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僅是思想的反應,同時也是與人溝通的手段。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既有深邃的思想內涵,又有豐富的內容;既有靈活的變通,又有多樣的技巧。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并探究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語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語言體系更加適應新時代的大背景,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專業化不斷建設,也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魅力不斷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對自己語言的深入理解是合理利用時間資源的必要條件。”語言作為一種正常開展教學的工具,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的恰當運用。教師在課堂上使用適當的教學語言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語言能力與水平不僅會影響與學生雙向交流,還會影響教育水平和教育成果。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語言藝術,是每一位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應該具備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的顯著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語言立意上思想深刻,立意深遠,他的語言飽含時代精神和中華文化精髓,面對當今世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其語言也更加接地氣,這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現實,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歷史背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更是置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時代背景之中,全面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之中。正是基于這些宏大的歷史背景,立足于當前社會實際情況,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事業之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在立意上總是站得很高,望得長遠,彰顯出其思想的深邃與長遠。
習近平總書記語言內容上善用典故,內涵豐富,他善于運用恰到好處的名人名言或者是經典寓言來揭示深刻的道理,不僅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而且深入淺出,讓人印象深刻。清朝的鄭燮名言“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曾被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廣大基層干部要守好責任時加以引用,來說明群眾的利益不是小事,基層干部要“實事求是,走在前列”。說到個人修養,強調黨員干部要修身養性,必須注重修身養德,則在《之江新語·為人做官》等文章中化用北宋王安石的話 “修其心,治其身”。中法建交半個世紀以來,中法外交一直走在大國外交時代的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則引用經典名著《禮記》中的一句話來闡釋現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文化、不同制度,都有各自的發展變化規律,闡釋中國夢是法國的機遇,法國夢也是中國的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語言形式上靈活多變,生動有趣,他經常用一些簡單質樸、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來表達一個觀念,還經常會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俗文俚語、網絡用語等,這些容易理解的詞語往往包含著偉大的智慧和原則。比如在談論到基層管理與服務工作時,他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強調了提高服務、社區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講話上,他用“天使白”“橄欖綠”“志愿紅”來表達中華民族同甘共苦、眾志成城的團結力量;用“擼起袖子加油干”這些大實話通俗地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需要每個人都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大家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網絡語“蠻拼的”“點贊”贊許廣大干部;用擴大“朋友圈”強調要睦鄰友好,廣交朋友,世界是一個地球村。
學習習近平語言風格對高中
思想政治教師的意義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語言能力提升的新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學內容應有所不同,重點應放在教學語言上,提前準備并在課堂上加以運用。一是可以將抽象概念與日常教學中的具體事例結合起來,并找到更好的方法讓學習者參與其中,以提高他們對哲學和政治的認識。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教師們能夠在教學中加入比喻性語言,配合語調的變化,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講解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興趣。二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好提高他們吸收教材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要將教學要點與當代社會熱點結合起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通過深入研究教材和分析當前社會實際,以提升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可能性,有助于讓學生對自己的情感世界有更多的認識,用充滿情感的語言鼓勵學生思考,進而將學生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熱情。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來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語言能力,這是非常具有指導意義和實際價值的。
高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堂興趣增強的新訴求。2002年在對21個省市(中央直管地區)進行的一項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問卷調查中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政治課興趣不大或根本不感興趣。其中,對于“你在高中最感興趣或最喜歡的科目是什么?”回收調查的問卷中政治思想科目僅有6%,當被問及“是否喜歡在中學學習政治課時”,只有10%的學生回答“我喜歡”。近40%的學生表示,如果入學考試不考核政治,他們不太愿意花時間去學習政治,有51%的學生認為學習政治的主要目的是應對高考。為什么現在很多學生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基本上漠不關心?綜合分析多種因素其實不難發現: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知識更具哲學取向,課程本身缺乏強烈的實際應用元素,這意味著學生甚至會錯誤地認為政治完全是一門學術學科,與日常活動聯系甚微;二是學生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缺乏參與性。目前,絕大多數高中思想政治課還是說教成分較大,往往只關心課程的進度和任務,不首先考慮學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些知識,高中思想政治課變成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來不斷優化課堂語言,增強高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堂的學習興趣,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開展學習、政治教學、實現最佳教學效果提供了新的指導。
習近平語言風格給高中思想政治教師
語言藝術提升帶來的啟示
有助于強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語言上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在立場上十分鮮明與堅定。當前,世界正在經歷著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刻轉變。全球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都在不斷深入推進,新的工業革命浪潮風起云涌,國際體系發生了急劇變化,科技和學術成果也出現了新的勢頭。習近平總書記以非凡的學術才能、政治素養、憂患意識,清醒認識到這些困難,他對全球環境發展的深刻理解,對當前全球日益動蕩潮流的準確把握,進一步凸顯了他在語言上鮮明的理想信念。當前,世界仍不太平,俄烏戰爭持續惡化,中東沖突不斷,各種社會思潮交織,形勢錯綜復雜,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價值觀每天可能要面對各種文化的沖擊與壓力,有的教師在理想信念上打了折扣。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有助于強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語言上的理想信念,有助于讓他們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終與黨和國家保持一致,驅動與鼓勵他們不斷學習,銳意進取,推進他們知行統一的力度,塑造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堅定的品格和人格。
有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語言上的知識素養。柏拉圖說:“誰能講好故事,誰就可以擁有這個世界!”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具有獨特的“中國式”風格,他不僅知識儲備深厚,還了解各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也特別擅長講故事,經常用生動的故事來闡述深奧的道理。例如,在談到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最緊迫、最迫切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曾用老子《道德經》故事“治大國如烹小鮮”來闡釋“微觀中國”的道理。也就是說,不管問題有多大,除以14億人,取得的成績就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14億人,就變得很大。在對外進行國事訪問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非洲諺語“獨行快,眾行遠”并與中國名言“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相結合,強調全球各國是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的,生動詮釋了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可以促進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不斷獲取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的能力,不斷提高對教學知識的應用,以及對現實世界信息的透徹考察和轉化為自己教學策略的能力,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知識素養的提升。
有助于優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語言上的表達方式。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采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語言的魅力,增加書面表達的影響力,使交流更加生動有趣。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普遍注重修辭手法,通常是“舉例、比喻”。例如,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則可以在《政治與法治》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的實際教學中靈活運用“打鐵”一詞作為整個單元的主題思想進行系統闡述,用“老虎和蒼蠅”比喻腐敗分子,“籠子”比喻嚴格的制度;在《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第六課《實現人生的價值》中用“缺鈣”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強調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的重要性;在《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第八課《文化的民族》中,用“石榴籽”比喻強調各民族團結;在《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第二單元第五課《中國外交》運用“空氣”和“陽光”的比喻,強調和平的可貴。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創造具有鮮明氣質的談話表達,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不斷凸顯談話內容的思想性和激勵性,有效利用話語素材增強話語的可信度和親和力。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立場上缺乏鮮明性和堅定性,內容上缺乏靈活性和活潑性,方式選擇上拓展性較弱等問題,導致教師沒有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有足夠深刻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課情境創設不當、信息講解方式不夠通用等問題普遍存在且值得思考,這也是困擾大多數中學思想政治教師的問題。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的學習,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加靈活地運用思政課的語言表達方式,使思政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不僅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也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語言質量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方向,讓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語言應用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在對思政語言的運用中都能有更深層次的體驗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