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 王守濤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青島西海岸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立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針對中職電商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要求脫節、校企合作不深入、服務地方經濟不足等問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積極探索形成“校企聯動,五維融合”的中職電商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該模式的推廣實施,實現了電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助力青島鄉村振興,為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改革發展提供了示范。
■關鍵詞:校企聯動;五維融合;人才培養
(一)基于區域產業需求,構建“校企聯動,五維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筆者學校深入貫徹“三全育人”理念,突出電商人才崗位適任能力,將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以四個“融合”為核心,設計“崗課證賽創”五維融合育人模式的實施路徑,實現全過程育人,培養電商專業的技能人才。第一,以技能證書為標準制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人才評價方案,重點考核學生專業技能、職業精神等,實現“課證”融合;第二,以企業崗位典型任務為依據開發課程標準和課程教學項目,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能力要求、構成要素和工作過程轉換為課程教學項目,開發基于崗位的課程資源,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第三,引入行業組織中的專業技能競賽,以競賽為導向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融合;第四,聯合行業組織、企業和高校等主體,搭建中職學生創新創業平臺,成立校企聯辦“鼎商班”促進課程教學模式和人才評價方法創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實現“學創”融合。
(二)對接行業職業標準,重構 “進階式、模塊化”課程體系
立足行業企業對電商人才的崗位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從“生產技能、文化素養、經營崗位”三個維度和“方案—教材—課件—資源庫”逐層遞進,構建 “進階式、模塊化”課程體系。打破課程資源壁壘,模塊化整合優化相關專業課程,用貫通性的項目將教學內容關聯起來,以企業的工作崗位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轉化學習情境,以任務為導向,致力于分層次進階式技能提升,通過項目的實施使學生全方位參與項目的制作,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沉浸式體驗崗位的完整工作流程,從而對標行業職業標準,培養與行業企業接軌的電商專業人才。
(三)“校政行企”深度融合,搭建“共建、共享、共用”的一體化育人平臺
凝聚共識,整合資源,優化結構,以專業為紐帶,校企共同構建“共建、共享、共用”的一體化育人平臺,完善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縱橫聯合、內外聯動的育人機制,實施校企協同一體化管理,建立“全面、全程、多元”的一體化質量控制與評價機制,對人才培養過程進行全程管理和多元化評價。學校實現了“校政行企”深度合作,學校主導,與寶山鎮黨委、青島寶山聯合合作社、青島卓越創新教育科技集團、青島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山東省電子商務專業指導委員會等合作,銜接地方特色農業電商產業,構建“訓學商”(生產實訓大平臺+云教學平臺+農產品電商平臺)立體型培育平臺,三個平臺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供立體型平臺,提高培養層次。與金冠電子商務服務有限公司共建電商運營平臺,從選品、商品拍攝、商品詳情頁和新媒體短視頻制作、網店運營、直播營銷、客服,形成示范工作崗位鏈;校企雙方投入的設備和技術充分發揮教學和生產功能,形成長效運行機制,使學校和企業實現雙贏。在工作室設有平臺運營區域和教學區域,學生在教學區域進行知識技能培訓后,直接進入電商平臺實踐,學生全程參與企業的銷售,完成技能進階,實現能力進階。以校內O2O實訓基地為中心,連接寶山明月蘋果、藍莓等農產品基地,借助科技節、技能比武、校園吉尼斯等活動,鍛煉學生實戰操作技能,從而達到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提升。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面向農業合作社、青島鼎商等企業,借鑒和引入電商企業崗位規范,重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校企協同產教融合,完善多元共治的質量評價機制,為社會輸送高質量、高素質、高技能的電商人才。在工作室設有平臺運營區域和教學區域,學生在教學區域進行知識技能培訓后,直接進入電商平臺實踐。學生全程參與企業的銷售,完成基本技術技能訓練、崗位輪訓、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實現“理論實踐化、教室車間化、車間產業化、學校工廠化、教育社會化”。校企雙方充分發揮教學和生產功能,形成長效運行機制,使學校和企業實現雙贏。
(四)助力創新創業,打造“政校銀企”四方融合的鄉村振興助農新模式。
通過集聚聯動政府、學校、銀行,企業四方優質資源,政府優化配置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資源,共同開啟“政校銀企”四方融合的鄉村振興助農新模式,建立一體化運營的惠農電商平臺和長效服務體系。企業提供生產技能實踐平臺及技術支撐,學校承擔課程培訓及培養管理職責,提供生產實訓基地、云教學平臺及農產品電商平臺,通過惠農電商平臺,依托寶山鎮專業合作社,提供“創新創業+新媒體”“創新創業+電商”等創新創業培訓,加強直播電商、新媒體專業技術隊伍建設,賦能鄉村振興,助力三農發展,提升農產品訂單和農民收入。農民是三農發展的主體,農民職業素質的提高是三農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步伐,實現人才共育,厚植農業發展后備力量。
根據重點經濟作物的農時開展“惠農創業訓練營”,結合合作社帶頭人“萬人培訓”計劃,對寶山明月蘋果、藍莓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冷鏈交易市場經營主體戶以及致富能手進行重點培訓,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依托,創新培訓組織形式,采用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培訓方式,培訓一批服務型和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他們的示范引領,帶動一大批農戶參與進來,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促進職教興農出成果。
(一)培養模式創新——構建“校企聯動、五維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筆者學校創新提出并實踐了“校企聯動、五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項目任務驅動為引領,把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從頂層設計上將“崗課證賽創”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改革研究修訂,以五維融合為核心,在項目規劃、課程搭建、實施流程、學生激勵、教師成長等方面深度梳理構建出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二)課程體系創新——重構“進階式、模塊化”課程體系
筆者學校對接行業職業標準,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群為單位進行優化,課程設置直接瞄準崗位需求,并通過課程解構、重構和創新,實現課程模塊與技能大賽、職業能力資格證書技能點對應。形成了“基礎能力培養、崗位能力訓練、職業能力養成”崗位群逐步提升的三階遞進式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職業能力提升與職業素質遞進提升相互滲透相互結合,顯著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
(三)培養平臺創新——搭建“共建、共享、共用”的一體化育人平臺
學校、政府、行業、企業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訓學商”(生產實訓大平臺+云教學平臺+農產品電商平臺)立體型培養平臺,構建了真實企業環境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管理機制,校企共建“校中廠”。學生培養和社會培訓共享共用一體化育人平臺,學生在“校中廠”借助虛擬實訓平臺進行全方位學習,完成技能的學習及進階,同時借助一體化育人平臺的質量評價體系,師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并予以糾正,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得到全面提升,達到一體化育人的目標。同時“校中廠”面向社會開放,結合區域經濟規劃,培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當地乃至周邊培養高技能電商人才。
(四)構建“政校銀企”四方融合的鄉村振興助農新模式
政府、學校、銀行、企業四方合力,通過提供師資、技術、平臺等支撐,助力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帶領當地農民將農產品等加入電商渠道,真正提高農產品銷量和農民收入,切實助力當地農民創新創業,打造了“政校銀企”四方融合的鄉村振興助農新模式。
(一)人才培養質量大大提高
成果應用近 5年來,筆者學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經過實踐檢驗,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達99%,年底就業率達100%;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工作態度、技術能力等高度認可,滿意率達100%。
(二)引領示范影響面廣影響力大
筆者學校電子商務專業與全國21所學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接待考察上千人次。“校企聯動,五維融合”的中職電商人才培養模式被20 多所兄弟院校推廣應用,為相關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和開展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作者:馬曉燕,青島西海岸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教導處科長;王守濤,青島西海岸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