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公共利益,作為社會的共同福祉和社群利益,是法律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它既是國家和政府在制定和實施法律政策時的重要考量,也是法律對個人和社會行為的重要約束和引導。本文從“公共利益”在我國的法律表達中未采取統一的法律詞語及明確清晰的定義出發,分析公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內涵與相互關系,并探討了把握公共利益法律內涵的原則。
[關鍵詞]公共利益;法律涵義;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3"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59
一、我國關于“公共公益”的法律表達
經筆者對我國法律進行梳理,表達與“公共利益”相關的法律詞語有三個,它們是“公益”、“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通過北大法寶對我國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司法解釋有關公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規定進行統計,截至2023年10月,分別以“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公益”為關鍵詞搜索到的使用情況見表1:
這三個詞語有時在同一法律部門或不同法律部門中基本同義;有時在同一法律部門或不同法律部門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下面以幾項主要法律規定列表舉例言之(見表2)。
一般而言,無論是在普羅大眾還是專家學者的直覺中,法律詞語在邏輯性、嚴謹性和準確性等方面應當是無可置疑的。意大利詩人但丁認為,法律語言的本質特點是“準確的,經過權衡斟酌的”[1]。孟德斯鳩認為,“其(指法律—筆者注)用詞造語也必使人人見之,但生一意,無余義”[2]。“法律條文含義不清,罪義不明,足以使一個政府墮落到專制主義中去”[3]。但對“公益”、“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確切涵義,除極少數法律外,幾乎缺乏立法解釋。即便個別法律對其中的詞語作出了立法解釋,其含義顯然與其它法律的含義差別很大。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第三條對“公益事業”一詞作出了立法解釋。這里的“公益”強調的是非營利性,與民法典第條87條、90條、和92條關于非營利法人組織規定中的“公益”基本一致,但與《反壟斷法》第60條“公益”的內涵外延顯然不同。因此學界認為“公益”是一個深奧、抽象涉及到多學科待解的迷思問題。[4]正是法律規定中“公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涵義缺乏普遍共識,因此對它們的基本范疇進行研究具有基礎理論方面的意義。
二、公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內涵
公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是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盡管它們都是描述關乎社會整體利益的問題,但具體內涵、外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均有一定差別。
公益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基于社會整體或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作出的一種積極、良好的行為或活動,通常包含了為社區服務、公共事務服務、公共利益服務等。在更多的語境下,公益一詞是含有慈善或善行的涵義,通常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強調無償或非營利性的特征。如《民法典》第658條以及《公益事業捐贈法》第11條規定的公益就是這種情況。這個意義上的公益的實現途徑并不一定需要公共政策或法律的強制實施。它的內涵較為抽象廣大,涵蓋了教育、科研、文化、衛生、環保等各方面。其外延則體現為具體的公益事務和公益活動,例如學校教育、公共衛生項目、環保行動等。但是,公益一詞與公共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又有相同或者近似的涵義。如《憲法》第111條提到的村(居民)委員會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就是這種情況。
公共利益主要指的是社會成員共享的、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物質或非物質的利益。它的實現往往需要通過公共政策或法律保障。具有更強的實施性和具體性。例如,公共設施的提供、環境保護等,都屬于公共利益的實現。這個概念一般與公權力的職能定位和社會資源配置的依據相關。龐德認為,公共利益是政治組織出于其自身地位而產生的各類需求或愿望。[5]
社會公共利益是更為寬泛的一個概念。“除去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外,基于現代社會生活而產生的各類需求或愿望,如公共安全、社會穩定等都屬于社會公共利益。”它指的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平等權益得到滿足,并且社會資源公正合理分配的情況。這其中既包括了社會經濟方面的利益,也包含了政治、環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與公益、公共利益相比較,社會公共利益是一種更高層面的概念,它既包括公益、公共利益,又超越了這兩者,涵蓋了包括但不限于經濟、政治、環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享利益和共同權益。外延則是涵蓋所有的社會成員和社會資源。如《刑法》334條關于“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危害公眾健康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民法典》第534條關于“對當事人利用合同實施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市場監督管理和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責監督處理”的規定就是例證。
無論是公益、公共利益、還是社會公共利益,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指和個體相對應的利益,強調社會整體或者多數人的利益。按照功利主義的公共利益觀,公共利益是個人利益對集合體的利益讓渡。它是人類為實現自我利益經過理性思考,拋棄利己本能而進行普遍合作所產生的結果。“不理解什么是個人利益,談論共同體的利益便毫無意義”。[6]這三個概念關系緊密,相互之間又有所區別,但最終目標都是服務于眾多的社會成員。
三、把握公共利益法律內涵的原則
不同的法律表達極可能導致對公共利益的確認、理解、權利行使產生偏差,因此正確把握其法律內涵需在前述關鍵環節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對公共利益的確認要遵循法治原則。應當明確,必須是嚴格限定在國家以法的名義規定和認可的范圍之內的那部分利益,才是法律意義上的公共利益。法律作為一種規范,用來調整人們的社會關系,設有明確的“準則”或者“尺度”。人和人的關系是通過利益表現出來的,法律上的利益是指個體或群體通過法定或合法手段獲得的物質或精神優勢,這包括財產、生活、健康、名譽、聲譽等。法律上的利益來自于法律權利。法律權利則是指個體或群體在法律上被賦予的、可以要求他人履行一定行為的能力。法律制度的存在和執行就是為了維護和平衡各方的利益,防止利益沖突和矛盾。在這個意義上,尤其是要防止公共利益的泛化,從而跨越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邊界。如前文所述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是一對辯證的矛盾共同體,它們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矛盾。矛盾處理得當,他們則共同促進整體利益;處理不當則不利于整體利益的增長,更多的時候更是表現為此消彼長的關系。
二是對公共利益的理解要遵循法律解釋的規律。法律規范的表達存在著一定的模糊性,這是不可避免的客觀現象。公共利益法律表達的模糊性尤其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包括通過司法個案厘清其內涵,細化公共利益的內容,建立公共利益類型化制度。[7]況且,“在任何本身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法律不確定性難以避免。”[8]法律解釋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解釋法、歷史解釋法、系統解釋法、目的解釋法、比較解釋法和經驗解釋法等。其中,比較解釋法是通過比較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甚至不同時期的類似法律規范,來理解本法律規范的含義。這種方法認為,通過比較可以獲得更全面和準確的法律含義解釋。功利主義僅將公共利益視為個人利益的函數或者個人利益的聚合,公共利益不僅不具有價值內涵,甚至不具有獨立性。[9]
三是行使公共利益的權利要符合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實踐要求。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關系,需要充分考慮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同時也要尊重個人的合法權益。個人固然不能脫離國家和集體利益,國家和集體利益也應當服務于個人的權益保障和提高生活質量。從法律實施的角度看,必需嚴格遵循法定利益平等的原則,才能真正把握好公共利益的涵義。因為無論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還是個人利益一經法律確認,就一律受到平等的保護。這是“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的憲法原則的具體要求。亦即是說,在法律規定保護的利益之間,國家、社會、法人、自然人的利益一律平等,不存在公共利益優先于其它利益問題。
四、結語
通過上述對我國公共利益法律涵義的探討可以看出,公共利益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福利的價值取向,是當前我國法律價值選擇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公共利益具有多元性、相對性、歷史性等特征,其內涵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擴展。正確理解公共利益的法律內涵,對于指導立法和執法,規范公共權力行為,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公共利益的判斷標準,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法律保障機制,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更好地實施法治,推動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參考文獻:
[1]陸宏哲.試論法律語言的表現力和特點[J].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89(3):91-96.
[2][法]孟德斯鴻.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736.
[3]孫懿華,周廣然.法律語言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90-91.
[4]王軍力,閻其華.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與深度分析[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9(3):81-85.
[5][美]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41.
[6][英]邊沁,著.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59.
[7]韓大元.憲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規范分析[J].法學論壇,2005(1):5-9.
[8]Llewellyn.The Case System in America[M].The University·Chiago Press,1989:84.
[9]劉舒楊.當代功利主義公共利益思想論析[J].政治學研究,2020(3):80-89+127.
基金項目: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名稱:中國反壟斷法全過程實施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3amp;ZD159)。
作者簡介:林之梁(1993.7-),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競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