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教育信息化是學科教育教學的一場深刻革命,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小學語文教師應在信息技術與自身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下,樹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一教育目標,在目標引領下以微課為核心,開展一系列的信息化教學活動,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保障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文學習成效。
〔關鍵詞〕" 微課;自主學習;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8" " 136-138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教育模式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隨時獲取自主學習資源,圍繞學習內容展開自主思考,解決學習問題;學生在遇到學習疑問時,可以隨時與學習同伴進行溝通交流,獲得學習指導或者學習建議,達到最大化學習效果。這一教育模式能夠讓學生真正扮演好學習主體者的角色,從自主學習活動中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提升自己應具備的學習能力。教師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建構起科學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巧用“微課+預習任務單”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自教育信息化時代到來之后,教學領域涌現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微課有著其他信息化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它能以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為知識載體,向學生集中性地呈現與課堂知識相關的信息化學習素材,還能支持教師將學習任務單插入視頻中,讓學生一邊瀏覽微課的圖片或視頻信息,一邊完成學習任務。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將微課貫穿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等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任意的學習環節都能發揮自主意識,展開有效的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微課+預習任務單”這個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展開課前自主預習,初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一課為例,教師可在微課的多媒體課件中插入這樣的預習任務單。
自主預習第一步:解析文題。當你在閱讀了課文的題目“海底世界”后,你猜想了什么?請寫出來:______。學生在完成這個預習任務時,可從多媒體課件中找到關于海洋的相關資料、圖片和小視頻,并自主在手機網頁上搜索更多關于海底神秘世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然后發散聯想,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此時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自主預習第二步:初讀課文。在任務單中,教師給出了這樣的自主學習任務:請你給以下的多音字注音:差異(");差不多(");出差(");參差不齊(")。學生可從微課的多媒體課件中找到課文朗讀的音頻,點擊播放按鍵,仔細聆聽音頻中的情感朗讀內容,然后對比課文,準確找出課文中“差”這個多音字。這可鍛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專注力,讓學生集中精神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學生從音頻中得知它念chā,于是可以自主探索“差”這個多音字還有哪些讀音,可以組哪些詞。此時,學生可以回看預習任務單的內容,分析其他幾個詞語的“差”應該念哪個音,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在學生自主解決這個學習問題時,可發現差的讀音除了chā,還有chà、chāi、cī。在預習任務單中,教師還可給出這樣的學習任務:你在聆聽課文朗讀音頻時,聽到了哪些用得好的詞語?請寫出來,并添加在小括號中。寫上它們的近義詞、反義詞:______。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感悟,寫出的答案也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寫了“寧靜、黑暗、危險”這組詞語,有的學生寫了“后退、稀有、免費”這組詞語,有的學生寫了“波濤澎湃、竊竊私語”這組詞語。還有的學生自主擴展了學習內容,寫下了“海參、烏賊、章魚、海藻”這組詞語,自主搜索了這些海底動植物的相關資料和圖片,了解它們是怎樣的海底動物、海底植物,初步識得海底世界的真實面貌。
自主預習第三步:再讀課文。教師在預習任務單中可以布置這樣的學習任務:請你根據課件中被打亂順序的幾個詞塊,找出文章中相關的詞句段落,理順它們在文章中的寫作邏輯,然后用簡短的一段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學生在自主預習時可以從課件中看到“動物”“景色”“物產”“礦產”“景色”“植物”等詞塊,繼續深讀課文,根據課文邏輯關系將這幾個詞塊串聯起來,并這樣概括了文章內容:文章講述了海底是一個____的世界,依次講述了海底的___,激發了讀者_____。
在預習任務單的末尾,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這次預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你將它們寫下來吧。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預習情況,寫下自己遇到的還未解決的學習困惑,將它們記錄下來,然后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幫助,成功解決相關困惑。由此可見,教師在微課的多媒體課件中插入自主預習任務單,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任務驅動的教學作用,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預習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能夠讓學生懂得自主搜集更多的多媒體學習資料,幫助自己解析文題、初讀課文、再讀課文,鞏固這篇課文的閱讀知識基礎。
二、在“微課+小組協作研究”模式下開展自主學習
教師除了通過微課幫助學生自主預習,還可在課堂上直接呈現新課的重難點知識內容,輔以直觀形象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克服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困難。同時,教師可借助微課優化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合理縮減學生的學習流程,加快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其他知識,或者探究更深層的學習問題。因此,教師可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建立“微課+小組協作研究學習”的教學模式,旨在充分利用微課的教學優勢,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讓學生在彼此幫助、彼此促進的學習交流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因此,在“海底世界”這節閱讀課的課中階段,教師可搜集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困惑,將它們整理成一個個學習問題,然后在微課的多媒體課件中將其展示出來。教師可讓學生自主組成不同的小組,先針對各自在預習中遇到的困惑展開合作討論和深入探究。
預習困惑一:深水魚的發光器官指的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并沒有在課文中揭曉,學生的好奇心沒有得到滿足。于是學生可在小組協作研究學習中針對這個學習困惑,自主通過網絡渠道搜集深水魚發光器官的相關圖文、視頻資料,從中獲得這個問題的答案。
預習困惑二:陽光為什么射不進深海?課文中同樣只是普及了“陽光很難射進深海,水越深光線越暗”“海面五百米以下是全黑的深海”這樣的科學知識,卻沒有提到涉及的科學知識。學生可通過小組協作的方式搜集相關的信息化學習資料,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了解深海中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預習困惑三:“有一種魚身體像梭子,每小時可游幾十千米,在攻擊深海其他動物時,速度比普通的火車更快,這指的是什么海底動物?”課文中描述了這種海底魚的特點,卻沒有披露它的名字,這也引起了學生的疑惑。學生可根據其中的關鍵信息,搜集類似海底動物的圖文和視頻資料,準確找出這種海底魚的名稱,了解它的更多特點。
預習困惑四:課文中提及最小的單細胞海藻,需要使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那么單細胞海藻是怎樣的?學生在合作探究這個問題時,可有針對性地搜集“單細胞海藻在顯微鏡下的樣子”的多媒體視頻。組內學生可根據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嘗試描述單細胞海藻的特征及其組成部分,并將它與其他海藻植物相對比,分析它們的不同點。
在學生解決了各種預習困惑之后,教師可對自己從網絡平臺下載的海底世界實錄視頻進行適當的剪輯,保留比較精彩的視頻片段,將其插入微課視頻中,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看到的真實畫面,從課文中挖掘出更多新的學習問題。比如學生在預習階段只初步了解到課文中談及了烏賊和章魚這樣的海底動物,卻沒有深入分析它們是以怎樣的方式運動的。于是學生可以針對課文中的“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這個句子提出疑問:“烏賊是一種怎樣的海底動物?為什么烏賊噴水可以讓自己反方向運動?章魚的身體結構是怎樣的?章魚和烏賊都是靠噴水來倒退運動,兩者的運動方式存在什么不同?”學生可以觀察兩者在海底運動的真實視頻,發現其中的細微區別,深入挖掘更多有價值的知識信息。課文中還提及了某些貝類,它們自己不動,卻會吸在輪船底下不斷“旅行”。學生可以在細讀這些語句時,提出疑問:“這些貝類具體指的是什么貝類動物?是什么樣的生活習性,讓它們吸在輪船底下?”教師可在微課視頻中插入關于海底貝類的視頻,讓學生一起協作,從視頻中獲取各種有用的信息,將這些信息綜合起來,解決課堂上的學習問題。學生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學習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分體現學習自主意識的學習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善于利用各種信息化學習資料完成深度閱讀學習任務,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通過“微課+作業設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除了通過微課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合作探究學習,還可設計語文作業,讓學生自主完成每項語文作業,鞏固新學的知識,并進一步提高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海底世界”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設計的作業內容應包括:
學生可自主瀏覽海底世界的紀實視頻,嘗試扮演“解說員”的角色,介紹視頻中的海底植物、海底動物、海底景色、海底礦產、海底物產等。
學生可欣賞文章中使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的語句,賞析這些語句的語言美、意境美,然后通過仿寫的方式,寫一篇關于海底世界的科普文章,并將其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通過自主測評、自主修改等方式,完成高質量的以讀促寫學習任務;學生還可自主搜集更多海底動植物的圖片和視頻,然后對課文中描寫海底動植物的地方進行擴寫;或者學生可以在瀏覽海底世界景色的相關視頻時,結合已有的寫作素材,寫一篇描寫海底美景的文章,抒發自己對海底世界環境之美的熱愛之情。
學生可以觀看人類乘坐潛艇參觀海底世界的視頻,身臨其境地走進海底世界之中,然后以遨游海底世界為題,繪畫一幅美麗的海底全景圖,將文章中提及的景象和事物都融入其中,并錄制一份呼吁保護海洋的即興演講視頻,將視頻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由教師和其他學生評選出主題最鮮明、內容最出色的視頻作品。這樣的微課作業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為小學語文基礎教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教師應深刻意識到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整合的可行性,積極開發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的教學資源,探索各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信息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帶著自主學習興趣,獲取有用的語文知識,掌握各項語文學習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信息化學習體驗,學會享受信息化學習帶來的便利,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促進個人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曉蘭.基于信息技術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3):13-14.
[2]蔡潤元.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實施微課[J].學周刊,2021(33):105-106.
[3]徐亞齡.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J].文淵(小學版),2020(7):244-245.
[4]盧麗玲.整合信息技術,指導語文深度學習[J].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2020(12):28-29.
[5]魏晉仁.新課程改革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下),2019(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