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霧凇作為吉林省重要的冰雪旅游資源,其外宣翻譯對外國游客了解吉林省冰雪文化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對吉林霧凇相關英語導游詞進行研究,發現存在較多問題,比如專業化程度不夠、忽略文化差異、翻譯質量不高等。以生態翻譯學理論作為指導,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對吉林霧凇導游詞的英語譯文提出修改意見,以提高導游詞的翻譯質量,使更多人了解吉林省的秀美風光,促進吉林省冰雪文化的傳播,吸引更多國外游客的到來。
吉林省簡稱“吉”,位于中國東北部,地處北溫帶,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吉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里資源豐富、風光秀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是“冬玩雪”的理想旅游勝地。2023年春節假期,吉林省接待國內游客1154.67萬人次;增幅高于全國0.5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比增長23.6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11.78億元,同比增長33.31%,增幅高于全國3.31個百分點。可見吉林省旅游資源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然而在《中國入境旅游數據分析報告》中,吉林省對境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大,排名較低。因此英譯旅游外宣文本,宣傳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便成為打造吉林省形象,吸引境外游客的必要途徑。如何創作出準確、優秀的譯文,是值得思考的。譯文的質量關系到翻譯受眾能否正確理解文本信息,能否方便溝通以及交流,翻譯的意義也在于此。通過對吉林省相關英譯導游詞的查閱,以吉林霧凇導游詞英譯文本為例,發現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各網站英語導游詞不規范,用于導游資格證考試的導游詞過于書面化,表達不夠恰當,不符合翻譯外宣文本的特點等,外宣翻譯作為其他國家了解吉林省的重要途徑之一,不應只單單注重語言層面的轉換。運用生態翻譯學理論,通過三維轉換方法,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來探討吉林霧凇導游詞譯文的準確性。以發揮外宣文本對吉林省冰雪文化的傳播作用,起到推動中西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生態翻譯學與外宣文本
生態翻譯學的核心理念。2001年清華大學教授胡庚申首次提出生態翻譯學這一翻譯理論。多年來,他接連發表多篇文章闡述生態翻譯學的相關理念與內涵。生態翻譯學理論是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綜觀的整體性研究,從生態翻譯學角度來理解翻譯過程就是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過程,在這個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將所有與翻譯生態環境相關的因素考慮在內進行適應和選擇。翻譯生態環境是生態翻譯學的核心,指的是由原文本、源語言、翻譯文本之間構成的天地;翻譯生態環境既包括外部環境也包括內部環境,所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受到最佳適配和優化選擇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譯者要做出最優選擇,也就是說做出最適合的選擇。目前生態翻譯學理論應用廣泛,涉獵領域寬廣,并不斷延伸,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應用研究領域之一。
生態翻譯學將翻譯方法定義為“三維”轉換,包括與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方面的轉換,“三維”轉換就是指在“多維度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語言、文化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變換。“語言維”的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與原文的語言形式相統一,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做出適當的調整,并且要盡力傳達原作品的神韻與美感,做到風格的還原。“文化維”就是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到文化差異,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如在翻譯時補入適當的背景知識。“交際維”就是譯者在翻譯中對雙語文化意蘊的傳播與解釋。基于“三維轉換理論”,譯者在翻譯吉林省外宣文本時,應根據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資源的特點與環境做出適當調整,力爭做到既將吉林霧凇相關導游詞翻譯的準確,又能將推動吉林省的冰雪旅游文化,以生態翻譯學理論為指導,將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與資源更好的傳播,讓世界了解吉林省冰雪旅游的魅力。
導游詞的翻譯要點。導游詞屬于旅游文本,也是外宣文本的一種,導游詞的翻譯也要遵循一定原則。恰當的翻譯不僅能夠推動旅游行業的發展,還可以使外國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國,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外交流。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翻譯理論,其內涵與理念適用于旅游文本的翻譯,如旅游文本的核心常與自然風光、歷史民俗文化相關,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注意雙方文化的差異是尤為必要的,這便是生態翻譯學提到的達到文化維的適應。在此基礎上,譯者在翻譯吉林霧凇導游詞時,要符合具體的翻譯環境現狀做出適當判斷,更要以推進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為最終目的,爭取達到回歸導游詞原文所表達的意境,更好地進行文化推廣與交流。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吉林霧凇
導游詞漢英翻譯
吉林霧凇景觀被譽為“中國四大奇觀之一”,吉林霧凇是吉林省獨一無二的生態旅游資源,近年來,以吉林霧凇這一旅游資源為依托,吉林省先后開展了一系列吉林省冰雪文化宣傳活動,如從1991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的吉林霧凇國際冰雪節。而對于吉林霧凇相關導游詞的翻譯,各個版本多種多樣,但質量參差不齊。翻譯是語言的話語、信息、文化、文體風格的傳遞,譯者在翻譯中要做出“適應選擇”。從生態翻譯學的核心思想出發,以“三維轉換”入手,通過對各個版本《吉林霧凇》英文導游詞的查找,對吉林霧凇冰雪文化的相關導游詞進行分析。
語言維。眾所周知,英語是屈折語,屬印歐語系,漢語是孤立語,屬漢藏語系。兩種語言特點差別較大,導游詞在英譯時譯者在各個語言層面都應該做周全的考慮,在有效傳達原文信息的同時應考慮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和規范,選取合適的表達方法。特別是旅游詞匯復雜,包含文化、經濟、地理、政治等多種多樣的專有名詞,這就需要譯者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底,掌握豐富的詞匯,并能精確掌握兩種語言的特性與差異,從而更好地選擇語言的表達方法。
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美麗的風景。沿著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壯觀。這就是被人們稱為“霧凇”的奇觀。
In the middle of winter,when thousands of trees are in depression in northern China,when you enter Jilin City in Northeast China,you will see a magical and beautiful scenery.Looking along the Bank of Songhua River,the pines and willows are frosted and covered with snow, and the jade is covered with silver.This is what people call the“misty scene”.
該例句中導游詞在翻譯時出現了理解偏差,原文中戴玉披銀的意思是形容穿戴貴重華美的服飾,指的是岸邊的松樹和柳樹,被雪覆蓋而顯得格外明亮華麗,此處卻譯為the jade is covered with silver,是明顯的直譯,沒有理解原文的意思,用詞錯誤,不符合規范。應該寫成:Pine and willow trees covered in snow shining like jade and silver.根據語言維的要求,要選用適當的句式結構、合適的詞匯表達,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文化維。由于中西方歷史和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雙方思維的差異,這種差異導致在翻譯中,民族文化難以得到準確完整的傳遞,常會出現理解偏差與錯誤,這樣的問題輕則誤導游客,重則會讓人對中國文化產生誤解。生態翻譯學強調,文化維的轉換要求譯者對源語言有著深刻了解的同時理解文化差別并掌握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從而避免語義的誤解。導游詞大多蘊含豐富的文化,因此導游詞的翻譯絕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更要做到傳達原文的精義,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文化。
霧凇一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代,宋·呂忱(chén)所編的字林里,其解釋為: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
The name“Wusong”first appeared in the book Word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cs about 1500 years ago.Its original text is“Cold air makes beaded ice. It disappears when it meets sunshine.People in Shandong call it Wusong”.
該例句出現了中國古代名著及文言文的翻譯,《字林》的譯法務必嚴謹、專業。此處譯者將“齊魯”譯為Shandong,雖說是言簡意賅,齊魯便是指今山東一帶,但譯成Qilu(now we call it Shandong province)交代一句相應的背景知識是否更為妥帖。此外譯者在翻譯文言文或詩句時應注意,由于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內涵,做出適當的解釋是必要的。比如譯者應將這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吉林霧凇也很貼切”譯為:It fits perfectly a poem written by Censen,a famous Chinese ancient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As if the vernal breeze had come back overnight, adorning thousands of pear trees with blossoms white.這句詩出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譯者在翻譯時增譯了作者介紹,相應文化背景的介紹,更易于讀者理解,符合三維轉換—文化維的要求。通過文化維的轉換達到既讓讀者了解吉林省的霧凇冰雪文化,也了解中國文化的目的。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是指通過導游詞的翻譯達到交流的目的。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借助語言我們才能彼此交流和理解。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將轉換的重點放在是否達到交際的功能上,是否完成了意見、情感、信息的交流。
許多版本的吉林霧凇相關導游詞中都講述了這樣一個傳說:“松花江邊一位老媽媽含辛茹苦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但是當女兒長大成人出嫁后卻沒有人愿意贍養她,老媽媽每日以淚洗面,白發和眼淚隨風飄揚,掛在樹上凝聚成冰,形成一條條樹掛,每當人們看到霧凇,就會想到她。”在該導游詞中,故事的引用多是為了引發游客的共鳴,引導相同的價值觀取向,以達到交際維度的目的。而此段翻譯,明顯出現了幾次錯誤,如松花江邊有一位老媽媽,它的意思是,老媽媽居住在松花江邊,而譯文中介詞by的使用,不夠準確,易引起讀者的誤會,違背交際維的原則。這句“像推皮球一樣把老媽媽推來推往”的翻譯中,譯者更是毫無邏輯地按詞堆疊:pushed the old mother around like a rubber ball。這會使讀者十分疑惑,此句導游詞的原意為:三個女兒都不愿意贍養老媽媽,互相推脫責任。應修改為:But the three daughters were ungrateful and unwilling to support their mother, shirking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o each other.而滿頭銀發,更不是head Silver hair,這樣的錯誤是低級的,譯者在翻譯時應嚴謹,導游詞的翻譯關系到國外游客對景區的了解與認識,一定要符合交際維的規范,使讀者更好理解語句的意思,更好地交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從巍峨挺拔的長白山,到奔騰不息的松花江,從冰清玉潔的吉林霧凇,到豐富多樣的冰雪活動,吉林省是滑雪愛好者的天堂。吉林省幸運地擁有這兩座金山銀山,更應該加強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對外宣傳能力,吉林省導游詞的外宣翻譯存在諸多問題,提高翻譯質量勢在必行,這不僅有利于更好地宣傳景區的形象,更對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的宣傳與推廣有著重要的意義。外宣翻譯作為傳播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的重要途徑,其翻譯應專業、嚴謹。在遵循生態翻譯學的相關理論,以三維轉換理論為指導的基礎上,提高譯文質量。將吉林大地的風貌細致地呈現給外宣受眾,積極傳播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