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東 孟慶誠 LI Cundong MENG Qingcheng
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人居環境提升的重要舉措。以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慢行系統與綠地系統提升工程為例,以問題為導向研究現有條件下的更新思路,通過整合醫藥產業、生態空間、基礎設施等既有資源條件,提出“系統統籌,建立框架”“借力綠隔,城景交融”“產業活化,三生融合”的規劃設計策略,以人為本地提升基地環境品質,引領基地可持續健康發展。
城市更新;景觀設計;醫藥產業園;慢行系統;綠地系統
作為國家“十四五”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生命科學行業擴張勢頭明顯,越來越多的生命科學產業園區在各地興建。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成立于2002年,2006年加入中關村科技園區,是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肩負著做大做強北京市生命健康主導產業的重要使命。近年來,隨著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基地經過20余年的建設發展,面臨轉型升級。從目前建設情況看,基地各功能用地間缺乏協調,園區環境承載力較弱,整體系統性不足,亟需建立開放空間層面的控制引導。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實施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城市更新行動,對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進行城市慢行空間與綠地空間提質升級是城市更新高效推動的有力抓手。因此,2022年底,由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作為主辦單位,面向全球開展慢行系統與綠地系統更新方案征集工作,以廣泛汲取創新性的更新理念,以人為本地提升基地環境品質,持續吸引高精尖產業匯聚及頂尖人才就業生活,推動基地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北部,大興新城西南片區,南六環路東西向橫穿基地,交通便捷。基地面積22.5km2,統籌規劃面積25.7km2(南六環路兩側防護綠地及北部生態空間3.2km2)。基地分為南拓區、北拓區及中部更新區,其中南拓區及北拓區面積約9.1km2,以系統性新建為主,中部為建成區,面積13.4km2,占總用地面積的60%,是本次設計重點聚焦區域,以存量空間盤活提升為主(見圖1)。

1 規劃范圍示意
在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下,經濟轉型加快,逐步由外延式增長轉向內涵式發展,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從現有發展情況看,基地中部更新區占比最大,也是醫藥產業核心聚集區,以工業用地為主,建設已趨于飽和,整體缺乏活力。而在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新要求下,產業的發展模式與訴求已發生變化,科技研發、服務、生產、休閑、娛樂等功能需高度融合,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與基地對土地多樣化需求間的矛盾日益突顯。
在街道空間方面,受早期工業園區的規劃引導,部分道路存在尺度過大、有路無街、機動車占道等問題,街道慢行空間缺失,功能復合性與景觀標識性有待提升(見圖2);在藍綠空間方面,基地地處城郊結合區域,基地范圍內及基地周邊的綠色空間面積高達579.3hm2,占總面積的22.5%,但受現有南六環路、高壓走廊、百萬畝造林工程等基礎條件限制,其多為防護綠地和非建設用地,景觀類型和綠地環境單一,存在“看得見,進不去”的問題,整體缺乏通行、活動空間,游憩功能缺失,文化屬性不足(見圖3)。

2 街道空間現狀

3 南六環路防護綠地現狀
為尋求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方向,基地應著重強化三生空間的融合,深度挖掘醫藥產業文化特色,依托現有生態基底,將產業功能與城市生活緊密結合,保持持續活力,未來轉型升級的重點也應聚焦存量土地,依托現狀進行更新規劃,改造潛力空間,盤活存量空間。
規劃提出三級體系,以線串點織網,整體聯動,實現慢行系統與綠地系統協同做功。
1)第一級為片區級生態游憩廊,彰顯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水、林、田、湖、城相互交融的風貌特色,線路串聯郊野綠地、防護林地、生態田地,借力既有綠色游憩功能與生態供給能力,強化基地與生態空間的連接,體現場地綠地資源特征,同時對接市級、區級綠道,連接一級社區服務中心,打造“十字雙軸引領,林廊水廊交織”的臨路、傍水、穿林三類特色生態慢行廊道(見圖4,5)。

4 片區級生態游憩廊

5 魏永河濱水生態廊道更新效果
2)第二級為組團級骨干路林蔭廊,線路依托前期規劃建設的主次干路兩側預留的15~30m寬的帶狀公園場地,突出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綠林匯智、經緯交織”的林蔭路網特色,“三橫三縱”的組團級慢行廊串聯綜合性公園、社區公園等綠地資源,其中“三橫”強化基地外部和基地組團與東側大興區的慢行聯系,“三縱”主要強化基地內部北拓區、中部更新區、南拓區的自身聯系(見圖6,7)。

6 組團級骨干路林蔭廊

7 “永興-時珍路”醫藥產業廊道更新效果
3)第三級為社區級連接線慢行道,線路主要依托基地次干路、支路串聯社區公園、二級社區服務中心,構建與一、二級慢行系統連通的社區級慢行網絡,保證每個街區地塊均可通過連接線到達生態廊道與骨干路網,發揮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窄街密路、均好通達”的既有布局優勢,提升“最后1公里”的使用舒適度與便捷度(見圖8,9)。

8 社區級連接線慢行道

9 天富大街共享慢行空間更新效果
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處于北京市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戰場”,是構建平原地區生態安全格局、控制城市蔓延發展的重點地區。基地內除公園綠地外,南六環路防護綠地、高壓走廊防護綠地、百萬畝造林地等大尺度綠色開放空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且目前未被有效利用。基于此,規劃在宏觀層面提出“在游憩中療愈身心,用自然激發靈感”的總體策略,通過穿越其中的綠道游徑整合現有綠地空間,引入24節氣文化,構建總長16km的環城療愈環,讓綠隔森林在此延展滲透,原生環境與現代都市相互交融,基地將成為激發智慧靈感的孵化器(見圖10)。

10 24節氣療愈環
南六環路作為進入基地的必經區域,設計提出“都市綠野,風景門戶”的提升理念,在保留場地原有苗林圃地的基礎上,將林窗空間改造為輕松自然的郊野運動場所,將林間作業路改造為多功能健身綠道,打造在郊野自然風光中休閑健身的體驗,營造融健身于風景的獨特場景(見圖11)。未來從南六環路駛入基地,窗外將不再只有死氣沉沉的防護林木,而會看到樹林中隱隱約約的人群活動場景,通過在風景中展現健康生活,使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充滿生機與活力。

11 南六環路郊野公園更新效果
基于北京醫藥產業“北部基礎研發、南部高端制造”的空間格局,基地是承接北京生物醫藥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是北京醫藥健康產業的核心承載地,同時承擔著生活服務配套功能。實現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空間融合,建立產業區與居住區功能聯系,滿足多樣人群功能需求是本次規劃需解決的問題。據此,方案提出:①激活藍綠空間展示屬性,將綠地功能緊密結合用地性質與服務人群,打造展示生態理念、產業文化、城市生活的“城市展園”(見圖12);②構建智慧樂活的健康游憩系統,將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更加關注城市的生態與生活屬性,通過構建產城互融的產業展示場景、輕松自然的郊野運動場景、健康活力的綠色出行場景、寓教于樂的健康科普場景4類大健康主題場景,延伸大健康產業板塊(見圖13);③強調綠地系統與慢行系統的均好性,更加關注近人尺度的公共空間營造,通過提供網絡化、多樣化、便捷化的出行可選項,形成菜單式出行選擇,讓城市更具人文關懷。

12 藍綠空間提升策略示意

13 具有彈性使用功能的社區公園更新效果
本次規劃設計以城市更新為契機,通過統籌協調慢行系統與綠地系統,融合三生空間,助力基地提質升級。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未來將成為親近自然生境的城市新區、生物科創活力的園區典范、舒適工作生活的宜居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