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斌 路璐 張萬里 ZHAO Wenbin LU Lu ZHANG Wanli
以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保護提升工程為例,探索文保建設控制地帶輕擾動生態建設的實踐路徑。依托大足石刻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背景、文保價值和保護現狀,提出保護優先、自然恢復、集約高效、主次突出的規劃原則,重點闡述三大建設原則與四大建設態度的運用。針對不同分區的自然生態特征,創新性集成生態領域的技術、材料和工法,實現輕擾動維護生態系統,為文化遺產保護區的環境提升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景區;輕擾動;生態建設;生態保護
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重慶市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在需牢記“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護好”的殷殷囑托,大力推進大足石刻保護利用工作的背景下,本文以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保護提升工程為例,探討文物保護建設控制地帶輕擾動生態建設策略。
《重慶大足石刻文物區保護總體規劃》是本項目實施的前置條件和基本原則,其將大足石刻文物區分為三級進行管控:重點保護范圍,即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區域,需要最嚴格的保護措施以保護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禁止任何可能破壞自然或文化資源的開發活動,涵蓋大足石刻核心展示區等;一般保護范圍,即需要實施重要保護措施,根據生態和文化重要性定制保護策略的區域,包括大足石刻遺址周邊的山水環境;建設控制地帶,即旨在保護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允許一定程度開發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包含景區配套基礎設施及部分現狀村落。
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保護提升工程位于寶頂山—化龍湖片區,主要落位于寶頂山石刻、大佛灣、廣大寺等核心遺址集中分布區域(見圖1)。其中如意花開廣場及停車場周邊區域市政道路和生態景觀工程、石刻石雕技藝傳承展示中心建設工程位于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寶頂別院改造工程位于一般保護范圍內(見圖2~4)。

1 項目落位及保護范圍示意

2 核心節點位置分布

3 如意花開廣場及停車場周邊區域工程現狀

4 石刻石雕技藝傳承展示中心工程現狀
輕擾動生態建設是以最小化人為活動降低對自然環境影響的建設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通過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系統、遺址環境的擾動,保持自然生態平衡和遺址原生環境。強調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的前提下進行建設與管理,延續規劃設計要求和指導原則,通過科學施工規劃和細致管理,實現環境保護與提升發展之間的和諧共生。
設計方案遵循可持續理念,以保護修復自然環境、展示利用文化資源和完善基礎設施為目的,對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保護提升工程進行科學合理、細致入微的前期布局。項目采用輕擾動生態建設的施工方法,在施工過程中秉持三大建設原則和四大建設態度,精心制定科學的統籌協調策略,確保工程有序落地。
“多用自然方法,少用人工方法”原則側重于保護和恢復當地植被群落,以最小化人為干預提升生態效益。在施工技術上,專注于生態友好的施工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干擾生態系統的園林和市政工程施工方法。在如意花開廣場及停車場周邊區域市政道路和生態景觀工程的具體實踐中,面對現狀渡槽、原始地形高差和坡度變化,采用立體人工綠化噴播技術,解決山體局部裸露與邊坡復綠問題。通過使用具有高附著力且能抵抗沖刷的人工土壤配方及原生鄉土植被恢復生態群落,同時引入原生微生物,共同作用實現邊坡的生態化與景觀化。上述自然方法的運用有效解決了技術難題,實現了與原生自然生態區域的有效銜接,使項目達到生態與景觀的修復提升要求。
“多用生態方法,少用工程方法”原則強調應用生態理念、生態技術和生態模式,以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避免使用大型工程機械,采用與自然相協調的施工解決方案。如意花開廣場及停車場周邊區域利用原始地貌特征,將廢棄魚塘改造為自然生態水系(見圖5)。湖水的補水系統主要來源于場地雨水收集,通過水生植物、消化菌培養和引入魚類,創建自然的水循環生態系統,不僅獲得了穩定的水質,而且改善了湖體周邊的生物多樣性。針對該區域水脈不暢、蓄水能力不足和自凈能力弱的問題,在湖體中采用小微濕地營造技術、降水貯存凈化技術等生態技術,協同景觀效果布置湖中小島、水杉林等。通過生態景觀措施有效解決水生態和水環境面臨的難題,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可持續性。

5 如意花開廣場及停車場周邊區域鳥瞰
“多用柔性方法,少用硬性方法”原則強調采用更溫和、靈活的施工手段與自然互動,引導自然做功,以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從而促進本地區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和穩定。如意湖駁岸施工采用礫石與水草接觸岸床的方式,構建消能駁岸區域,打造柔性入水駁岸,不僅解決了景觀親水性差的問題,而且通過模擬自然岸線的方式,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在如意花開廣場及停車場周邊區域后山部分,采取以整理水田和恢復林相為主的微創改造方式,主要進行生態環境梳理,輔以生態修復補植、群落構建,以保護原有自然生態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水田利用河流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和原始地形高差進行梳理,貫通堵點,留水固土,有效解決水體循環不暢、水質惡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問題。通過柔性方法的應用,不僅解決了生態環境方面的具體問題,而且提高了整個區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和可持續性,形成了良好的景觀效果。
“輕梳理”是生態保育策略,強調在自然生態條件良好、生態敏感度高、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實施最低限度的人為干預,側重于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保持生態網絡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在實踐中,“輕梳理”通過對自然生態過程的細致分析,識別并維護生態格局,通過劃定自然恢復區域范圍、采取非侵入性措施提升生態網絡的健康性和連續性,如清理垃圾、構建適合生物棲息的生存環境等。寶頂別院改造工程是“輕梳理”策略應用的典型案例,位于文物保護建設控制地帶,通過輕梳理的方式,對周邊山體林地的植被和環境進行有效篩查與診斷,例如人工清理死亡樹木和生活垃圾等。不僅解決了此前由于缺乏管理而出現的生態問題、人為破壞問題,而且增強了該區域的生態內生動力,逐步恢復了其作為天然氧吧和自然生態風景的生態景觀功能(見圖6,7)。“輕梳理”作為一種生態建設態度,體現出對原生環境的敬畏和謹慎,通過保持生態系統的原生態特征與運作機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6 寶頂別院鳥瞰

7 寶頂別院5號樓后院細節
“淺介入”是生態建設策略,適用于生態敏感度較低、對環境改變容忍度較高的區域,強調通過生態影響最小化的方式進行設施建設,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淺介入”策略在石刻石雕技藝傳承展示中心建設中得到體現(見圖8)。其位于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緊鄰文物保護區邊界。為融入周邊建筑風格與生態環境,建筑采用木結構及當地小青瓦,建造過程經細致策劃,僅依靠現狀路單邊操作機械,材料運輸采用人工與騾子拖運方式實現擾動最小化,采取保護原生植被和表土的方法修復周邊環境,使建筑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同時精心設計近人尺度的植物搭配,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增強景觀效果。

8 融于環境的石刻石雕技藝傳承展示中心
“微創修復”是生態恢復領域的實踐方法,強調通過最小程度的人工干預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適用于遭受輕微或中等程度干擾的生態環境。如意花開廣場及停車場周邊區域生態景觀工程采用“微創修復”策略,優化植被配置、引入本土植物、維護植物群落、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充分考慮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需求。在保持自然地貌的基礎上,順應自然高差,反復論證后修建小型閘壩、休閑步道和休息區等設施,營造既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與休閑需求,又能維護生態平衡的多功能空間。“微創修復”作為一種生態建設手段,不僅注重生態完整性的維護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且兼顧社會文化與休閑需求,實現生態系統健康和人民生活幸福雙贏。
“系統修復”是對嚴重和廣泛生態退化環境進行干預的一種復雜而全面的方法,從根本上重塑受損生態系統的整體結構和功能,涉及大規模地形重建、水系連通性恢復、森林植被重新植入及農田與水體綜合治理等多維度過程。如意花開廣場后山建設過程中,對于被人為破壞的山體、切斷的水脈、毀壞的森林、荒廢的農田、污染的湖塘,按照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潤土、彈路的修復方法進行系統修復,從而保護山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恢復生態功能,提高生態韌性。
重慶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保護提升工程建成后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如意花開廣場作為游客中心的集散地完善了景區的配套服務功能,傍晚時分成為周邊居民休憩活動的區域,服務民生。文化遺址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與提升,山地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生態完整性日益顯現,往昔草木蔥蘢、魚翔淺底的良好環境得到恢復與展現,土壤改良,農田復墾,湖泊水系得到治理,生物多樣性持續增強,在地生活場景豐富涌現,大足區城市品質持續提升,生態與文旅良性結合共同發展,當世瑰寶——石刻藝術在此得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