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的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進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快速基于舊知理解新知。在信息化課件制作過程中,要注意變抽象為具象,注重思維過程演示和引導,力求課件界面符合小學生審美需求。在具體應用中,要注意利用信息化課件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引導學生團隊協作,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思想方法。
〔關鍵詞〕" 課件;制作與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8" " 121-123
在信息化時代,采用信息化課件輔助教學,已是中小學各科教師必備的本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化課件也大有可為,許多抽象的問題在信息化課件的輔助下,可以變得具象化,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教學的有效性也能更好地得到保障。不過筆者在觀摩了一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后發現,仍有部分教師對信息化課件的制作和應用感到迷茫,為此,本文就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的制作與應用展開闡述,以供同行參考。
一、課件運用于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化課件,有利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對于新事物充滿好奇心以及探究精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利用信息化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例如我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時,首先用信息化課件出示了兩種立體圖形,問學生:“你們覺得這個正方體像什么?”讓學生展開討論。然后再問:“那么問題來了,這兩個立體體積是否相等呢?”給學生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好奇心。
(二)有利于推進教學改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化課件,本身就是基于信息化時代背景的一種教學方式的改革嘗試。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臺上授課,學生只能在臺下靜靜聆聽,不會有任何交流。而借助信息化課件,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實現雙向溝通。一方面,課堂上借助信息化課件,師生之間可以更好地實現共時平面的溝通;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把課件通過互聯網發給學生家長,讓家長借助有關終端把課件內容展示給學生,實現師生之間跨時間的溝通。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看著教師在黑板前一步一步進行計算;而信息技術則可以通過電腦或投影儀將圖形和面積展示出來。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圖形的面積和形狀,還可以在電腦上操作出相應的圖形進行計算。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樣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三)有利于引導學生理解新知
小學數學教材各部分知識的安排,往往前后關聯。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基于舊知識理解新知識,或者通過對比手段將相關的不同知識進行對比理解,實現知識理解的升華。信息化課件的使用,有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并且可以高效地實現。例如在講解“多邊形及其內角和”這一內容時,我通過電腦制作了一個課件《多邊形及其內角和》,通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正方形四種圖形的相互關系對其進行初步了解。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多邊形內角和角之間的關系。這樣教學,不但讓小學生容易理解知識內容,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件的制作
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的制作應當有所講究,要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為基本的驗證手段。要想讓信息化課件對小學數學真正起到提質增效作用,信息化課件的制作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變抽象為具象
數學是抽象的,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特別是低學段小學生而言,一些數學問題可能讓他們理解起來困難重重。信息化課件介入課堂的輔助作用之一,就是能把抽象的內容具象化,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制作信息化課件時,要盡可能把一些抽象的內容以圖片、動畫等形式具象化,以具象引導學生理解和思考。
(二)思維過程演示和引導
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的制作要特別注重過程演示和引導,要注意將數學運算過程或推理過程一步一步地展示出來,讓學生跟隨著一步一步地思考和理解,以此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較好的發展。比如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如果教師偷懶,只是在屏幕上展示運算結果畫面,則學生看了半天也是茫然,對于計算過程原理毫不知曉。但如果把每一步操作都細致地展示出來(可以一頁一個步驟地展示,也可以同一頁用分步動畫展示),則學生便能跟隨課件步驟一步一步地思考,一步一步地理解,幾經訓練,學生就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技能。
(三)界面符合學生審美需求
小學生有其審美需求。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審美傾向于豐富的色彩和形狀,但也不喜歡雜亂的色彩。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要考慮吸引學生,讓學生看起來愉悅,這就要求有審美處理。教師在制作信息化課件時,要注意考慮色彩上的豐富搭配、畫面線條的合理應用、畫面圖形的合理布局、整體頁面的合理規劃等。特別是在色彩搭配上,要盡量考慮同色系的豐富搭配,盡量避免有沖突的顏色雜亂相間。如此追求審美的課件,在課堂應用中必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課堂教學良性開展。
三、課件的運用
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應用的總目的就是讓小學數學課堂提質增效,為此,在具體應用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參與互動
信息化課件不能單純地向學生展示,應適當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互動,以具身化的操作進入學習情境,在學習情境中學習和理解新知。比如可以用希沃做出觸屏互動操作類課件,也可以用animate做成按鈕交互式課件,讓學生操作課件,實現教學互動。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筆者用希沃課件設計了一節課的活動情境:老師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張正方形紙片,讓學生用電子筆在屏幕紙上畫出3個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為5平方厘米),并根據教師的指令把相應的顏色涂上。接下來基于學生的實踐操作往下延伸課堂。類似這種學生親身參與互動的信息化課件的應用,有利于較好地長時間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團隊協作
在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應用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團隊協作,探索新知識。小組協作是一種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而小學數學課堂上也應大力倡導這種模式的實施。數學是一個從具體問題抽象出來的,經過抽象、概括、歸納后獲得知識的學科,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是把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解與整合,并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將新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形象化地呈現出來。比如在“圓與面積”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圓的面積與半徑以及周長關系的圖形。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當圓直徑與圓半徑成正比時,便能確定出圓與圓心角之間的關系是圓周。通過小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加熱愛數學。
(三)引導學生動手實踐
在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應用過程中,不能讓學生只是看和聽,而要讓學生基于課件的引導動手實踐,拓展思維。數學知識是從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抽象出來的,需要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獲得。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可以借助各種多媒體資源和電子白板、計算機等,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如教師在教學“認識長方體”時,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和電子白板,給學生展示長、寬各為50厘米的正方體物體的展開圖,或通過投影方式播放長方體實物照片,還可以將計算機中關于長方體物體的圖像展示給學生看。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而且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的緊密程度。
(四)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思想
借助豐富的信息資源輔助學生從生活具象中體驗抽象。在小學數學信息化課件中可以融入網絡上相關的信息資源輔助教學,向學生展示更多關于數學知識方面的內容,讓他們自主參與其中,從具象的內容中體會到抽象的數學概念。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如多媒體,把“時間”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在教室里播放與之相關的錄像或動畫,并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讓學生感受到時間是什么以及在生活中有哪些用處等。再比如,在講解二年級上冊中“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二年級同學自制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課桌。在講解時,可以從不同角度將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長方體與正方體進行對比,讓學生能夠更形象地認識到二年級上冊所學過的長方形與正方形。這樣,就能讓學生從生活的具體感受中體會到抽象的概念。
借助信息化課件容量大的優勢學習和體驗數學對比思維。信息化課件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同樣時間段內能展示的信息量遠超傳統的板書。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利用這個優勢,把一些具有對比價值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比思考,訓練其數學比較思維。例如,在《認識圖形》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將相關的知識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思考:在展示了四種不同的平面圖之后,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通過直觀教學讓他們理解四種平面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這樣對比分析,有助于學生發展數學對比思維。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學習信息化課件制作技術,熟悉有關課件制作軟件的應用,根據教學內容需要,設計制作合適的信息化課件,借助信息化課件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最終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付小輝.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網絡信息資源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2):45.
[2]李慧.網絡信息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整合[J].數學大世界(小學五六年級版),2019(11):100.
[3]郭謙益.網絡信息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8(9):44.
[4]張瑞霞,周金芳.網絡信息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3):42-43.
[5]解立芳.網絡信息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小學一二年級版),2017(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