摘要:目的:反應視頻是興起于在線視頻分享平臺的一種以記錄即時觀看感受為特色的視頻形態,近年來已發展成B站等平臺上的熱門類型,越來越多創作者的加入和高播放量意味著反應視頻已成為一道獨特的媒介景觀。研究反應視頻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以及會產生什么影響,有助于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這一媒介現象,促進視頻內容生態的發展。方法:文章運用凱爾納分析媒介景觀時采用的生產—影響路徑,通過參與式觀察研究B站上reaction垂類的UP主視頻內容,從人—符號—場域的角度分析“景觀”概念中的三個要素如何影響反應視頻媒介景觀建構與傳播,并從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兩個方面探究反應視頻所產生的影響。結果:研究發現,反應者主導了媒介景觀的建構,將觀劇行為轉變為自我表演,以符號打造反應視頻視聽景觀,反應者、觀看者及視頻平臺三者重構互動場域,反應者與觀看者在互動中形成情感共同體,推動反應視頻進一步生產傳播。反應視頻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表達創作視角,直觀的反應和多元解讀能促進跨文化的理解和傳播,以情緒感染受眾的方式更能助力文化產品的推廣。然而,在情感按摩下,個體更容易陷入情緒極化,沉迷認同快感而回避理性思考。結論:需要辯證看待反應視頻的發展,保持獨立的創作和思考,從而促進視頻生態的多元化和良性發展。
關鍵詞:反應視頻;媒介景觀;互動;情感消費;B站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3
0 引言
媒介化社會的發展影響著個體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行為,5G技術和云技術的應用以及視頻分享平臺的興起,使視頻成為數字時代主要的媒體形式,帶來了一種視頻化生存方式[1]。從短視頻的席卷、Vlog的流行、直播的興起等足以見得當前視頻的發展熱潮。
反應視頻(reaction video)是近年來流行并發展于YouTube、bilibili(下文簡稱“B站”)等視頻平臺的一種內容形式,具體指個人或者團體通過錄制觀看某種影像時的即時反應和情感表達,并將原始影像與反應畫面剪輯在同一個畫面中以展示反應者觀看感受的視頻。伴隨移動互聯網視頻平臺的發展,反應視頻逐漸興起,如YouTube為用戶提供了視頻傳播平臺,部分家長上傳的孩子被惡搞后的反應的視頻是反應視頻的早期形式。2010年,Fine brothers推出“kids react”系列視頻,使反應視頻贏得更多人的關注。2013年《權力的游戲》第三季熱播期間,感人的劇情引起了大量觀眾的激烈反應,不少用戶錄制自己及同伴的觀劇反應并將其上傳到YouTube上,推動了反應視頻的流行,也吸引了更多創作者制作反應視頻。
反應視頻在我國大致興起于2018年,B站UP主最開始主要搬運翻譯YouTube上的反應視頻,隨著《偶像練習生》等選秀綜藝的開播,蚊嘰嘰等一批UP主以路人觀看選秀的視角創作了一系列反應視頻,推動國內自制反應視頻的發展。根據可檢索到的數據,目前B站上反應視頻超過1000條,最高播放量達726.9萬次,播放量前五的視頻播放量均超過500萬次。多個作品進入全站排行榜前50。反應視頻題材眾多,覆蓋舞臺表演、綜藝、電視劇、電影、動漫、MV、短視頻熱點等類型,視頻時長10~50分鐘,呈現出由中視頻向長視頻發展的趨勢。
1 理論基礎:景觀與媒介景觀
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觀社會》引入景觀概念用以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的積聚[2],資本家通過控制以圖像為中介的景觀來操縱整個社會。盡管關于景觀的論述貫穿全書,但德波并未直接界定景觀的概念。其后學者弗爾茨和貝斯特在德波的基礎上對景觀下了定義——指少數人演出,多數人默默觀賞的表演。在景觀所造成的廣泛的娛樂的迷惑之下,大多數人將徹底偏離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淪為景觀控制的奴隸[3]。
受德波對景觀社會分析的影響,在以美國霸權文化為主導的全球化背景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基于媒介文化的視角提出媒介景觀(或媒體奇觀),指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4]。在凱爾納看來,大眾媒介所制造的各種豪華場面、體育賽事都屬于媒介景觀,目的在于吸引注意力。相較于德波對景觀社會概念的抽象化和批判性,凱爾納的媒介景觀理論更具體,側重闡釋和質疑特定社會語境中的媒體文化現象,著重分析媒介景觀的生產、意義與影響,這也啟發了后來的研究者討論分析各類社會事件、文化現象。
2 媒介景觀的生產
2.1 建構的主導者:反應者的自我表演
大眾傳播時代,大眾媒介是構建媒介景觀的主導者。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賦權下的個體擁有發聲并引起廣泛關注的途徑,每個互聯網用戶都有機會參與媒介景觀的建構。對于反應視頻來說,反應者是媒介景觀建構的主導者,反應視頻由反應者的反應和觀看的影像兩部分構成,它們是反應者所選擇、解讀和展示出來的,可以說反應者是反應視頻的核心。觀看的影像或是熱播的影視節目,或是網絡熱點,或是粉絲所推薦的,但具體內容是由反應者把關的,不同的觀看影像會吸引不同的用戶觀看。而反應者則成為對觀看影像進行社會互動表演的劇班,具有不同社會背景和認知框架的反應者對內容的解讀形成個性化、公開的表達,私人的觀看行為轉變為一場公開的表演從而形成新的內容以供觀看者消費,身體和情緒的公開表演形成媒介景觀。
觀察B站反應視頻發現,反應者的人設呈現多元化特征,有路人、粉絲、外國人、大學生、直男、醫學生等,反應者基于不同的職業和性格將自己歸屬于某類群體并貼上標簽,這個標簽是反應者所設定的要扮演的社會角色,立人設能讓觀看者產生好奇跟期待,例如蚊嘰嘰早期就將賬號定位為直男路人觀看選秀綜藝而收獲大批粉絲,具有醫學教育經歷的UP主大物是也則常常收到粉絲催更醫療題材的反應視頻。反應者在觀看—反應這一情境下,給予觀看者符合角色的語言輸出、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視頻封面和標題選擇也盡可能貼合人設,從而構建和強化自身的媒介形象,而這一系列表演就組合成獨具特色的反應內容。
2.2 建構的方式:視聽景觀的符號化呈現
興起并流行于互聯網的反應視頻本身就具有符號性,聲音、文字等語言符號與表情神態、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組合形成觀劇反應,觀劇行為符號化呈現構成反應視頻的視聽景觀。就呈現方式而言,目前B站上多數創作者采用反應畫面疊加觀看素材畫面的雙重視窗畫中畫方式。觀察蚊嘰嘰、五彩哥哥、粵男有話兒等作品成熟、風格穩定的賬號發現,觀看素材通常以小窗懸浮在反應畫面上,位置大致與反應者在現實中觀看的屏幕位置一樣,當反應視頻的觀看者視線停留在小窗,會形成與反應者共同觀看的感覺。反應畫面作為主畫面,采用全屏方式呈現,展示反應者的上半身甚至全身以調動觀看者的視覺感受,相比于文字,視頻能夠更直觀地輸出情緒并被觀看者捕捉,后期也會通過花字、字幕等文本符號強調反應者的表現,以情緒帶動情緒,由此產生共鳴并構建情感認同。
一般錄制場景會選擇客廳等生活化場所,悠閑隨意的姿勢、觀看時流露的情緒、隨著內容發展而出現的激烈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組成新的視覺符號,構建出陪伴式的觀看環境。在聽覺景觀呈現上則采用同期聲收錄的方式,保留原始影像的聲音。聲音與畫面形成聯覺效應,聯動視覺感受,讓觀看者在視聽刺激下產生共同在場的觀看陪伴感,創作者將個人感受和表達凝結在這些符號之上構成全新的景觀。
2.3 建構的路徑:互動場域的形成
在新媒介技術的影響下,社會互動得以在虛擬空間進行,個體借助媒介的力量得以進入虛擬空間并完成身體聚集,進而形成新的互動場域。場域即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5]。反應視頻媒介景觀場域中的主要行動者包括創作者、觀看者、視頻平臺。創作者錄制反應視頻并將其發布到視頻平臺,而平臺則依據算法分析將視頻推送至對應的用戶首頁,觀看者在平臺上完成觀看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和觀看者基于視頻平臺的反應視頻實現身體的虛擬在場,為互動儀式的啟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平臺的獎勵機制和流量分發規則會影響創作者對觀看題材的選取,每種內容題材都有對應的受眾,創作者對內容把關和平臺的推送機制共同構成屏障將異質群體排除在外,只有對內容感興趣的用戶才有機會進入互動場域。而觀看的影像和反應者的表現成為觀看者的關注焦點,不同時空的觀看者因為同一關注焦點在彈幕、評論區展開討論,并通過點贊、轉發、收藏等平臺機制與創作者互動,彼此因為共同的關注焦點凝結成一個臨時的共同體,并激發出一種集體興奮的情感。情感是互動儀式的重要構成要素,柯林斯強調參與者在互動中分享情緒和情感體驗。反應視頻中,反應者成為“在場”的人,與屏幕前的觀看者共同觀看原始影像,共享情感狀態,引發共鳴,并推動反應視頻的傳播。
3 媒介景觀的影響
3.1 推動文化傳播的新方式
在視覺文化盛行的當下,注重感官表達、圍觀反應成為新的視聽消費刺激點。反應視頻以反應者介入原始內容與受眾的傳播之間,將身體拉進互動的過程,重構傳播中受眾與內容的關系。反應視頻的流行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表達創作視角,不同背景的反應者帶來多元化解讀,得以多維度呈現不同文化的差異,有助于理解其他文化的藝術形式,從而促進跨文化傳播?!坝芸恕钡韧鈬说姆磻曨l,中國日報的《美國人看lt;山海情gt;全程拍大腿:“校長還要負責撲車?”》等作品,既有助于多層次展示中國文化,也有助于幫助我們了解外國人如何理解中國文化,從而強化下一次文化傳播的效果。
反應視頻同樣為文化產品推廣提供了創新的宣傳手段,屏幕上感官式的表現能夠喚起觀看者的情感,引發共鳴,促使其去觀看完整的素材內容。這種宣傳模式以互動為基本行為特征,以共享觀看的即時情緒為切入點,以內外交互的多重視角為參照系[6]。例如,綜藝《創造營2021》學員韓佩泉的反應片段多次登上微博熱搜,為本人及節目帶來熱度;制片方會與平臺合作推出話題獎勵內容創作為產品引流,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基于現場觀眾的反應制作反應視頻,并將其作為推廣素材。
3.2 情感消費下單向度的陷阱
庫里庫克指出數字化社會個體的情感群體“無著落”狀態,迫切需要共同體以獲得情感慰藉,反應視頻提供了滿足個體對陪伴、認同和歸屬等情感需求的條件,為個體提供了一份“情感按摩”。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按摩”,他認為新的媒介形態改變(按摩)著我們對自身和社會的經驗,這種影響最終比它所傳達的特定訊息的內容更重要[7]。以即時反應、情緒輸出為主要特征的反應視頻影響了個體的情感體驗。
不同時空的個體以反應視頻為聯結,形成情感社群并獲得群體性認同,情感成為提高觀看者忠實度的黏合劑,情感體驗成為視頻消費的重點。反應者往往以感受性結論、略帶夸張的演繹以吸引注意和激發情感,被裹挾其中的個體逐漸沉迷于共鳴和狂歡之中,而下意識回避思考。盡管反應視頻能夠撫慰人心,但也容易麻痹人的主觀意識,缺乏思辨會使個體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他人的思維和邏輯,漸漸失去表達不同看法的意愿,也更容易陷入情緒極化,當評論區出現不贊同的聲音,容易招來“可以不看”“不要點開”等反駁聲音。與此同時,平臺的算法如同過濾泡,一味推送用戶認同的、感興趣的內容,精心構建的擬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了人們對真實生活的認知,個體被反向馴化,若沉迷于此,則會遠離對生活的積極參與和創造,逐漸淪為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
4 結語
反應視頻以其情緒感染和互動性成為流行的視頻形式。將觀看視頻反應轉變為公開的表演,借助重構互動場域等策略,以符號打造視覺景觀、聽覺景觀。反應視頻的發展開拓了一種新的宣傳視角,以直觀的反應展示內容,以情緒感染受眾引發共情,推動文化傳播和文化產業發展。但是,反應視頻在滿足個體情感需求、增強陪伴感的同時,也影響著個體的認知和社會行為。景觀與現實世界的差異對個體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彭蘭.視頻化生存:移動時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國編輯,2020(4):34-40,53.
[2] 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3.
[3] 張一兵.顛倒再顛倒的景觀世界:德波《景觀社會》的文本學解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1):5-17.
[4] 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
[5] 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34-139.
[6] 張欣,謝安琪.鏡像修辭、符碼重構與情緒共享:從反應視頻看劇集傳播的互動創新[J].中國電視,2023(3):94-101.
[7] 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96.
作者簡介:陳曉杭(1998—),女,廣東揭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