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紐馬克是英國當代語言學家、翻譯學教授、翻譯家和實用翻譯理論家。他在多年從事德英、法英翻譯實踐和教學的經驗和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總結的一些翻譯方面的理論。紐馬克與奈達的理論高度相同,都是使用現代語言學來分析,從而具體解決翻譯問題。他認為翻譯理論“源于比較語言學在語言學的范疇內主要涉及語義學;所有語義學的問題都與翻譯理論有關”。同時,他也認可語言的可譯性和語言的平等性,他提出翻譯不光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他提出翻譯者應該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考慮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以求譯文對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對原文讀者相同的影響。
英語、法語和德語三種語言都同屬印歐語系,這三種語言在語言結構和文化含義上沒有太大區別。紐馬克翻譯思想的重心是直接翻譯,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他將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兩種理論分別根據實際情況應用。紐馬克提出這兩個概念的目的,就是減少傳統直譯與意譯之中的差異。
交際翻譯理論
翻譯是一項跨越語言、文化的交際性活動。語言有很多種不同功能,人們使用語言來與別人進行交際;同時,語言也是一個人身份的組成部分,語言能形成并且揭示一個人的身份。語言的使用也因使用者的年齡、性別和社會收入水平等不同因素而有顯著差異。這種符號與意義有著任意關系,符號系統有多種不同形式,不同的語言對同一事物可以進行不同名稱的賦予。
相較語言,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很難解釋或定義文化這一概念。文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定義為專指精神方面的財富。波特和薩穆瓦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觀、態度、角色、空間關系、宇宙概念,以及他們獲得的物質和財產的積累。”文化以語言模式表達。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認為,所謂文化和文明包括藝術、道德、知識、信仰、習俗、法律,以及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別的能力和習慣的任意組合。
作為翻譯、交際翻譯的一部分,在對交際翻譯進行研究之前,明晰翻譯的相關概念,能對后續交際翻譯的研究和分析起到重要啟示意義。
紐馬克認為,在交際翻譯的應用過程中,翻譯過程不能缺少任何信息,所有信息都有必要性,傳遞信息就是重中之重。交際翻譯中最有效的部分就是讓讀者能有所感受、有所思考,并且有所行動,這樣能讓譯文與原文具有類似的功效,甚至比原文更有效。交際翻譯理論是使原文對原文讀者的影響與譯文對譯文讀者的影響最大程度地保持相同。從交際翻譯的結果這一層面出發,要求翻譯者需要做到的是譯文和原文所呈現的效果盡可能相同,主要強調文本對讀者的影響。從交際翻譯這一層面出發,最關鍵的地方就在于,傳遞信息的過程不存在遺漏。在絕大多數非文學文本、傳記、信息性文章和書籍、教科書、報告、科學等文本中,由于對完整正確信息的要求,都適合使用交際翻譯的相關翻譯策略進行翻譯。交際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活動具有非常積極且正面的指導性意義。
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
紐馬克根據語言的功能,對不同文本進行分類,提出了三種文本類型,對于三種不同類型,要求翻譯者使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即表達性文本要求使用語義翻譯(或交際翻譯),信息性文本和號召性用語文本要求使用交際翻譯。從理論層面講,紐馬克在此闡明并且解釋了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存在的區別。
“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有很大區別,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何表達目的語上。前者要求譯文在形式結構和詞序排列上盡可能接近原文本,希望譯文能最大程度接近原文。后者著重于讀者方面的理解和反應,即傳遞信息的效果如何。交際翻譯要求翻譯者重新組織語言的結構,使譯文能夠真實并且流暢。在“語義翻譯”中譯文應盡可能減少不準確性,做到在譯文中對原文內容重現,尤其是上下文意義,在譯語語義和句法結構允許范圍內,準確傳達來自原文的上下文意義。
紐馬克強調,兩種翻譯需要以一個整體的視角來看待。好的翻譯者應該將兩者交換使用,有時甚至合二為一。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都必須保持與原文一致。在翻譯實踐中,不能說哪種方法是單獨使用的,也不能說哪種理論比較好。實際的文本翻譯過程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紐馬克也認為,語義翻譯理論和交際翻譯理論并非完全涇渭分明的關系。他認為,“翻譯文學和藝術文本,多用語義翻譯,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交際的目標也囊括在了其中”。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語義翻譯囊括了交際的目標。
交際翻譯的翻譯策略
為更好研究交際翻譯理論在漢英翻譯中的應用,應該采用什么翻譯的策略。需要首先對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所適用的對象、條件和范圍等方面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還要堅持具體問題能夠具體分析。
將紐馬克的理論應用到翻譯實踐中,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胡亂犯錯誤,要綜合吸收。 紐馬克認為,在運用交際翻譯理論進行翻譯活動時,翻譯者可以適當糾正原文本中不合邏輯的地方,如原文本中晦澀難懂的詞語,翻譯者可以用簡潔易懂的詞語進行替換,以此消除可能影響讀者理解文中存在的障礙;還可以消除重復;修改和澄清相關專業術語;使方言的使用遵循規范。翻譯者有權力對原文中的錯誤和遺漏進行更正。
《了不起的蓋茨比》創作于1925年,該書生動描繪了美國爵士時代的縮影。爵士時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筆下的20年代景象,生動詮釋了美國的幻滅這一主題。美國20年代風靡全國的“爵士時代”在作者華麗的語言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通過描寫中上層階級的生活態度和人際關系,向大眾讀者展示了那個時代,以消費主義文化為主導的文化和社會風貌。
其中文譯本一經推出,便在國內讀者中掀起一股閱讀熱潮。中國出版界也曾多次重印,以迎合廣大讀者的喜愛。據孫奕宏的《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多次重譯和審校》記載,該小說在中國出版了32余種譯本,其中姚乃強和巫寧坤的譯本得到了大眾認可。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部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的名著。任何翻譯版本都必須反映翻譯的基本規律。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人們的審美和觀念在不斷變化。不同翻譯之間的時間跨度可能非常大。原文中的一些表達和句型已不再適用,不能很好地傳達原文的精髓。重新研究和翻譯是必要的。對一些語言和詞匯進行適當改動,使文學作品的譯文更貼切原文,更能傳達原文的內涵和目的。客觀地說,經典文學作品也擴大了翻譯領域的范圍和傳播空間。無論譯文的版本如何,無論翻譯方法、翻譯理念、翻譯風格等方面的差異,譯者都必須尊重原文,不偏離原文,真正忠實于原文。
交際翻譯理論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應用
直譯:在使用交際翻譯理論時,重點應放在翻譯過程中對單詞和語言結構的使用上。翻譯者在考慮語言的轉換時,不光需要熟悉原文的語言環境,還需要了解并熟悉目標語言的環境。翻譯者要靈活改造文本,以此使譯文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應對兩種語言的差異和讀者的期望進行充分考慮,使譯文能夠在保留原文特點的同時,也適應讀者的語言習慣,從而達到最大程度地實現自適應轉換。
例1,SL:“Ah,”she cried,“you look so cool.”
姚譯:“啊,”她喊道,“你看上去真酷。”
巫譯:“啊,”她喊道,“你看上去真涼快。”
雖然黛西當時與蓋茨比的關系曖昧,但她在朋友面前用一種愉快但矜持的語氣向蓋茨比打招呼。鑒于黛西作為時尚名媛,姚譯根據原文的字面意思將其譯為“酷”。因為生活在1980年代的巫寧坤沒有“cool”的現代意義,他使用了“酷”的字面意思,更符合20世紀80年代國內的語言習慣。
例2,SL :He was so hard up he had to keep on wearing his uniform because he couldn’t buy some regular clothes.
姚譯:他手頭十分拮據,買不起便服,只好繼續穿軍服。
巫譯:他窮得只好繼續穿軍服,因為他買不起便服。
在原句中,英文習慣把結果放在前面,然后使用原因狀語從句來說明。但是,根據漢語“因為……所以……”的詞序不難看出,在漢語習慣上,通常先解釋原因,再闡述結果。巫譯把結果句放在原因句之前,強調了該句中原因的重要性。姚譯先說明原因,強調蓋茨比的經濟困難。其翻譯中的因果關系更符合漢語的詞序。在這個句子的翻譯上,姚譯達到了讓目的語讀者感受和接受原文的目的,實現了交際翻譯理論強調對讀者的影響。
例3,SL:He was crazy enough to kill me if I hadn’t told him who owned the car.
姚譯:要是我不告訴他那輛車是誰的,他會氣瘋到非把我殺了不可的地步。
巫譯:他已經瘋狂到可以殺死我的地步,要是我沒告訴他那輛車是誰的。
這句話在原文中,使用了if引導的虛擬條件狀語從句。在漢語中則習慣用“如果……那么……”的詞序來說明重要情況。巫的譯文完全遵循了原文中符合英文表達習慣的前后順序,不太符合中國人表達因果關系的習慣,使中國讀者難以閱讀。姚譯把原文的表達順序進行了顛倒,使條件在前,結果在后。將句子的重點強調在主句“he will be so mad that he will kill me”上,這同時符合中英雙語的語言表達習慣。以便中國讀者能夠很好地理解句子。從而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從目的語是否存在閱讀障礙和句子重心的選擇這兩方面來看,姚譯更符合中國讀者的表達習慣,所以其譯文更流暢且易讀。
雙關語的翻譯:通過研究《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雙關語的本義和巫寧坤、姚乃強翻譯的雙關語,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句子中雙關語重要的作用。
例4,SL:This town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New York’s island and it’s long and narrow,with many plants.
巫譯:這個村鎮位于紐約市正東那個細長的奇形怪狀的小島上。
姚譯:這個社區位于紐約正東的一個小島上,小島狹長,草木茂盛。
“riotous”一詞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暴亂的、茂盛的”。巫寧坤選擇了奇形怪狀這個意思,姚乃強則選擇了草木茂盛這個意思,在譯文中把“riotous”翻譯成草木茂盛更能展現這個島上的風景。同時,也體現了在小說文本中,環境描寫對故事敘述的烘托作用,加大了這一段環境描寫對讀者的情感暗示作用。
交際翻譯理論的局限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能最大程度達到文本的交際目的,在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偏離原文核心思想的問題。在這種狀態下,翻譯者翻譯的文本,很容易對讀者產生糾錯的引導,使譯文所傳達的內容和價值是經過翻譯者主觀更改過的,反而違背了交際翻譯理論的要求,傳達給讀者的并非原文作者本意要傳達的。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為我們處理翻譯問題提供了指導,它針對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文本分類、語義概念和交際翻譯等。此外,他不斷補充和完善了自己所提出的翻譯理論,這些理論對當代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都具有很強的指導和啟發意義。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所提出的觀點當中,有一些是不能直接適用于英漢翻譯的。我們作為翻譯者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翻譯實踐來檢驗其理論是否為真理。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