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國家安全制度全方位建設,健全的國家安全法律制度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制保障。當前要加強重點領域和新型領域國家安全法制建設,完善國家安全法治實施體系、健全國家安全領導體制、提升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
[關鍵詞]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制度;非傳統國家安全
[中圖分類號]D631"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05
二十大報告中,國家安全單獨專章論述,體現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問題高度關注,在報告中強調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推動新時代國家安全制度和能力建設。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統領下,發揚斗爭精神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安全工作的全過程。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國家安全制度建設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的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領。國家安全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展,已有的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難以應對新領域國家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成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設的行動指南。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思想指南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一種非傳統安全觀,但它不是那種只關心非傳統安全問題而忽略傳統安全問題的低級非傳統安全觀,而是一種統籌傳統與非傳統兩個方面的高級非傳統國家安全觀[1]。新安全格局下國家安全的外延和內涵不斷擴展,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其界限也越來越模糊,要不斷完善新領域國家安全法規提升安全監測預警能力。
(二)貫徹國家安全法治化是國家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
面對波譎云詭的國內外安全形勢,國家安全法治化是應對國家安全風險的有力保障。國家安全制度體系主要表現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又是實現國家安全法治化的基石[2]。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快了國家安全領域立法研究,國家安全法律制度日趨完善為應對新安全挑戰提供了法律支撐。
二、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
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完善國家安全領域的立法,已有的國家安全相關法為應對國家安全問題提供了法制保障。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激烈競爭,不僅要增強國家安全意識,還要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美國、俄羅斯很早就加強國家安全領域的立法,并且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較為完備。我國在新領域國家安全立法尚存在立法空白和漏洞,完善新領域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是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首要環節。非傳統安全成為新安全格局下國家安全最大的挑戰,我國在傳統安全領域已經制定出較為完備的法律制度,新型領域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還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存在立法空白和漏洞。
(一)增強國家安全法律與其他法律的協調統一
《憲法》是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的上位法和立法依據,根據《憲法》構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彰顯了國家安全制度體系的重要性[3]。在國家安全立法上要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在憲法的統領下,做到憲法和國家安全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國家安全專門性法律在調整范圍和國家安全內涵的協調統一。
我國國家安全法律制度法律層級不明確,在效力上,下位法必須遵循上位法?!秶野踩ā肥怯扇珖舜蟪N瘯ㄟ^,而《反分裂國家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恐怖主義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國家安全法》作為基本法是其他國家安全相關法的上位法,而在效力層級上與其他專門性法律效力一樣,這就無法發揮國家安全法對其他專門性法律的統領作用。因此,要在國家安全法的統領下,國家安全相關法要遵循國家安全法的規定不斷完善本領域法規。
(二)完善新型領域國家安全立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的國土、政治、軍事等安全不再是威脅國家安全的主要因素,而非傳統安全上升為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各國都在加快完善新領域國家安全法規以應對現實需求。國家安全新疆域不斷擴展,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復雜嚴峻,在新領域國家安全立法嚴重不足無法應對現實需求。在太空、深海、極地、電磁、云計算、國際海底、能源等相關領域立法明顯缺失。在新型領域主要還是靠黨的政策、文件指導,要加快從政策、文件到立法的轉向來應對新領域的國家安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領域是當前國家安全立法的重要環節,盡快完善相關領域法律法規,為新型領域國家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三、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實施
國家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從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局面,國家安全法律的實施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治理效能。面對日益頻繁的國內外間諜的滲透,“反奸防諜”斗爭形勢嚴峻復雜,不僅需要國家安全部門發揮反間諜專門工作,還需要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共同防范境內外間諜滲透。
(一)中央總體統籌國家安全工作
國家安全工作需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有序展開。黨作為堅強的領導核心通盤謀劃,做到統籌發展和安全,把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首位。十八大以來,國家安全理論和制度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領域國家安全法規更加完善,各項制度更加健全。制度優勢是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最大的優勢,堅持頂層設計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
(二)推動國家安全的領導體制
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統籌下我國加快了非傳統安全和重點領域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健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地方國家安全委員會領導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體制,做到跨部門議事、協調、咨詢統籌兼顧,地方國家安全委員會各司其職、守土盡責,把國家安全工作落到實處。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引下,國家安全委員會統籌國家安全工作研究和制定維護國家安全的制度方案推進國家法治從政策、文件到立法的轉向。
(三)建設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
國家安全風險無處不在,建立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國家安全大戰略中,對各種風險信息甄別、仔細研判、監測預警的基礎上,對有苗頭性、潛在性問題及時發出預警、做好預判,因時制宜采取有力措施,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要高度警惕、嚴密防范和重拳出擊境外勢力滲透、刺探軍事情報、顛覆國家政權、分裂破壞國家統一的活動。始終將意識形態的管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嚴密防范“顏色革命”對國家政權的顛覆和破壞。對安全風險的“監測預警”是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4]。網絡安全必然同太空、深海等領域深度結合,美國在加強“制網權”同“制天權”的高度結合,我國也應增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懾能力,高度警惕境內外間諜滲透、嚴密防范涉密機構人員被策反刺探軍事、經濟情報。
四、加強重點領域、新型領域國家安全建設
在國家安全體系中,人民安全是根本目的,包括政治安全在內的其他領域的安全以及整個國家安全,都是工具和手段[5]。面對波譎云詭的國內外安全威脅,塑造大安全格局在國家大戰略中推動發展和安全深度融合,運用科技賦能,主動塑造有利的國家安全戰略環境。
一是政治安全。政治安全具有極端重要性,政治安全是一個國家核心和最高層次的安全,政治安全中政權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要增強憂患意識嚴密防范美、西方國家通過“顏色革命”顛覆國家政權、制造民族分裂等破壞活動。貪污腐敗是威脅國家政權安全的毒瘤,尤其是高層官員貪污腐敗、權力濫用、嚴重威脅國家政治生態安全。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重要領域,必須重拳出擊挑戰國家政治安全的毒瘤。
二是金融安全。金融安全關系國家戰略全局。金融安全就是要確保信貸和金融的獨立性和競爭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穩定國家經濟就安全穩定,全球九次金融危機表明,金融風險外溢席卷全球容易對全球經濟產生顛覆性后果,因此,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是國家金融安全的一項長期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是防范金融風險。2022年俄烏沖突以來,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制裁導致俄盧布匯率暴跌,美西方國家將“貨幣武器化”開展大規模金融戰,我國應加強美西方金融制裁的前瞻性研究,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加強金融監管,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大范圍內爆發金融風險。
三是社會安全。民生安全是社會最大的安全,社會安全是國家各領域發展的保障,維護社會大局穩定,重點關注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就業、教育、醫療等作為社會的首要安全。要把保障合法權益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統籌起來,做到人心安全。人口結構安全是新安全格局下的非傳統國家安全,人口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在社會治理層面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階段,建設平安中國,防范社會安全把“掃黑除惡”常態化,依法嚴懲危害群眾利益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讓人心安全。
四是新技術安全。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正在重塑全球競爭格局??萍及踩蔀閲野踩年P鍵,2022年西北工業大學遭美國國家安全局攻擊和竊密,網絡安全越來越復雜嚴峻,為此在新安全格局下系統完善新技術領域國家安全制度是國家安全的當務之急。中美兩國貿易戰的核心就是科技戰,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防止在核心技術上“卡脖子”現象。對新興技術安全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牢牢將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國際競爭中才有主動權才能更好地塑造國家安全。
五是新型領域安全。糧食安全成為二十大報告的亮點,防止國際社會對我國糧食進口卡脖子,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積極研究太空、電磁、國際海底區域、極地等新領域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規范,統籌發展與安全,全面提升法治化水平[6]。不斷補足非傳統安全短板,增強對新型安全風險的防范化解和處置能力,提升戰略共識和戰略自覺。
五、結語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國家安全建設的思想指南,新時代國家安全邊界不斷拓展,在不斷提升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的前提下積極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深海、科技等新型領域法律法規研究,為了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全局科技安全成為我國發展的新挑戰,面對國際社會對我國高尖端技術的封鎖,自立自強、突破瓶頸成為新時代科技安全的奮斗目標。國家安全的風險無處不在,中美兩國在尖端領域競爭將越來越激烈,隱蔽戰線的較量將成為常態,“反奸防諜”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貫徹二十大精神完善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參考文獻:
[1]劉躍進.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的傳統國家安全問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6):10-15.
[2]彭新林.論習近平國家安全法治理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5(5):15-22
[3]肖君擁.論國家安全法律制度的體系化構建[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22,24(4):43-53.
[4]唐紹均,魏雨.城市環境安全風險及其監測預警責任的反思與重構[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43-54+111.
[5]劉躍進.系統思維下的大安全格局與理念[J].人民論壇,2021(8):16-20.
[6]陳國剛.我國國家安全領域立法概覽[J].保密工作,2022(1):11-13.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學2023年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名稱:“總體國家安全觀下國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項目編號 04M2023106)
作者簡介:陳國良(1990.11-),男,漢族,甘肅隴西人,碩士,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