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的家具設計是中國家具史上的典范,也是特定時期經濟、生活和審美觀念的物質載體,兼具藝術性與社會性。文章從商品的角度出發,將設計的經濟屬性引入到明代家具設計中,通過對明代家具的設計、生產和消費的不同環節的研究分析,探索明代家具的設計、生產、消費行為以及社會階層對于家具商品設計的影響與促進,從而探析明代家具設計行為中的經濟性與社會性,剖析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對于家具設計的主體、設計形態以及設計區隔產生的不同影響,并嘗試總結明代的家具設計觀念與設計特點。
關鍵詞:家具設計;商品性;經濟性;社會性
家具是歷朝歷代所有人生活中必須使用的器物之一,明代的家具更是家具設計的典范與巔峰,學術研究成果較多。但是在以往設計學的研究中,關于明代家具設計的研究多是從設計風格的角度出發,分析其造型、裝飾、材料、工藝等。明代家具作為特定時期設計的繁榮象征,其藝術特點的形成并不只是審美因素和技術因素促進,其他諸多的社會因素也影響了明代家具設計的發展與進步。
一、明代中后期的消費社會與設計商品的出現
明代統治者在建國之初試圖建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在前期重農輕商的政策下,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到了明代中后期,整個社會穩定且農業、手工業全面發展,促進了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產品不再以自給自足為主,而是“跳出小農經濟的范疇變為商品而參加市場流通”[1]。
明代的家具設計正是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語境中,“伴隨著商品經濟與市場的發展,……逐漸成為供應市場需求的商品”[2]。如《云間雜識》所記載的松江府街巷中細木家伙鋪就有數十家,而明代風俗畫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中也有家具店鋪。綜合各種文獻和圖像材料不難發現,明代的家具已經成為封建經濟市場中的商品。
明代家具的商品性質逐漸凸顯,兼具價值和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明代家具的生產、設計、分配、銷售與市場都不斷趨于繁榮。家具設計會根據不同階層、不同層次、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形成不同的設計風格,從而提高整體的設計水平。因此,從設計與經濟的角度來講,商品經濟與社會形態的變化促進了明代家具設計的進步與發展。
二、明代家具的設計、生產與消費
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明代家具在宋元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加之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的園林建造與社會中奢侈僭越之風的影響,使得不同階層對于家具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明代的家具便成為經濟社會中流通的商品之一。如《云間據目抄》中“自莫廷韓與顧宋兩公子用細木數件,亦從吳門購之”的記載,就表明消費者已經可以從市場上進行家具購買。而這一購買形式,將生產設計群體、家具的交易流通和設計風格都納入封建經濟的范疇。由此可見,明代的家具設計行為與設計過程已經彰顯出商品性因素。
(一)設計與生產群體的獨立性
設計師在設計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因為官營手工業和民營手工業有著巨大的鴻溝,社會中絕大多數技藝優秀的工匠在官營手工業中為皇家及統治階級服務,使得民營手工業中缺乏優秀的工匠和設計師,普通設計發展緩慢。
明代中后期“以銀代役”制度的實施,使得大批的工匠從官營手工業中脫離出來。設計師和工匠不再只為封建統治階級進行設計,而是參與到民間手工產品的設計與生產中。尤其是在明代商品經濟的影響下,工匠們不斷提高其設計與制造能力,如徽州的鮑姓工匠“精造小木器,其制度自與庸工不同”,就明確反映了鮑姓工匠的家具設計水平。此外,家具設計行業中部分極其優秀工匠所制造的產品,已經具有消費社會的“名牌效應”,工匠的“名字已經不只是人名而已了,他們都成為像是今日商業中的‘商標’或‘品牌’”[2]。例如南京著名的竹匠濮仲謙,其設計的家具頗受消費者歡迎,而“濮仲謙”便成為家具店的品牌,這是在以往家具設計中所沒有的現象。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在明代封建商品經濟的影響下,工匠的設計與生產行為也受到了經濟的影響,家具設計與生產中的商品性已經凸顯。
(二)不同手工業生產形態中的商品性
在封建社會初期,傳統手工業的生產多作為家庭副業而出現,而明代中后期,社會中出現專門的手工業作坊。這些手工業作坊生產的手工設計產品不再是自給自足,而是脫離農業生產而與商業貿易結合,從而成為專門的設計商品。明代中后期的手工業作坊中出現了新的經濟性因素,其設計與生產已經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商品生產。
1.普通家具商品
在明代手工業較為發達的城鎮中,手工業作坊大多數都是前店后廠式,即生產制作與銷售共同完成的一種生產方式,是一種獨立的手工業生產形態。在這種手工業生產形態中,有一定數量的家具設計與生產的店鋪,如《云間雜識》所記載的松江府街巷中細木家伙鋪不下數十,小說《醒世恒言》中記載張權自制家具,在自己家里進行販賣;此外,明代吳門畫派畫家仇英所繪制的《清明上河圖》的中段也繪制了一家家具店鋪(圖1)。店鋪里面陳設的家具有架子床、方桌和圓角柜子,而且店內還有工匠正在制作春凳。
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正是最為典型的前店后廠式的手工業生產模式。在前店后廠式的手工業作坊中,工匠所生產的手工產品都是單一品種,其目的不再是自給自足而是銷售,是傳統手工業中最為典型的模式——集設計、制造、銷售為一體。這種設計模式中,手工工匠按照特定的社會中最為流行、最為暢銷的家具進行設計、制作、售賣,這種設計模式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商品生產了。
2.定制家具設計
除前店后廠的商品生產外,明代家具設計行業中還出現了另外一種設計模式——專門提供加工定制服務的模式,即工匠設計制作的家具商品不是普遍銷售,只為特定的客戶進行服務。這種設計模式下,“工匠會到有錢的雇客家中擔任長工,以制作量大且品質要求精致的家俱”[2],這種雇傭勞動沒有完整的手工業生產鏈,沒有固定的銷售場所,屬于定制設計的范疇。這里所論述的定制設計區別于官營手工業中的定制設計,官營手工業的定制設計是統治階級利用特權換取最珍貴的材料、最優秀的工匠,不受市場規律的影響與制約。而市場經濟中的定制設計,雖然工匠也是為特定的消費者進行設計制造,但是其設計行為受市場規律的影響,手工匠人出售的是其設計經驗與手工技藝。不可否認的是,定制設計的生產過程中也存在商品經濟的因素,區別依附于農業的手工副業。
對于明代的家具設計與制造而言,前店后廠式的手工業生產形態或者專門的定制加工,其生產最終目的不再是自給自足,而是要銷售給不同階層的消費者完成使用價值的轉移。因此,在明代的家具設計與制造中,工匠們便生產制造出不同審美風格、滿足不同需求的家具。在專門加工定制的手工業形態中,工匠則是完全按照雇主的審美風格和意愿進行生產制造,設計造型更多受到的是使用者意愿的影響。從設計與經濟關系的角度來講,不同手工業形態下所生產的明代家具設計,最終都是要面向消費者進行售賣。因此可以證明的是,明代家具設計已經成為具有流通性的商品設計了。
綜上所述,明代家具設計在封建經濟的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設計特點。首先,明代家具設計制造的絕大多數模式為作坊式生產,設計生產者(工匠)或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或是從官營手工業中脫離出來,進行專門的家具制造;其次,前店后廠的手工業形態中生產的家具,所需要的木材原料必須從市場上進行購買,再根據當時的審美風格、最受歡迎的設計樣式進行設計、生產制作,最后將制作完成的家具進行售賣。其實不難看出,明代手工作坊形態中的家具設計,從原材料購買——設計——生產——銷售各個環節,都已經具有商品性的因素了。
(三) 消費區隔下家具設計的進步性
明代中葉以后,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消費主體擴延至社會各個層次”[3]。加之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的影響下,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地位被打破,平民百姓想要通過僭越行為使得等級之間的劃分逐漸模糊。這一時期,家具消費便成為其彰顯身份地位、模糊等級劃分的重要載體。因此,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士農商賈都開始置辦各式各樣設計精美的家具,以此彰顯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如《見聞雜記》所記載的“制一臥床,費一千余金”[4]。
但是,對于社會上層和文人士大夫來講,這種階級劃分的模糊性使得其優越感逐漸消失。所以,為了展示和象征自己的地位,文人士大夫通過不同的方式“人為地將人群分成不同的階層和群體,從而制造優越感”[5]。其中最典型的行為,就是親自參與設計制造不同的家具產品,這是實現階層區分的有效標志,也就是消費區隔。
明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們積極參與家具設計。文人士大夫作為創意的主體,由于自身文化底蘊深厚且具有高雅的審美觀念,他們在家具設計中追求情致、風雅、趣味、清韻、脫俗的設計風格,從而提高了家具設計水準。“這是一種通過文化力量進行的抗衡,借助思想意識的嵌入性實踐,如此便得到完全異于高官富甲的品味。”[6]如《園冶》中的“三分匠,七分主人”,便指的是園林設計時,多數要遵從主人的意愿,追求高雅的審美趣味。文震亨的《長物志》有“幾塌”一卷專門記載家具設計以及作者文震亨對于家具的見解。由此可見,以計成和文震亨為代表的文人,積極參與傳統設計,旨在提高設計水準,以區別其他類型的商品設計。
文人在其因身份象征而參與設計的過程中制造出的設計產品,“并非完全是商品,確切地說是一種特殊的物品,是用來使用、享受、消費和賞玩的物質文化的載體”[7]。但也正是因為經濟發展的影響,傳統“士農工商”等級界限模糊,精英階層想要在消費社會中構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于是開始與工匠合作進行設計。雖然其參與設計的產品只是審美文化的物質載體,但是這種設計行為卻是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下而產生的,有一定的經濟性因素。
總之,在明代中后期,普通群眾使用“僭越”等級的設計物,促使設計逐漸大眾化。而社會精英階層通過消費區隔選擇不同的設計產品彰顯身份。當市場上的設計產品無法滿足其對于身份地位象征的要求時,他們則通過自己的設計行為逐漸抵制其他人對身份等級的僭越,其中最為典型的便通過家具設計“則構建出與人群相異的家具審美和品味”[6]。因此,明代中晚期的家具設計便出現了以消費者的需求、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并根據市場和審美風尚不斷完善家具設計、提高家具的生產制造技術的設計現象。
正如李立新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藝術設計史論》中所提到的:“商品化與專業化是設計藝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8]在設計與經濟的關系中,供應與需求都會影響設計行為,明代家具設計制造勢必會跟隨需求和市場進行設計的調整與完善。尤其在“消費區隔”的影響下,文人士大夫等社會精英階層要求設計可以對其身份等級地位進行區分,文人士大夫親自參與園林建造和家具設計,使得消費社會中的設計風格與審美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需求、市場的需求的影響。明代的家具設計的審美和設計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提高,并形成其獨特的設計風格的。
三、明代家具設計觀念的演變
明代封建社會中普通百姓所用的家具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更為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家具一直是其日常生活中的必須用品,其設計均是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和使用習慣出發,簡樸實用,而且能夠依據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改變,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普適性。例如《補遺雷公炮制便覽》中所繪制的條凳(圖2),可坐可踩,整個過程中更為注重的是其功能性。
明代中后期封建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條件不斷豐富,士農工商等傳統的封建禮制被打破,財富擁有者在設計中擁有了一定的決定權和話語權。在家具設計中增加文化性成為塑造身份的方式之一。因此,權貴、富商或者名人賢士為了象征其身份地位,開始在家具設計中增加設計的視覺形象、文化價值的符號意義。家具設計不再僅僅是滿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是通過其文化性和裝飾性,成為了晚明新富階級的身份象征之一,如明代揚州匠人周翥就曾利用“百寶嵌”工藝,增加家具“華麗富貴”的裝飾性。而文人士大夫則依托其文化素養與審美風格參與設計,增加家具設計的文化性——“典雅”,來彰顯自身的獨特性。
總之,對于明代普通家具設計而言,早期在宋元家具基礎上繼續發展,設計中注重功能性和實用性;中后期在市場規律的影響下,增加文化性、裝飾性與商品性。明代家具設計重點的變化和進步,受到特定時期人們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的影響,而且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設計師的審美與素養是密不可分的。而家具設計、生產、消費開始根據市場規律進行發展,根據消費者“象征身份”與“僭越之風”的需求,逐漸演變成為奢侈品,自此奠定了明代家具設計“精、簡、雅”等設計特點。總之,明式家具的設計特點正是在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下被塑造出來的。作為晚明時期設計的代表——明式家具,“它的典雅外形實是時代的烙印”[9]。
從中國傳統設計的發展史中可見,“各種設計種類的成果……無不進入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中,并與特定時代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革密不可分”[10]。明代家具作為明代設計中較為優秀的設計種類,正是在經濟的繁榮、設計與生產群體的獨立、設計師審美素養的提高、市場規律等影響下,不斷進步,形成了獨特的設計風格與設計特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明代是家具設計與制造繁榮的時期,其創意設計、生產制作以及匠人的工藝技術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在繁榮的商品經濟與市場規律的影響下,明代的家具設計風格與設計觀念與以往時期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正所謂“商品化與專業化是設計藝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封建經濟的發展將家具設計的主體、生產制作形態和設計創意者都納入經濟的范疇之內,家具設計行為中的商品性逐漸凸顯,家具也就成為封建消費社會中的主要消費產品。因此,從設計與經濟的關系來講,封建經濟中的消費群體和市場量促進了家具設計的進步,封建經濟的“消費區隔”將明代家具設計從民間設計轉變為文雅設計和奢侈設計,創造了專屬于明代的設計高峰。
參考文獻
[1]李麗佳.基于《明史·食貨志》的明代商品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1.
[2]巫仁恕.晚明文士的消費文化——以家俱為個案的考察[J].浙江學刊,2005(6):91-100.
[3]康思怡.論明代江南家具市場對明式家具的形成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9):54.
[4]李樂.見聞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42.
[5]黃厚石,孫海燕.設計原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156.
[6]謝瑋.中晚明儀式化器物載錄中的工藝技術與物質空間——以《天水冰山錄》為例[J].創意與設計,2022(4):72-78.
[7]劉森林.論明代江南家具的延長型消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30-40.
[8]李立新.中國藝術設計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8.
[9]劉浩君.晚明消費社會中出現的奢侈品[D].昆明:云南大學,2015.
[10]李傳文.風格與趣味史的轉化——漆器的設計、生產與消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16.
作者簡介:李麗佳,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