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程是覆蓋全專業的,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課程實踐。在綜合實踐課程項目中,教師團隊內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異質互補、跨界協同、融合共生,各自發揮專長,進一步提升創新團隊所有成員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
【關鍵詞】綜合實踐課程;教師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1-0090-03
【作者簡介】方凌,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南京,210002)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及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要求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應堅持“德技雙馨、專兼結合、守正創新”的培養和建設理念,以教學名師、技能大師、產業導師為引領,形成組織化、制度化的“雙師雙能”高水平專業發展共同體,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創新能力,整體提升“雙師”素質。筆者所在學校緊跟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打造以綜合實踐課程為依托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構建互生共適、協同發展的教師團隊建設模式。
職業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程是覆蓋全專業的,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課程。職業教育的綜合實踐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勞動技能課或活動實踐課,它以真實生產任務為課程內容,以真實的市場情境為課程實施載體。課程轉型促進了專業之間的融合,同時也改變了師生的角色,極大轉變了職業學校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能力。
一、制定培育方案,確立團隊建設目標
學校在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育建設方案中明確指出:遴選建設一批覆蓋骨干專業(群)的高水平、結構化校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十四五”期間,分年度、分批次、分專業建設5~8個校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培育周期兩年;校級立項團隊,擇優推薦參加市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遴選。
在各系部推薦下,符合條件的教師團隊積極申報,通過組織專家評審、遴選,目前已有6個校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進入培育階段,并分別基于各自專業特色開設品牌綜合實踐課程項目。
二、優化團隊結構,吸納各類骨干教師參與
根據建設方案的要求:團隊骨干成員相對穩定;團隊成員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應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實訓實習課和企業兼職教師;團隊中“雙師型”教師占比達50%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相關高級以上職業資格證的教師占30%以上;團隊成員中至少有1名具有5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的行業企業高級技術人員。
在綜合實踐課程項目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骨干成員異質互補,具有跨界協同、融合共生的特性。團隊成員在綜合實踐課程實施的不同階段發揮各自專長,團隊協作進一步提升了創新團隊成員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
下面,筆者以學校汽車車身修復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綜合實踐課程項目“山和汽車養護中心”為例,介紹團隊成員如何在項目中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為迎接中秋和國慶假期,“山和汽車養護中心”CEO(學生)計劃推出“全車打蠟”項目。在這個項目的業務實施過程中,不同角色的教師發揮了重要作用,給學生全方位的指導。營銷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客戶訴求、撰寫項目可行性方案、了解客戶接待流程;汽車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車身打蠟技術;公共基礎課教師(語文)指導學生進行項目公眾號推文的撰寫;產業導師以觀察員的身份指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如何提高客戶滿意度及提升KPI產值。在共同完成綜合實踐課程項目的過程中,教師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對專業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三、立足特色綜合實踐課程,促進創新團隊成員共情共生
綜合實踐課程對創新團隊教師提出了新要求,他們要從傳統的學科教學、技能教學,轉變為基于真實項目和客戶訴求的綜合教學。這種教學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經驗參考。教師除了要會教學,還要會運營。教師要與學生和創新團隊成員共同調研市場、研發產品、挖掘客戶、生產經營、宣傳推廣,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立足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項目,提升和鍛煉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將教師企業頂崗實踐落到實處。
綜合實踐課程需要對照行業企業實際的工作流程和標準,組織創新團隊教師走進企業,與產業導師共同制定符合綜合實踐課程項目建設需要的課程標準,形成基于工作流程和崗位能力的綜合活動設計和考核評價體系。這些都鼓勵教師超越課堂組織教學活動,不斷創新,開發運營課程,編寫校本教材,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而不斷創生特色品牌。
四、構建有效運行機制,確保團隊高效運行
為確保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高效運行,學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協同能力。
一是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機制。學校制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遴選指標體系、培育建設方案、建設期年度計劃、建設指標體系等。各團隊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團隊的建設及運行機制,制定團隊建設方案和年度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學校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組建校企合作、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團隊,不斷優化團隊人員配備結構;支持團隊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先進技術,提高團隊教師專業水平;積極開展培訓、教研、訪學、課題研究、項目開發等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促進教師課程開發能力、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和信息化技術運用能力的提升。
二是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評價機制。立項團隊建設周期為兩年,實行年度過程性評價和屆滿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考核機制。過程性評價包括“6+1”,即參加一次培訓、開設一節特色展示課、開展一次建設活動、開發一個課程方案、形成一個資源庫、申報一個校級以上的課題,以及在教學大賽或技能大賽中獲獎。年度評價依據團隊提交的項目績效評價報告、診斷改進報告,并將其作為團隊評價的依據。
三是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保障機制。建立學校、系部、創新團隊三級保障機制。在學校教師團隊建設保障機制的基礎上,創新團隊所在系部高度重視,由系部主任牽頭分管并履行管理職能;將團隊建設任務納入系部工作,系部為團隊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將團隊建設經費納入系部年度預算。團隊有明確的實驗班級、穩定的合作企業和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習實訓設施設備先進,能夠滿足專業發展需要。同時,學校設立專項經費,經費主要用于團隊的課題研究、研討培訓、資源開發、績效評估等工作,經費由團隊負責人統籌,專款專用、專賬管理。
五、提供持續發展支持,提升團隊教學創新素養和專業能力
學校成立項目指導組,為團隊協同項目研究、交流建設經驗、展示研究成果提供平臺,組織相關研討活動和系列培訓及沙龍活動;定期召開創新團隊建設推進會議,為創新團隊提供規劃指導服務。
學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從團隊結構上看,在團隊成員中加入了公共基礎課教師、企業的產業導師及各方面的專業人才,較過去的“專業教學團隊”“名師工作室”有所變化,但在團隊建設與發展方向上,各團隊還沒有形成各自的創新點及團隊特色。目前的創新團隊仍然以專業團隊為主,在今后的創新團隊建設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公共基礎類創新團隊以及其他各領域創新團隊的建設,真正體現創新團隊的建設初衷,全面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發展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樂山.面向未來的職業學校課程轉型——以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的探索為例[J].江蘇教育,2018(28):30-32.
[2]王曉燕.基于中職綜合實踐課程的“互生共適、協同發展”教學團隊建設[J].江蘇教育研究,2020(33):67-70.
[3]王忠昌,黃海泳.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角色塑造、專業素養與發展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6):32-37.
[4]王振山,馮松,李冬雪.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1(1):45-46.
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2022年度重點自籌課題“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機制研究——以金陵高職校為例”(ZCZ5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