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寶貴的農業科學遺產,對于認知時節規律、指導農事活動十分重要。我國采取多措并舉的方式推動農業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農耕文明的輸出也成為必然。二十四節氣被譽為農耕時代的“時間智慧”,蘊意豐富,英譯版本較多且不統一,以二十四節氣多種英譯本為例,結合其翻譯現狀,探討二十四節氣翻譯的重要性及意義,從意、形、文化、多模態等方面闡述二十四節氣的翻譯策略,以期促進二十四節氣英譯及對外傳播。
中華文明傳播千年,屹立不倒,是一代代中華子女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沃土。農耕文明更是別具一格,在世界文明的版圖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自古以來,“農時”在我國農民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動,甚至有著“不違農時”的說法。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已然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被正式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然而,二十四節氣由于節氣較多,命名方式規律不一,英譯方式迥異,版本更是五花八門,長此以往,影響我國農耕文明的輸出。二十四節氣英譯對象是24個節氣,譯者面對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與文化,處理不當則會影響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對外輸出,延緩“走出去”的步伐。
二十四節氣翻譯現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翻譯對文化傳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以來,文化翻譯在翻譯界研究大為可觀。在中國知網上,以“文化翻譯”為主題進行檢索(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國內相關學術期刊文章發表量多達1.53萬篇,數量可觀,可見文化翻譯研究成果突出,有力支撐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在這些文章中,研究主題呈多元化趨勢,按照篇幅數量排序,主題順次為:文化差異、翻譯策略、文化負載詞、文化翻譯等。再以“二十四節氣翻譯”為主題進行檢索(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僅有11篇相關的文章。如此看來,二十四節氣翻譯研究寥寥可數。近幾年來,不斷有學者發表關于探析二十四節氣譯名的文章。例如,余宗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外譯過程存在著文化的“不可譯性”,譯者要意識到二十四節氣不可譯現象的存在,采取各種手法達到最大程度的可譯性。張君遲和田傳茂通過總結二十四節氣五個英譯本的差異,提出二十四節氣應遵守專名化原則、科學性原則、規范性原則等。宋英杰、隋偉輝、孫凡迪及齊鵬然從物候、氣候角度出發,探討基于氣候和物候的二十四節氣精準英文譯名序列。在此基礎上,這里將以二十四節氣多個譯本為例,從語言構造、文化傳播、多模態等角度深入研究,闡釋二十四節氣英譯策略。
二十四節氣英譯現狀調查與分析
現狀調查。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經過千年沉淀,二十四節氣對于我國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影響不可估量。經作者調查,最早的二十四節氣英譯本是17世紀中期由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約翰·格里菲斯所翻譯的音譯版本,其后有各種意譯版本出現,隨后在19世紀左右才出現完整譯本。直至現在,二十四節氣新譯本不斷出現。譯本數量繁多,多到不同字典、國家及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對節氣譯名皆有不同,二十四節氣譯本數量雖多,卻參差不齊,目前仍未有統一的官方版本。
為了選出最佳譯本,作者選取5個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節氣英譯本進行對比,分別包括1911年,加拿大傳教士季理斐所著的《華英成語合璧字集》;1912年,英國外交官、漢學家、劍橋大學漢語教授翟理斯所編撰的《華英詞典》;1987年,由諸多天文專家學者組成的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名詞委”)所出版的第一本科技名詞規范《天文學名詞》;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供的官方翻譯;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視頻中所呈現的譯本。這些版本差別較大,時間跨度較長,譯者群體廣泛。
譯本對比分析。二十四節氣翻譯問題如下。
大小寫不規范,如季版和翟版,只有第一個單詞首字母大寫,其他首字母均小寫。每個節氣均為專有名詞,由多個單詞構成的專有名詞中,冠詞和少于5個字母的介詞、連詞通常不用大寫。
譯本不夠簡潔,同一節氣提供兩種譯本,如名詞委所提供的立春、春分均有兩個譯本,過于繁瑣,應當簡約。
意象不清晰,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結合物候、氣候、時候所得出的農時,背后所隱藏的含義千差萬別。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句形容的便是霜降。霜降是秋季最后一個節氣,表示天氣開始變冷,露水逐漸出現,降霜即將開始。而在名詞委版本和聯合國官方版本均為First Frost。根據氣象學,秋季下的第一次霜,稱為“早霜”或“初霜”,而不是節氣“霜降”。
節氣翻譯不統一,節氣相似卻翻譯不同。二十四節氣與四個季節相映,每個季節會包含六個節氣。其中八個節氣與四個季節相關,分別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夏、秋、冬的翻譯與英文單詞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可以說是一一對應,但凡遇到四個季節,譯者便會不假思索地下筆翻譯,恰好符合功能對等理論的“信息對等”“自然表達”和“意義貼切”以及詞匯對等。利用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基本定義,可確定四個季節在節氣中的英譯。除了冬奧會版本八個與季節相關的節氣翻譯保持一致,其他四個版本各不相同。
二十四節氣中有七個與天氣炎熱、寒冷程度相關的節氣,小暑、大暑、處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這七個節氣縱然表示的氣候不同,程度卻大致相同,表示程度的“小”“大”翻譯理應對等。五個版本中,季版本均用Slight、Great;冬奧會版本使用Major、Minor表示,剩下三個版本中出現多種譯本,如翟譯本中使用Slight、Great、Light、Heavy、Little、Severe,譯本多樣化;名詞委與聯合國版本一致,Lesser、Greater表示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中的程度,用Light、Heavy表示小雪與大雪的程度。在表示降雨的節氣雨水、谷雨中,除了翟版本中的谷雨譯為Grain rains,其他版本均一致用Rain表示這兩個節氣。關于白露、寒露的翻譯,五個譯本完全相同。譯本多樣化更加體現譯者所具備的翻譯水平之高,但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內涵深厚,對目標讀者來說并不容易理解,翻譯人員應盡量保持翻譯版本的一致性,從而推動二十四節氣的對外傳播。
二十四節氣英譯策略
正如翻譯家尤金·奈達所說:“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雙文化能力比雙語言能力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從它們賴以存在的文化角度看,才有意義。”二十四節氣的翻譯不單是局限于兩種語言之間的形式對等,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譯者要充分考慮二十四節氣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體現中華民族智慧,弘揚中華文明。這里筆者提出四點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翻譯策略。
直譯意譯,圓滿調和。“若玄奘者,則意譯直譯,圓滿調和,斯道之極軌也。”這便是梁啟超對玄奘翻譯方法的精辟闡述,各種翻譯策略彼此融通,譯者應自如運用。面對文化傳播時,譯者可共同使用兩種翻譯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在節氣含義一致時,翻譯策略也應一致。如與季節相關和表示氣溫變化節氣翻譯的五個譯本均采用直譯方式;表示降水程度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四個節氣采用直譯方式,而同樣表示降水程度的霜降在翟版本、名詞委版本與聯合國版本卻采用意譯方式,應該像季版本和冬奧會版本一同采用直譯策略;五個版本在表示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采取意譯策略,更加突出中國物候現象與農事活動的規律。直譯與意譯兩種翻譯策略雖界限分明,但并非對立。面對兩種全然不同的文化,譯者要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表示同一類別的節氣使用的翻譯策略理應保持一致。
形式簡潔,易讀易記。英語中有句諺語,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即言以簡潔為貴。簡潔,即簡明扼要,是成熟語言的一大特征,是優秀語言的共性。李成明指出翻譯的簡潔應保證用詞精當、結構合理,重心突出與層次清楚。二十四節氣濃縮了中國古代人民對“時”的精確把握,英譯本的選詞精當與否關系到中國文化的傳播。縱觀五個版本,從表征“大”“小”程度的多種譯本可以看出譯者在用詞方面運用得當、層次分明,重心落在“暑”“寒”“雪”上。節氣均由兩個漢字組成,譯本也應盡量控制在兩至三個單詞。形式簡潔,有利于目標語讀者更快接受二十四節氣,參差不一的譯本會導致目標語讀者在理解過程中出現偏差。二十四節氣中有許多節氣相互關聯,注意單詞使用的一致性,從而引起目標語讀者的關注,加快傳播我國農耕文化。季版本、翟版本、名詞委版本和聯合國版本簡潔有余,冬奧會版本形式簡潔且譯本關聯性強,更容易被目標語讀者接納。
傳播文化特色。二十四節氣存在獨特的文化性,翻譯時不能只依靠字面意思,需要譯者在全面理解其深刻內涵情況下進行翻譯,否則翻譯的失誤會造成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解。五個譯本差異最大的是反映物候和農業活動的節氣,即驚蟄、清明、小滿與芒種。驚蟄是立春過后,春雷的聲音喚醒了長期蟄伏的動物,大地復蘇,人們開始新一年勞作。季版本、聯合國版本和冬奧會版本皆傳達了昆蟲蘇醒的狀態;翟版本更加生動,強調昆蟲蘇醒后的狀態;名詞委則譯為萬物從冬眠中蘇醒,更加貼切。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作為節氣,清明指的更多的是天色清明、萬物明朗。名詞委版本和聯合國版本更側重于植物新鮮嫩綠的枝椏,其他三個版本更加貼切,但翟版本節氣皆譯為名詞短語,唯獨“Clear and bright”,形式不太合適。小滿是夏季第二個季節,麥粒逐漸變滿。古人常認為“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而“小得盈滿”正是恰到好處,麥子將熟卻還未熟透,更符合中國人的理想。季版本、翟版本意思理解出現偏差;名詞委版本與聯合國版本一致,表達了“小”的程度,重心卻不夠突出;冬奧會版本則更符合麥子發芽狀態。芒種五個譯本基本相同,傳達了芒作物成熟的意思,但是季版本中多加了定冠詞“the”不太恰當,應刪減。
多模態指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意義的符號資源,如文本、圖像、視頻、音頻等不同類型的數據相融合,從而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如今,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大大增加了文化的傳播媒介。二十四節氣的對外傳播數不勝數,如中國日報所策劃的系列短視頻《話說中國節》、新華社大力推薦的雙語紀錄片《四季中國》,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利用二十四節氣的雙語版本進行倒計時。幾乎每個傳播方式的譯本皆不相同,甚至媒體推出自己所創譯本。其中,冬奧會二十四節氣倒計時被稱為中國式的浪漫,二十四個節氣中、英文搭配,分別用相對應的圖片進行展示,節氣翻譯簡潔易懂,如中國詩詞般典雅、自然,設計別出心裁,能夠較好地吸引目標語讀者的關注,較大提升了二十四節氣的視覺效果和傳播效應。
以二十四節氣多種英譯本為例,通過分析翻譯現狀、譯本差異,從意、形、文化等多方面探討二十四節氣的翻譯策略,從而選出最佳譯本——冬奧會版本。無論從意義、形式,還是從傳播方面來看,冬奧會所提供的二十四節氣譯本都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二十四節氣英譯本的統一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十分重要,希望為二十節氣的翻譯和對外傳播提供一定的借鑒。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