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質量發展”是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新要求,高質量的學校體育發展需要構建內容豐富、形式多彩、科學合理的課內外、校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活動。本文認為,學校體育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主要包含課后體育服務水平提升、校內外體育競賽體系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拓展、寒暑假體育服務開發等方面。
關鍵詞:學校體育;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競賽體系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3-0006-02
青少年體育主要涉及學校體育與校外體育,其中學校體育包含體育教學、課外活動、運動競賽與業余運動訓練等,校外體育包括家庭體育與社會體育。近年來,國家發布了系列重要文件,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2022年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與體育總局、地方教育與體育主管部門、學校管理責任主體、奮戰在一線的理論指導者與實踐者等五級聯動主體的關注,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學生體質下降趨勢基本得到遏制,但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特別是在肥胖率、近視率等方面依然存在較為嚴峻的問題。
“高質量發展”是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的新表述。2021年,習近平再次強調了“高質量發展”這一概念,其意義重大。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某一方面的發展,而是全社會各領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立足優勢、瞄準問題、拓展路徑,促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當下青少年學生體質問題、體育學習成效問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選題。
一、重點提升課后體育高質量服務水平
課后體育服務既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路徑。但目前主要存在“學校課后體育服務內容組織隨意化、低質化的傾向”[1], “高質量學校體育活動的核心是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2],因此,課后體育服務要“提質升級”,需要以“健康第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與“體育核心素養”目標為指導,有機整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學習活動,推進課后體育服務的課程化建設,提升課后體育服務質量。具體做法如下:1.明確課后體育服務的目標與任務。課后體育服務旨在復習、鞏固課內體育學習內容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意愿與興趣,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2.優選課后體育服務內容。以學生興趣與需求為導向,學校應提供數量充足、內容豐富的課后服務內容資源,包括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傳統項目;武術、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越野、輪滑、溜冰等新興體育項目。3.完善課后體育服務平臺與資源。以運動興趣小組、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等形式為載體,以體育教師為主體、“體育教練員”為輔助,吸引優秀運動員、優秀教練員、退休體育教師和大學生志愿者等群體參與到課后體育服務之中。4.吸引校外培訓機構參與體育課后服務。由于學校體育教師人數有限、學生基數較大,學校應積極引進公益性體育俱樂部、校外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等專業組織參與課后體育服務,為中小學生課后體育服務提供支持和指導,進而保障體育課后服務的質量。
二、系統構建校內外一體化體育競賽體系
業余體育競賽主要是以廣大體育活動愛好者為參與對象,通過競技體育的競賽內容和組織形式、競賽手段或方法,促進身心健康、享受休閑娛樂和緩解精神壓力的競賽活動[3]。構建校內外一體化體育競賽體系不僅是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的重要保障,還對青少年參與體育起到了激發興趣與享受樂趣的作用。具體做法包括:1.構建校內外運動會競賽體系建設。以“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的設立為契機,構建以學生(青年)運動會為中心的國家、省、市、縣、校五級學生(青年)運動會體系,貫通運動競(預)賽制度。其中,校級學生(青年)運動會以全校性的體育運動會為主,縣級學生(青年)運動會以區域內校際聯賽為主,市級學生(青年)運動會以區域內選拔賽為主,省級學生(青年)運動會以區域內選拔賽為主,國家級學生(青年)運動會以選拔賽為主。2.構建校內青少年學生業余運動競賽體系。中小學運動競賽體制是國家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以青少年學生業余運動隊為抓手,深化體教融合,推進運動員的注冊、訓練、參賽、等級認定、獎勵等系統性改革,構建中小學與高校一體化的運動競賽體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3.充分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力量,構建校外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利用各單項運動協會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強化中小學生體育協會的作用,加強校內體育社團的力量,共同推動青少年社會體育賽事的組織、開展與管理。
三、逐步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青少年體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主體的共同努力。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具體措施如下:1.家校合作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電子郵件、追蹤系統、家長大會和定期家長會來傳遞信息和知識,必須指出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一層次的交流通常是由學校主動發起的[4]。因此,學校是青少年體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場所,在保障學生身體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以體育人”的主導作用。學校應在校長的領導下,全面落實在校學生的體質健康、體育學習、課外鍛煉、體育品德等方面的工作。2.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能脫離家庭教育,家長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老師,因此,家長應具備體育教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以身作則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利用節假日帶領子女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引導其養成樂于參與運動的意識,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此外,家庭應保持與學校的密切聯系,成立“家校委員會”,共同商討學校與家庭體育的發展策略,并準確提供學生校外體育活動的各類準確信息。3.社會層面應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各類體育活動開展的場地、器材等資源保障,構建開放性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其中各類公共體育場館要落實好低免政策,做好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支持與服務工作。
四、著力拓展青少年社區體育公共服務
社區體育環境因素可以直接促進青少年非在校期間積極從事身體活動[5],因此,社區體育應向社區內外提供更多的體育資源,促進青少年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但目前社區體育存在管理主體不明、實踐方案碎片化、活動效果不顯著等現狀。因此,強化青少年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要落實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建立面向青少年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管理機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主要的群體是人民群眾,但青少年節假日屬于學校管理的空窗期,他們在校外業余時間也具有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力,因此,有必要建立面向青少年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分管機構,專門負責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2.依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中“全民健身服務”標準條款,努力搭建社區數字化體育服務平臺,為青少年提供場地設施、賽事活動、健身組織、健身指導等信息咨詢與指導服務。3.鼓勵健身(社交)類軟件(如Keep、樂刻運動等)的運營商專門針對青少年群體,開發各類運動社交軟件,為青少年體育提供網絡化服務。
五、多元開發寒暑假體育服務項目
寒暑假是青少年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空窗期”,學校放假、家長上班為學生從事網絡游戲、增加屏幕時間、身體活動不足、體質明顯下降提供了可能,因此,家庭與社區要凝聚力量鼓勵青少年投身鍛煉,并為其提供高質量服務與保障工作。寒暑假家庭體育有助于將體育鍛煉延伸到家庭和社區,有利于加強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激發家庭一起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促進家庭和諧,推動整個社會和家庭重視并踐行體育運動[5]。其具體做法如下:1.建議家長鼓勵青少年學生參與青少年宮體育學習班、體育冬(夏)令營等活動,以保障青少年學生身體活動的時間,有效減少屏幕時間,緩解體質下降趨勢。2.建議家長應鼓勵孩子參加各類校外體育培訓活動,復習鞏固學校所學的運動技能或進行學生感興趣的專業體育訓練,提升青少年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3.社區體育應依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中的“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條款及“全民健身服務”條款科學安排場地、協調時間、組織活動及提供科學健身指導,不僅要堅決落實學校寒暑假期間每天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時間不少于8小時,更應確保面向學生的收費標準合理合法,不超過當地市場價格的50%。4.嚴格做好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安全工作、組織管理和保障工作,確保青少年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參考文獻:
[1]尚力沛.中小學課后體育服務課程化建設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23(02).
[2]潘紹偉.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追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J].體育教學,2022,42(12).
[3]馬思遠.我國業余體育競賽體系構建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10).
[4]李啟迪,李朦,邵偉德.我國學校體育“家校社共育”價值闡析、問題檢視與實踐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9).
[5]劉娜.社區體育環境因素、父母支持因素對青少年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