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國高質量發展大局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勢中,山西轉型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科技創新生態打造、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多措并舉,通過加快轉型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山西實踐。
關鍵詞:產業體系 資源型經濟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3-168-03
當前,在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平臺化發展為特征的全球產業價值鏈重構持續加快,并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正是在此背景下,全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趨勢、新挑戰、新機遇并存,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新階段。由于歷史和現實、自身和外部等原因,資源型地區承擔著保障我國資源能源安全供應的重大任務,但也普遍存在發展方式粗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任務更加緊迫。作為資源型欠發達省份,當前山西全省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速轉換。整體來看,新舊產業的長期并存和經濟發展的持續轉型將是山西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一個基本特征。通過發展傳統產業、增加要素投入和犧牲資源環境實現經濟規模擴張的空間大幅縮小,同時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涌現,資源型經濟轉型態勢正處于從緩慢形成到快速成長的發展階段,但仍需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走出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完善產業鏈建設
全面推行產業鏈供應鏈“鏈長+鏈主”工作推進體系,有效集成產業鏈關鍵要素,加強各城市/集群之間優勢互補和上下游協同,構建一體化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鼓勵新材料、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重點企業通過股權投資、跨境合作、兼并重組等方式加快縱向延伸、橫向聯合,加快形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支持高科技中小企業梯次快速成長,重點發現、培育、引進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術、具有較高成長潛力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引導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龍頭,以“專精特新”企業為骨干,整合同類企業或上下游關聯企業,快速提高行業集中度。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支持“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模式,打造軟件與信息服務、工業設計、數字創意、科技服務、商務咨詢、人力資源服務等功能性服務集群,助推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產業體系重構。
(二)提升產業體系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水平
強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并行推進,促進軟件、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產業新體系構建的“數實融合”“數智賦能”。特別是要圍繞新材料、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的數字化改造,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加快建設千兆光纖網絡、數據中心、移動物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積極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體系,拓展數字融合應用場景,構建“云聯數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形成全國領先的“5G+工業互聯網”生態,促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產業創新發展并同太忻經濟區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深度融合。
二、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價值鏈
要聚焦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產學研用融合的科創成果轉化、科技創新項目和人才管理等領域,通過科技創新激發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實施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改革
爭建用好國家級創新平臺,優化提升省級創新平臺,完善實驗室體系,支持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創建完善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煤炭綠色低碳清潔利用、特色雜糧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國家實驗室、崖州灣實驗室山西基地,與華為公司共建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設立基于量子光源的引力波探測大型地基觀測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國家級超級計算太原中心。出臺山西省實驗室管理辦法,推進實驗室體系重組調整優化,建層級多樣、品類完整、布局合理、具有山西特色的實驗室體系。充分發揮毗鄰京津冀地區的區位優勢,實施以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為龍頭的創新資源配置改革,圍繞優勢關鍵新材料、信創和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全面對接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北京創新資源和進一步開放太原科技創新優勢資源,促進實驗室、科學裝置、文獻數據、科技成果等資源共享,加快推進區域科技創新協同,將科技成果轉化關口前移,積極推動科研成果在晉落地轉化。啟動建設區域類綜合性中試基地和領域類中試基地。充分利用現有大同高速飛車、硅基光伏新能源、石墨烯聚合物復合材料等中試基地,承接相關領域中試服務。支持各市依托現有開發區、特色專業鎮,積極建設與中試基地相配套的產業園或在產業園區建設中試基地。支持各類企業和社會資本通過聯合共建、股權投資等形式,參與中試基地和科創園區建設。依托山西省北京大學科技創新基地,采取創新驅動、科研合作的“飛地”發展新模式,打造國家科研創新中心重要輻射區。
(二)實施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體系改革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建立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發力、產學研用融合的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滾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引育“專精特新”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強做大,積極培育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面向行業共性基礎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開發的國家級和省級研究院、聯合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創新孵化與中試基地等新型技術創新與研發支持平臺,聯合參與國際國內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共用科技創新平臺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建共同承擔科技項目、共享科技成果。
(三)實施科技項目管理改革
總結推廣科技體制機制重塑性改革試點經驗,推動改革試點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有機銜接,與市縣科技管理部門改革配套,進一步釋放重塑性改革紅利。全面推行科研項目申報“常態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制、“賽馬制”“里程碑制”改革,弘揚科學家精神,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推行科研經費使用“包干制”“承諾制”,試行經費使用“負面清單”,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實行以增長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擴大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自主權。創新科技金融產品,推動形成覆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資體系。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
(四)持續推進人才支撐體系改革
1.積極創新推廣柔性引才模式。完善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并重的激勵政策機制,在科研事業單位試行更靈活的編制、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候鳥型人才”“云端工程師”等機制。深化省校合作長效機制。創新評審式、目錄式、舉薦式、合作式等引進方式,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評價自主權。制定實施招才引智目標對象清單及任務分解、責任落實的方案。健全“一對一”服務機制和服務聯盟制度。推動開展35周歲以下的科技青年培育計劃,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
2.持續優化人才集聚環境。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創新基地,搭建一流平臺、引進一流團隊,構筑集聚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扎實做好高層次人才服務工作,優化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稅收優惠等制度政策。加快實施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重點解決片面將論文、專利、項目和經費數量等與科技人才評價直接掛鉤的做法,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突出評價研究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
三、加快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要在優化提升市場環境、開發區提檔升級、加快建設區域合作機制等方面多措并舉強化政策支撐,推動轉型發展高質量、可持續。
(一)營造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實施公平的市場準入制度,加快清理與企業性質掛鉤的行業準入、資質標準、產業補貼等規定,完善市場準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定期評估、排查、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完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長效機制,支持民營企業進入產業轉型、科技創新等領域。加快壟斷領域競爭性環節開放后的配套改革。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
(二)促進開發區提檔升級
繼續向開發區放權賦能,動態調整省、市、縣三級賦權目錄,突出開發區經濟職能。特別是要圍繞項目建設所需的規劃、立項、土地、環評、安評等行政審批職權,開展精細化賦權、按需賦權。支持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發展規劃完備的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并積極以此為基礎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依托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對新獲批國家級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開發區和獲批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市給予獎勵。滾動開展“三個一批”活動,完善“三個一批”項目跟蹤服務管理機制。推動建立開發區轉型發展項目前期手續“全承諾”、項目建設“全代建”、項目服務“全包聯”的“三全”服務模式。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枚印章管審批”“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等經驗,實現“區內事區內辦結”。全面推行開發區項目招商、開工、建設、投產的清單化管理機制,特別是要圍繞轉型發展和創新創業需求,全流程提供孵化器、創業苗圃、星創田地等創新創業載體和投融資、市場拓展、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務,促進轉型發展項目盡早落地開工和投產達效。
(三)推動建立多層次區域合作機制
要在省際、市級合作框架基礎上,鼓勵各地方政府、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同開發區(園區)積極開展正式和非正式的交往與互動,共享信息和經驗,在長期互動中培育穩定的信任和合作關系。大力推動建立“市—市—開發區”“市—企—開發區”“市—校(院)—開發區”等包括企業和開發區在內的多層次、多目標、多種類的區域合作機制。可在具有一定地緣基礎、產業基礎、交通基礎的縣域間探索設立省際合作“飛地園區”等形式的“跨(行政區)邊界合作示范區”,實施以適度授權、跨界合作、融合發展為主題的試驗任務,圍繞“財稅體制改革”“產業鏈分工合作”“統一要素市場”等具體課題開展試驗,將其納入開發區發展的戰略統籌安排,做到超前探索、重點突破。
四、全面持續深化改革
要在要素流動市場化改革和加快承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溢出效應兩方面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深入破解障礙,增強轉型發展的系統性和協同性。
(一)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
1.繼續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標準地”制度改革,擴大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范圍,推動“標準地”向開發區外擴圍,向生產性服務業項目拓展、向“標準化廠房”延伸。加快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落實低效園地和殘次林地綜合整治,保障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供應、作價出資(入股)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探索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對中心城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征收、統一供地、統一審批、統一管理。
2.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大對全省數據資源的系統整合、分類處理、共享融通、安全保護,統籌推動管云、管數、管用。構建“數字政府”建設運行管理體制,推動政府部門、公共企事業單位的公共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完善政府部門數據開放的互動反饋機制,建立公共數據資源負面清單,鼓勵和引導社會化開發利用。
3.強化財政金融保障。優化財政資金投入,省市各級財政資金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數字化轉型等的支持力度。要統籌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支持全省文旅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為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供支撐。鼓勵金融機構加快發展面向轉型發展重點產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業務。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服務,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擴大產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推動企業上市、掛牌融資,提高企業轉型發展的直接融資比例。加大對企業債券融資的支持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發型公司債、企業債和短期融資券。大力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導向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轉型項目和工程。
(二)加快承接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溢出效應
推進跨區域、跨行業協同新機制探索,加強與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合作和貿易發展互動,提高承接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溢出效應的能力。廣泛嵌入區域分工鏈,加大煤機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制造、新材料制造等重點優勢領域的合作力度,實現區域優勢互補、共生共贏。依托各類制造業集群,舉辦專業化博覽會、科研論壇等活動,吸聚各類創新要素,促進與其他區域合作交流。對標先進地區,復制推廣管理體制等制度創新經驗,精準解決產業轉型在創新能力、激勵機制、合作平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整體上促進山西與周邊地區形成產業互補、要素互融、成果共享的協同聯動發展新局面。支持省內同類、上下游相關產業龍頭企業采取組成聯合體或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組團在京津冀地區內開展投資合作。大力培育協商會、洽談會、合作論壇、咨詢委員會等多形式、多功能的非實體性合作組織,就企業產業鏈延伸、龍頭企業投資等區域合作項目和領域同京津冀有關部門和企業進行廣泛的研究、咨詢、溝通,營造良好的區域合作氛圍,促進形成合作共識。
參考文獻:
[1] 董志勇,李成明.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歷史溯源、邏輯闡釋與政策導向[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24(05):47-55.
[2] 傅春,趙曉霞.雙循環發展戰略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路徑研究——對十九屆五中全會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解讀[J].理論探討,2021(01):82-87.
[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馬建堂,張軍擴.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性”優勢 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從“超大”到“超強”的轉變[J].管理世界,2020,36(01):1-7+44+229.
[4] 劉帥.山西資源型產業體系轉型升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山西大學,2021.
[5] 盛朝迅.“十四五”時期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與策略[J].改革,2020(02):5-19.
[6] 張明斗,吳慶幫.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復合架構與創新思路研究[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20(03):52-57.
[7] 周小建,尹亞華,朱福敏,等.城市更新視域下推進大城市核心區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基于深圳市羅湖區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與發展的探索[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12):49-52+163.
(作者單位:山西省能源革命和區域合作中心 山西太原030000)
[作者簡介:趙太虎,山西省能源革命和區域合作中心經濟師,研究方向:能源經濟、區域經濟。](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