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奮斗史,偉大建黨精神萃取淬煉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之源泉。在闊步邁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強化文化自信迫切需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歷史,其偉大的建黨精神充分展現了“兩個結合”的精髓。黨從成立之日起就以文化傳承的姿態投身到波瀾壯闊的社會革命實踐之中,始終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價值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的轉化和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先驅們大多是受到過傳統儒學教育的知識分子,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明理致用、敢于擔當、舍生取義、忠孝節義等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中國精神運用到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與實踐中,使偉大建黨精神充滿濃厚的文化內涵。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偉大建黨精神之間的內涵聯系十分有作用,有助于我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百年大黨依舊風華正茂的精神密碼,提升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涵養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聯系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25
一、偉大建黨精神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
偉大建黨精神是在中華大地上實踐中產生的寶貴革命精神,受到五千多年中華傳統文化為母體的影響。通過對建黨之初的歷史文化、人物觀念實踐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進行梳理和研究,是傳承與弘揚新時代偉大建黨精神文化邏輯的應有之義,是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建黨先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思考國家的前途命運,自發運用中華的語言和文化尋找適合中國革命的新出路,去緩解民族危機。在救亡圖存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舊封建禮教思想進行批判時,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取之精華、棄之糟粕來培育革命文化。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等不計其數的中國共產黨人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著,研判和借鑒中西方文化,把握住“盲目自大”與“崇洋媚外”的界限,延續為偉大建黨精神獨一無二的文化特性。
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讀偉大建黨精神
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以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和革故鼎新的源源創造力,將文化在人與自然、社會、自我相處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文化,成為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當之無愧的歷史瑰寶。中國共產黨以堅定的文化自覺承擔起對中華優秀文化忠實的踐行和傳播,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偉大建黨精神既源于近現代中國人民前仆后繼、義無反顧地追求,又將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化融于其中,是對其的傳承和發展。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偉大建黨精神發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在其中生根和吸取豐碩養分,包含著中華民族千年來的價值追求。
(一)以躬耕不輟、明理篤行涵育“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邏輯起點,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的前進道路和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人以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態度追求信仰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通過對歷史的經驗教訓不斷進行總結,提出一系列正確理論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定不移地追求共產主義理想,使之成為每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追求目標。一百多年前,仁人志士接連不斷發起救國救民的民主革命運動,提出一些向西方學習先進思想的資產階級口號,結果卻接連失敗,而俄國的十月革命宣告了馬克思主義的成功,使得試圖救亡圖存卻苦于救國無方的仁人志士重新燃起救國希望。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在眾多思潮中,用強大的科學性、革命性、真理性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贏得了追隨者和傳播者,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求真精神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人安身立命的智慧。
堅守理想,簡而言之就是堅持共產主義一定能夠實現的遠大理想,是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堅定信仰的體現。[1]中國共產黨人無論何種境地都始終堅守著對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毫不動搖地追求著自己的目標。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共產主義,是一種消除私有產權、消除社會隔閡、使人類擺脫壓迫、擺脫貧窮的制度,最終達到使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的目的。而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在中華悠久的歷史中的大同社會無不相通。“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2]出自《禮記·禮運》,刻畫了一個完整而清晰的“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理想社會,權力以及財產公有,社會和諧安定受賢能之人管理,每個人的生存發展得到保障。
(二)以救民濟世、擎天一柱涵育“踐行初心、擔當使命”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要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矢志前進的目標和動力,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要義。“初心”是指最初的內心,“使命”指的是人們肩負的責任,“初心使命”就是人們秉持著從來的本心去完成肩上的責任和義務。初心是方向,使命是動力,正確的方向和明確的指向使之奮勇向前上下求索。自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之初,其初心和使命就被深深地烙印在黨的骨髓中,謀復興與謀幸福這莊重的誓言成為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國人都義無反顧地承擔起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責任,從五四運動時期,黨的二大就根據當時革命形勢和任務制定了黨的綱領,再到后面完成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統治,是中國共產黨承擔起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重任,帶領中國人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在中國歷史上,針對不同的社會矛盾,圍繞不同的社會問題和任務,初心使命也展現出了不同的形態,但他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落在愛國和報國的主題上。[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中華兒女正用敢為天下先的實際行動,將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和擔當意識代代相承、薪火相傳。
(三)以舍生取義、自強不息涵育“不怕犧牲、英勇斗爭”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意志內核,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質的體現,源于真理理想和初心使命。[4]“不怕犧牲”意味著為了大義可以放棄權益、財富甚至是生命等一切視之為寶貝的事物,“英勇斗爭”意味著不論面臨什么境遇,都要以勇敢的氣概去斗爭。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來奮斗歷程中,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用實踐證明了舍生取義、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在建黨初期,“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艱難”的李大釗常說,“犧牲永是成功的代價”,因此他受盡嚴刑拷問,面臨生死考驗時,從容走向絞刑架,選擇為他的事業付出生命,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壯烈犧牲,鄧恩銘慷慨赴死等等都是中國共產黨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體現。林則徐在《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寫道“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同時文天祥、李清照、于謙等還留下諸多義利觀的名篇佳句,都再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分子大無畏的政治品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倡導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為偉大建黨精神提供生根發芽的播種土壤,正是這種價值趨向造就了在革命、建設、改革中不斷取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5]
(四)以忠孝節義、重民惠民涵育“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最終成為偉大建黨精神落腳點,它貫穿偉大建黨精神始終并回歸到偉大建黨精神。忠誠代表的是對信念和職責的堅守,而“對黨忠誠”則是指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以及對黨和國家事業的認同,將這些認同轉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行動,從而堅定“四個意識”,實現“兩個維護”。“不負人民”蘊含的是中國共產黨最本質的特性,即人民性,在忠于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做到實現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就是源于中華文化對忠誠的追求,在中國古代,面臨忠孝兩難全之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的忠排在首位要大于父子關系的孝,這樣精忠報國的歷史準則便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骨子里。“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等詩詞都為忠誠形成了中華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表明了忠誠在中華傳統倫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6]。
“不負人民”就是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鄭重承諾牽掛人民,不辜負人民。在中國漫長的思想文化長河中,“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意思是考慮一切事務問題的根本是個人。據《尚書》記載,在堯舜時代就已經有了以人為本、心系民生的民本思想,是中華文化“民本”思想的萌芽,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發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觀念在理論上被系統化,“水能載舟,水亦能覆舟”等民本敘事說明以中國諸子百家中儒家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想,在之后的封建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并創造性轉化。偉大建黨精神中的“不負人民”摒棄只有為統治者、權力行使者服務的理念,破除神權糟粕,突出以“人”為主體的地位,尊重人的價值導向,是中國傳統“以人為本”基本精神的現代超越及創造性轉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新成果。
三、結語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不畏艱險、歷經曲折后凝結出最深沉、最寶貴的精神力量,是為喚醒中華民族血脈中文化基因將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終形成文化自信的蓬勃力量。可以幫助國人自覺抵御不良文化的強大精神武器,是堅定和增進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動力引擎。
歷史從哪里開始,精神就從哪里產生。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源遠流長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滋養著民族精神發展、為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營養。[7]新時代全球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一體化的背景下,朝向中國式現代化闊步向前的道路上,隨著國家間交往日益密切,中華文化也面臨多元文化的碰撞、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堅持不斷推進“兩個結合”,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前進的發展道路相契合的文化形態,警惕落入文化復古主義,文化虛無主義逆流之中,準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文化邏輯,這對推進黨的建設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都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李益模.文化自信視閾下偉大建黨精神的邏輯意蘊[J].黨政干部學刊,2022(5):21-27.
[2]蔡志強,袁美秀.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形成機理與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21(8):4-1.
[3]郭清.文化視域下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三重邏輯[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4):59-64+113.
[4]禮記(上)[M].胡平生,張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419-420.
[5]韋健玲.深刻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中華文化基因[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理論學習),2022(1):29-33.
[6]韓志民,劉瑩.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中讀懂偉大建黨精神[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23(1):24-27.
[7]鐘華論.偉大的精神之源,奮進的磅礴力量——論偉大建黨精神[DB/OL].2021-07-18.
基金項目:南昌航空大學研究生創新專項課題,項目名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研究(項目編號:YC1022-154)
作者簡介:吳潔琦(1999.8-),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在讀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