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級幼兒在運用身體部位演奏音樂《布谷鳥》時,總能聽到走廊上傳來陣陣動聽悅耳的聲音,來到走廊一看,原來是風鈴發出的聲音。在平時的音樂游戲中,幼兒也非常喜歡通過各種形式來感受聲音,也積累了音樂節奏的演奏經驗,這一陣清脆的風鈴聲,引發了從幼兒興趣中延伸出來的STEM項目活動:《布谷鳥》音樂演奏會。
整個活動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問題與聚焦、調查與研究、設計與制作、展示與評價、拓展與應用共五個部分,具體環節如下。
環節一:問題與聚焦
初步感受——好聽的聲音。班級幼兒最近非常喜歡玩肢體演奏的《布谷鳥》音樂游戲,班級里常常傳來歡快輕松的音樂聲。休息時間,有幼兒被走廊上叮叮當當的聲音吸引,發現這是科學發現室門口的樂器發出來的,旁邊掛著的玻璃瓶也在風中發出好聽的聲音。他們嘰嘰喳喳討論:“用風鈴演奏《布谷鳥》一定很好聽。”“我好想用風鈴來演奏。”“我覺得響板也可以演奏呀!”此時教師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提出問題:風鈴和玻璃瓶是怎么發出聲音的呢?我們身邊有哪些材料可以制作樂器呢?如果用自制的樂器演奏《布谷鳥》一定會很美妙!隨著這樣的想法,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環境,通過敲一敲、碰一碰、吹一吹等方式探究物體發出聲音的原因。
前期準備——音樂演奏會的準備。一場音樂演奏會需要場景、樂器與音樂的準備。教師首先引導幼兒進行場景的討論,音樂會的演奏可以在班級門口的走廊,也可以在戶外的操場上。制作樂器需要收集不同的材料,而音樂就選擇幼兒最喜歡的《布谷鳥》。結合幼兒園現有的材料,還需要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如奶粉盒、汽水瓶、瓶蓋、紙盒子等。有了各種場景材料的準備,教師鼓勵幼兒自發組成幾個小隊并討論分工,并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自己要做的事情。
環節二:調查與研究
認識各種各樣的樂器。教師需要在活動之前了解幼兒的前期經驗水平,并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提升。在前期的音樂活動中,幼兒已經通過簡單的打擊方式了解《布谷鳥》的基本節奏型。在決定制作樂器時教師還需要了解幼兒已有的樂器相關經驗,幼兒在討論中說道:“你見過什么樂器?”“我知道響板。”“教室前面不是有鋼琴嗎?我會彈鋼琴。”“我爸爸還會彈吉他呢,吉他的聲音很好聽。”教師發現幼兒對于樂器的認識都屬于比較簡單的水平,自制樂器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此時教師抓住幼兒討論的契機,通過圖片、視頻和實物等各種資源,幫助幼兒初步認識各種樂器并進行簡單的調查與記錄,如走進音樂室進行樂器大調查。調查中幼兒發現吉他由琴頭、琴頸、琴箱和琴弦組成,調查中的記錄讓幼兒更直觀地了解不同樂器的結構,相比觀察有了進一步的體驗。
成品樂器演奏會。對各種樂器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師邀請愛心家長來幼兒園進行吉他演奏。在演奏過程中,幼兒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吉他:吉他是怎么演奏的?需要用手指撥動琴弦……愛心家長在演奏過程中還鼓勵幼兒進行嘗試。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如視頻的形式幫助幼兒了解其他樂器演奏的方式及樂器的基本結構。最后教師和幼兒一起分享自己的觀察和體驗,鼓勵幼兒用筆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并在班級環境中,通過照片繪畫等方式收集整理幼兒的記錄,張貼在STEM項目墻上,方便幼兒隨時了解查閱。最后,教師可以在班級表演區中投放尤克里里、響板、撥浪鼓、風鈴等樂器材料,讓幼兒在游戲的環境中加深對樂器結構、樂器演奏方法的了解。
環節三:設計與制作
樂器設計師。認識完樂器幼兒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制作樂器,他們開始了新的討論:“你想制作什么樂器呢?”“我想做響板!”“我想做吉他!”通過討論他們基本明確了想要制作的樂器:有響板、吉他和排簫。根據三種樂器幼兒分為三個樂器制作小分隊,首先進行樂器的設計。不同的樂器設計圖當然也大不相同。在第一次設計中響板組幼兒發現響板由于造型簡單,設計圖畫起來較為快速,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幼兒通過想象進行簡單的裝飾。而吉他和排簫組在繪制設計圖時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因為吉他與排簫的設計需要更多的幾何造型與空間感,教師可以將吉他與排簫的照片打印出來,方便幼兒通過照片順利完成設計圖。
制作我的樂器。完成設計后需要幼兒根據設計圖開展工程制作活動。制作前,材料的收集成為當務之急,選擇什么材料?到哪里收集材料?幼兒又開始了討論。“制作響板需要哪些材料呢?”“可以用瓶蓋和硬紙板組合到一起。”“做吉他需要什么材料呢?”“需要一些紙盒,還需要皮筋。”“我覺得排簫要用吸管來做。”“怎么把排簫固定住呢?”“可以試一試雙面膠。”“我的鼓也需要收集材料,不知道家里的牛奶瓶行不行?”除了幼兒園已有的廢舊材料,如奶粉盒、汽水瓶、瓶蓋、紙盒子,其他材料都是幼兒在家長與教師的幫助下從社區收集來的。隨后幼兒根據自己的設計圖開始制作,他們發現原來設計圖和實際操作是兩回事。有的設計圖上吉他只有一根弦,有的設計圖上排簫只用了一根吸管……根據第一次的設計圖,幼兒發現制作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于是他們對設計圖進行了一次調整。
調整我的樂器。重新完成設計圖后,幼兒開始了新的制作,嘗試把之前的問題逐一解決:例如響板組制作響板時幼兒發現第一次設計時兩個瓶蓋靠得太近,紙板便無法折疊,根本不能發出聲音。于是幼兒嘗試把瓶蓋取下空開一定的距離,重新用膠槍進行粘貼。制作完成后他們還發現瓶蓋的距離還會導致響板聲音大小的不同,瓶蓋距離中點越遠聲音越大。瓶蓋距離中點越近聲音越小。吉他組在制作吉他時,幼兒發現琴弦的松緊會讓彈奏的聲音發生變化,制作過程中,教師及時觀察到幼兒發現了音高的問題,為了幫助幼兒理解聲音有高低的區別,教師在網絡資源中找到了一個調音器App,幼兒彈奏時通過觀察調音器的數字變化了解聲音的高低。調音器顯示的數字越大,音調越高,數字越小則音調越低。了解音調高低與松緊程度的關系后,吉他組幼兒通過調解琴弦的松緊程度,就能控制聲音的高低。排簫組也和吉他組遇到了相同的問題,嘴離吸管的距離和吸管的長短會影響聲音的高低。結合調音器,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圖畫與數字進行簡單記錄,幼兒發現吸管的音柱越長,音調越低,音柱越短,音調越高。發現音調高低后,吸管如何排列也成了大家討論的焦點,通過協商,排簫組幼兒決定分別制作由長到短、由短到長各一個。三個小組的樂器在經過制作——調整——制作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大家最終都完成了自己的自制樂器。
環節四:展示與評價
《布谷鳥》音樂演奏會。樂器制作完成后,幼兒進行多次調整與嘗試,進行了《布谷鳥》演奏彩排。彩排完成后幼兒決定制作邀請函,邀請其他班級老師和小朋友參觀自己的音樂演奏會。教師和幼兒共同在教室門口進行音樂演奏會布置陳列,擺放幼兒制作的樂器作品,安排觀眾座位。音樂演奏會開始時,首先由幼兒分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并做簡單介紹,隨后進行班級全部樂器的整合,共同完成一場《布谷鳥》音樂演奏會。演奏過程可以拍攝成視頻發送到家長群中展示,邀請家長作為線上觀眾進行評價。
環節五:拓展與應用
樂器大聯歡。通過《布谷鳥》音樂演奏會活動,幼兒積累了關于樂器音高與音調的知識,完整經歷發現興趣——提出問題——調查設計——制作調整——展示評價等過程,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可以利用身邊現成材料,制作更豐富的樂器,如制作民族樂器笛子、古箏等,增加《布谷鳥》音樂演奏會的樂器種類。
種類多樣的自制樂器還可以運用在各個活動中,如在教學活動中邀請幼兒回答問題可以通過自制的鼓玩“擊鼓傳花”游戲,在活動結束后通過響板聲集合等各種形式,《布谷鳥》音樂演奏會雖然結束了,但幼兒對STEM活動的探索還在進行中。
本次項目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整個項目活動的起始環節,也是聚焦問題的環節,活動圍繞幼兒的興趣自制樂器演奏《布谷鳥》,教師組織幼兒自由討論:怎么才能讓樂器發出好聽的聲音?所有聲音都是好聽的嗎?隨著幼兒的討論,他們的想法也一步步清晰:用自制的樂器來演奏《布谷鳥》。
隨著探究的進行,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各種資源,通過調查表等各種形式,用圖畫、數字等方式記錄下各種樂器的造型與結構特征;借助家長、社區等資源幫助幼兒了解觀察樂器的制作及演奏方法;通過區域游戲材料投放、環境創設等方法隱性幫助幼兒鋪墊相關知識和技能。活動中教師扮演的是完整的記錄者、引導者和觀察者,在必要時為幼兒提供各種支持,幫助幼兒用圖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工程進展。
整個項目活動是綜合體驗活動,幼兒根據樂器制作分成三個小組展示自己制作的樂器,進行《布谷鳥》音樂演奏。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一起制定評判的標準,給最喜歡的樂器組送上貼紙。小組展示完成后,全部樂器小組共同演奏《布谷鳥》,邀請其他班級教師與幼兒欣賞評價。幼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設計與制作,包括設計什么樣的樂器、選擇哪些制作材料、如何收集材料、成功演奏樂器等,這需要幼兒與小組成員共同協商,充分發展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回顧整個活動,不難發現,教師始終扮演著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的角色,教師并不干涉幼兒各種各樣的想法,以觀察者的身份在旁參與,當幼兒遇到困難時給予幼兒充分討論、交流的時間,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并引導幼兒遷移之前的經驗,在相互交流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同伴互助中提升幼兒工具熟練度和建構經驗,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華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