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辦高等教育作為民辦教育事業的最高層次,要發揮其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整體中所占比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中所處地位相匹配的作用,必須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作為義不容辭的首要任務,堅定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辦大學的根本方向,強化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黨建的根本保證,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育方針;根本任務;著力點
[中圖分類號]G649.2"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51
歷經30余年的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已經從初期的“重要補充力量”轉變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來看,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已經順利實現一次創業和規模擴張任務,正在向“穩定規模、規范管理、強化內涵、提高質量”的二次創業階段邁進。民辦高等教育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之所以成為一條為歷史和實踐證明的完全正確的教育發展道路,根本在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正確指引和與時俱進的黨的教育方針的科學指導。民辦高等教育作為民辦教育事業的最高層次,要充分發揮與其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整體中所占比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中所處地位相匹配的作用,能否全面正確的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至關重要。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民辦高校義不容辭的任務
根據《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的定義,教育方針是國家和政黨根據一定階段政治、經濟要求制定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教育工作總政策或總的指導思想,其本質內涵歸結起來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等三個“教育之問”,其核心功能就是為解決上述三個根本問題提供方向上的引領、目標上的導向和服務面向上的指引[1]。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勞”作為人才培養規格的核心要素之一,正式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培養規格要求之中,實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新飛躍,形成了黨的教育方針演進與發展的最新里程碑。基于此,2021年版《教育法》在2015年版《教育法》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通過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正式立法程序將上述要求落實為法律條文[2]。自此,在歷經“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德智體幾方面發展”“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等四種不同正式表述之后,發展為今天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理念從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黨的教育方針轉變為國家教育領域的基本法,成為全黨全社會在教育領域都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統中處于最高層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揮特殊作用。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民辦高校,必須自覺將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到學校改革、發展、建設和管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以辦學的高水平、育人的高質量、服務的高貢獻,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要求作出民辦高校的應有貢獻。
二、堅定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辦大學這一根本方向
堅持黨對高等學校的全面領導是對各級各類高校的最基本要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中國所有大學的最鮮明的特征。民辦高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最根本的就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落實“四為服務”的總要求,說到底就是要落實“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等三個根本教育問題。在中國大地上舉辦高校,堅持什么方向、高舉什么旗幟,是民辦高校的舉辦者和管理者在思考“辦什么樣的大學”時必須首先作答的根本性問題。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就是民辦高校的“本”。民辦高校必須始終堅定一條,中國的大學,不論公辦民辦,都是黨辦;不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都不例外。民辦高校是由社會力量舉辦、以民辦機制運行,但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職責是相同的,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是共同要求;必須始終繃緊政治方向這根弦,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貫穿立校辦學、育人育才全過程,把“四個服務”作為根本要求,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最鮮明的底色、最亮麗的特色。
三、強化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黨的建設這一根本保證
堅持和加強黨對民辦高校的領導,是民辦高校辦學治校育人的根本保證。
首先,必須主動加強黨對民辦高校的全面領導,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在民辦高校落地見效,形成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黨建工作新格局;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徹到學校發展全過程,落實到教學、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確保黨組織在學校的政治領導權,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民辦高等教育提供堅強保證。
其次,全面落實好黨委書記由上級黨委選聘委派這一有效機制,切實發揮學校黨委的政治把關和監督保障作用,把好學校辦學方向、師生思想政治導向和校園輿論導向;學校黨委要支持全面落實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貫徹“雙向進入、交叉任職”要求,黨委領導班子成員要通過規定程序進入學校決策機構或兼任行政管理職務;校內二級學院是辦學育人的主體,要全面實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黨總支書記要全面參與學院“三重一大”集體決策;教師黨支部建設要始終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按照要求重視發展高知識群體和青年教師入黨,建立健全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干的“雙培養”機制,實現黨建與教學科研工作協同共進的良好局面。
最后,抓好黨的建設,尤其要防止黨的建設與事業發展“兩張皮”現象的發生,注重把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作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始終遵循“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原則,扎實推進黨的政治建設與依法規范民辦高校辦學行為相結合,確保辦學、治校、育人各方面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要求;扎實推進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發揮與學校重點與特色建設相結合,有效匯聚人才和資源,推進學校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隊伍建設打造獨有特色和獨到優勢;推動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結合,組織和動員全體教職員工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貢獻力量,真正做到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實現民辦高校黨的建設與學校事業改革發展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
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根本使命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民辦高校必須緊緊抓住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個核心使命才能辦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要始終堅定創辦大學的初心和使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六個下功夫”要求,真正把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實到學校一切工作之中并作為檢驗學校辦學治校育人實際成效的終極標準[3]。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八個相統一”的要求,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各項工作中真正做到“腰桿硬、底氣足”、措施實,扎實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全面統籌整合校內外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推進校內外一切熱心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育人力量協同配合,全方位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同時,要切實遵循辦學規律、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密切結合校情、教情、學情特別是學生生源實際,健全管理制度,優化工作機制,有效構建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工作格局,讓“五育并舉”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思政課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八個相統一”要求[4],不斷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實效性特別是在學生中的受歡迎度,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這一重要任務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中取得豐碩成果。要強化非思政課教師培養培訓,提煉各類課程思政育人元素,提升非思政類課程育人成效。
五、始終自覺高揚公益性辦學這一鮮明旗幟
始終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全方位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高等學校踐行為人民服務教育宗旨的題中應有之義。《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民辦教育屬于公益性事業,堅守公益性辦學的宗旨是法律對所有高等學校的統一要求,民辦高校作為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亦不例外,無論是選擇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辦學的民辦高校,都必須始終高揚公益性辦學旗幟,把辦學的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如果在這一方向性問題上把握不好,必然會影響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育人目標、資金投入、學科專業和人才隊伍建設等關系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問題。
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之后,很多民辦高校選擇了非營利性模式,其中不少民辦高校已經在省編制部門登記為事業單位。選擇非營利性模式以及登記為事業單位僅僅只是邁向實行公益性辦學的開始,關鍵要在具體的辦學治校育人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將公益性辦學的要求落到實處,從學校章程制定、制度建立、機制完善、程序規范等方面將公益性辦學的要求逐項固化,規范機構設置、編制安排、人員配備、經費投入等方面確保學校科學有效運轉、教育教學有序實施,從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人才培養規格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各類教學資源配備、教學質量監控等方面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從各類獎學金、助學金設置、評定、發放等各方面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以維護教育公平,以學科專業建設水平、科研創新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大學文化建設水平的提高向社會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等社會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六、結語
黨的教育方針的歷次演進無不是立足于當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為解決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根本問題而出發的。隨著時代前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黨的教育方針必然與時俱進,民辦高校改革發展也必將面臨新的矛盾和任務,因此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絕非一時一事之功,必須始終抓牢抓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辦大學這一根本方向、黨的建設這一根本保證、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公益性辦學這一辦學宗旨,確保將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到民辦高校辦學治校育人等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時萬青,張會軍,于娜.新時代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基本遵循[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11-1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N].人民日報,2016-02-23(023).
[3]唐良虎,吳滿意.區塊鏈賦能高校“大思政課”的生成邏輯、核心要旨及實踐理路[J].理論導刊,2023(3):112-117.
[4]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奮斗,2020(17):4-16.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基于企業需求的數智時代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規格和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JYB020)
作者簡介:
李云濤(1977.6-),男,漢族,江蘇句容人,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教育管理;
朱桂元(1979.5-),女,漢族,江蘇興化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