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從而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促進作用。音樂教育的根本目標是通過音樂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創新教學策略,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讓學生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讓其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文獻識別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39
引言
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思想、觀念、個性等方面健康發展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而音樂課程作為一門人文藝術學科,具有直觀形象、生動活潑、易于理解等特點,具有調節學生情緒的功能。因此,將音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是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1]。
一、小學生存在的若干心理問題及原因剖析
目前小學生心理問題較為普遍,且存在低齡化的趨勢,如自卑和抑郁、緊張和焦慮、過分擔憂和依賴、社交問題、情感障礙等。隨著“雙減”的實施,大部分地區小學生確實“享受”到了少作業或無作業的輕松感,但部分地區實行并不深入、透徹,大量繁復的作業和被習題“偷”走的周末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內驅力,對學習產生較為強烈的抵觸心理,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雖然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明顯減少,但是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在教師和家長群體成為一種隱形壓力轉而以其他方式落在小學生肩頭,除了需要進行大量課外閱讀,許多學生還要應對家長所布置的家庭作業。
家庭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著直接的影響,家庭關系不融洽、親子關系緊張、缺乏家庭教育知識等,會導致學生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自卑、憂郁等消極情緒,小學生心理健康指數跟家長個人心理素質、行為素養和教育水平高低也有很大關系。現如今,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導致家長“雞娃”,同學、朋友、鄰居互相之間在教育的各項指標上攀比“內卷”嚴重,忽視了最重要的精神內核,即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養,使得學生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品德缺陷等問題,導致低齡段學生跳樓自殺、校園暴力等極端校園不良事件頻繁發生。
二、音樂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允理愜情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教育部越來越重視學科之間的聯系,同時提倡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學科相融合,使其在各個學科中可以實施和體現。在這種背景下,跨學科融合屬于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內在要求[2]。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學生在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分析音樂作品、理解音樂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可以使學生學會情緒控制,形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態。與過去的德育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心理發展,站在學生的發展需求上,關懷學生、幫助學生,從而培養其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3]。小學音樂教學的教育目標和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音樂教學中,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又可以達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深度挖掘音樂教材的情感體驗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度挖掘教材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幫助其進行積極、健康的心理調節。教師還要挖掘出教材中包含的道德情感元素,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崇高的理想,這對健全學生的心理有著積極促進作用[4]。例如:在三年級《兩只老虎》中,其教學目標是要學生能夠掌握演唱二部輪唱,并且能夠根據相應的動物來進行歌詞的創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一只沒有耳朵,一只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來設置問題:“為何兩只老虎,一只缺耳一只缺尾?”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找出問題的答案。有學生說是獵人打的,有學生說是打架打的,有學生說是不小心摔倒弄的,還有學生說老虎是怪物,教室里的氛圍能夠馬上活躍起來。此時,教師可以抓住機會,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環保、安全和品德的養成教育,讓學生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前的時事為學生找到另外的答案:“老師聽說南方今年下大雪,很多的樹、電桿都被雪壓塌了,有兩只老虎,一只被雪凍壞了耳朵,一只被電線桿壓斷了尾巴,雖然兩只老虎殘疾,卻沒有被任何的困難和挫折打倒,仍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勇敢而幸福的活著,我們要不要像這兩只老虎一樣?”通過深度挖掘音樂教材的情感體驗,能夠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識,使其能夠調節自己的心態與情緒。
(二)借助體態律動教學法把握學生心理特點
體態律動教學法是音樂教學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幫助教師通過肢體動作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樂作品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感知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5]。例如,在三年級《詩韻悠悠》單元中,教師在講授《游子吟》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體態律動。首先,教師要引入情景,提前準備一組有關母親的圖片,并在教學中進行演示:“各位,現在老師想和你們分享一組我覺得特別好的圖片。”當演示完畢,教師提問:“你們看了以后,有什么樣的感覺?”利用這樣的情境設置,可以讓教師更快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學生說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有學生說感受到了母親的力量,希望自己快點成長起來,這樣才能報答母親。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有節奏地朗讀歌詞,在最后一行重復一遍,當學生掌握歌詞的節奏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身體力行的感知音樂,在告知學生如何進行穿針引線后,再根據歌詞的節奏添加穿針引線的動作,比如穿針和引線的動作都是用二拍子的恒拍來進行的,在上波音的時候,可以將“針”在頭頂上輕輕擦三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上波音的節奏。在此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音樂教育心理學來掌握各個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特點,進而循序漸進地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征來進行教學,這樣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既可以激發學生形體動作的響應,又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律動來感受音樂,是學生內在情感活動的最好體現。
(三)通過合唱教學體驗集體合作的樂趣
合唱教學是一種集體演唱的音樂教學形式,通過合唱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集體合作的樂趣,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教師在組織合唱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合唱的興趣,讓學生通過合唱教學體驗集體合作的樂趣[6]。如在六年級《小小少年》這首歌曲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唱的方式進行教學,讓每個小組有一名領唱和兩名伴唱,領唱負責帶領整個小組演唱歌曲,伴唱則負責配合領唱的演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欣賞《小小少年》的相關視頻資料,幫助學生了解音樂作品和歌曲創作背景,讓學生欣賞到不同風格的演唱方式和演唱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除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合唱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將小組合唱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對不同演唱方式和演唱效果進行對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音樂作品對小組進行分組分配,如將男生分為一組、女生分為一組等,同時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系,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使其感知到集體合作的樂趣。
(四)開展趣味性游戲教學減輕學習壓力
玩是小孩的天性,所以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學生對于游戲都沒有任何的抵抗力,而且有著非常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將游戲與日常的音樂知識教學相結合,創設游戲化音樂課堂,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提升其教學效果[7]。由于游戲能創造出一種寬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因此,能更好地緩解學生的壓力,增強其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乃呦乃》時,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做一些簡單的音樂游戲,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在進行游戲前,教師要講明白游戲的規則:“下面老師為大家播放幾段音樂,大家來搶答歌名是什么,是哪里的民歌,誰回答得最快最準確,老師就獎勵他一朵小紅花!”教師可以播放以下幾首歌曲,包括江蘇民歌《茉莉花》、蒙古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等,然后請學生踴躍答題,最后為獲勝者頒發獎品,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前小游戲完成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并引入新課:“剛剛我們已經聽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美歌曲,現在,老師要帶著你們一起進入豐富多彩的鄉音世界,去了解其他地方的民歌”通過游戲活動的引入,既可以創造一個快樂、放松的課堂學習氣氛,也能夠讓學生對第一節新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提高其學習水平和效率。
(五)豐富音樂課外活動升華學生情感
由于小學生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所以,在進行音樂課外活動時,教師要選擇小學生比較熟知的生活素材,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升華學生情感,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8]。首先,在音樂課程中,除了歌唱之外,還有舞蹈、樂器等相關的課程,在設計課外活動時,可以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為學生創造一個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使其主動地投入到音樂教學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對集體的熱愛,使其樂于助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三年級《豐收之歌》這一課程中,主要是讓學生利用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來進行創編,并且可以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從而珍惜勞動成果,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教師可以將氣球放在教室門口,想象是豐收的果實,并請學生模仿農夫收割的樣子。首先是將班上的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自己排好隊,組成一條龍,四組中兩兩進行PK,在擺放好的位置中,小組既不能走錯路線,也不能空手而回,每到一個點都要拿上一個氣球,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擊鼓表示開始,鼓停止后表示結束,最后得到氣球最多的一方獲勝。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得到了極大的集中,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農夫的艱辛,讓學生對來之不易的食物更加珍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師可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學音樂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知、體驗、感悟音樂之美,這樣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楊雪梅.新課標視角下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亞太教育,2023(14):65-67.
[2]梁小英.小學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研究[J].黃河之聲,2020(7):123.
[3]劉巧.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融入[J].藝術評鑒,2020(4):103-104.
[4]劉莉.音樂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J].教育現代化,2019,6(91):278-279.
[5]羅玉珠.音樂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J].黃河之聲,2019(18):93.
[6]劉美微.心理健康教育在兒童音樂教學中的滲透[J].黃河之聲,2019(18):119.
[7]幸銀盈.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184-185.
[8]謝飚英.如何利用小學音樂教學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6):84.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項目名稱:后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S[2022]GHB1913)
作者簡介:楊釗(1989.4-),女,漢族,甘肅天水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生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