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響應海洋強國倡議、服務海南自貿港的發展、適應海洋旅游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合格的海洋旅游產業接班人。《海南海洋旅游資源》課程團隊聯合海南各大海洋旅游企業、當地文旅部門對該課程進行共建,找準該課程思政定位、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精心設計課程思政內容、探索創新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和方法路徑、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使課程成為海南自貿港的特色旅游課程,發揮積極影響。
[關鍵詞]海南海洋旅游資源;課程思政;校企地協同
[中圖分類號]G416"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33
《海南海洋旅游資源》通過校企校地共同對這門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課程思政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使課程成為海南自貿港的特色旅游課程,并發揮課程對當地、對旅游企業和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一、項目的提出
(一)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課程思政要求,努力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展課程思政。[1]
(二)推動校企地全面加強深度合作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強調“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當地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2]
(三)順應海南海洋旅游產業發展
2021年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發布的文件《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中,明確對海洋旅游產業、海洋旅游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海南高校狠抓特色課程思政教育
《海南海洋旅游資源》課程是一門符合高校特色化建設的課程。通過對本土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更能體現“春風化雨”般的思政效果。
二、《海南海洋旅游資源》校企地協同課程思政共建措施
(一)精準定位課程思政目標
課程結合本校旅游專業“服務自貿港”的定位,適應海洋旅游提質升級的市場需求,培養具備“挖掘海南海洋旅游資源、傳遞海南海洋旅游文化、設計海南海洋旅游線路、推廣海南海洋旅游產品”能力的、具備“海洋政策知識、愛國愛島情懷、本土文化自信、海洋法治意識、海洋旅游職業道德”的、勝任海洋旅游資源開發崗位、海洋旅游產品策劃崗位、海洋旅游講解崗位的專業技能人才。
(二)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
課程對接國家和海南發展戰略,深挖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形成了“憲法法律+政策制度+地方資源+企業崗位”的一體四翼供給系統:
1.我國的憲法法律對領海主權、我國海洋基線、海洋環境保護等內容提供法律支持。
2.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發表“海洋命運共同體”、“海洋強國”等倡議,為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理論來源。
3.課程深入調查當地海洋資源、挖掘本土的海洋故事。
4.從企業崗位中挖掘課程思政內容,引入崗位真實案例。
(三)精心設計課程思政內容
校企地三方協作,精心設計課程思政內容。課程依據海南海洋旅游崗位群工作知識和技能,圍繞“精益求精,建設大美南海;投身旅游,助力海洋強國”思政主題,重塑教學內容,組織編寫符合自貿港實際的、符合海南海洋旅游企業需要的鄉土教材,不斷優化思政內容。具體設計示例如表1所示。
(四)探索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和路徑
校企地三方共同論證,課程組探索出“5P”課程思政建設模式,設計課程思政建設模式的核心、共建方向和推進層次。即“P”(Pivot):以培養海洋旅游資源開發人才為核心;provisions,:以海南海洋旅游資源和當地海洋文化為給養;“P”(project):以工作項目組織內容;“P”(Precedent):以真實職業先例為思政素材;“P”(Parallel Structure):以校內、崗位、當地平行結構育人,校、地、企三方共建。具體如圖1所示。
(五)堅持動態優化教學方法
課程響應國家海洋政策號召,順應海南海洋旅游產業變革,遵循課程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教學方法堅持動態優化,引導學生認識課程價值及思維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課程以“項目教學法”排序列、以“任務教學法”促實操、以“隱形融入法”融思政,以“翻轉課堂”為載體,靈活運用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討論啟發、示范實操等手段,把課程育人目標,德育元素,思政特點等融入課程。
(六)創新課程考核評價機制
結合課程特色,課程采取以增值評價為主線,建設“四位一體”功能互補的教育評價體系。[3]課程依據“真實情境,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成果展示,匯報答辯”的教學過程,增值性評價形成了“前測→中測→后測”的評價邏輯閉環[4],注重過程中的思政內容增值,即:學生對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認知與把握、學生基于專業角度的理想信念發展情況、學生基于專業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運用能力發展情況等。(見表2)以項目一任務2為例介紹效果評價。
三、結語
通過深入分析本土海洋旅游產業需求和崗位需求,校企地三方圍繞《海南海洋旅游資源》課程,讓學生真正“認識、熱愛、經略”海南海洋旅游資源,樹立學生“精益求精,建設大美南海;投身旅游,助力海洋強國”的志愿。在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了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海洋旅游人才,解決了海洋課程趨于大同,不聚焦不落地,缺乏地域特色等問題。課程重視回饋本地,有助于解決本地海洋旅游人才緊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傅曉.基于課程思政的海南自貿港特色旅游課程“海南模擬導游”校企校地共建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1):9-12.
[2]高明.堅持類型定位 深入推進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與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5):21-28.
[3]王曦川,趙靜,王瑤,等.職業教育公共課程增值評價:價值理性與實踐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2):18-23+30.
[4]陳元媛,呂路平.職業教育增值評價:演進、邏輯和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16):47-52.
[5]劉海峰,李木洲.構建“四位一體”功能互補的教育評價新體系[J].中國考試,2020(9):1-4+14.
基金項目:
2023年海南省教育廳教改課題項目,項目名稱:海南特色旅游教材《海南海洋旅游資源》校企校地共建研究(項目編號:Hnjg2023-167)
2023年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團隊項目,項目名稱:海南數字文旅產業研究科研創新團隊(項目編號:HNJMT2023-106)
作者簡介:傅曉(1982.10-),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教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