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忻澤
摘 要:回顧傳統首飾設計理念,裝飾和財富價值一直是客觀存在的創作宗旨。然而,隨著當代藝術運動的興起,魯特·彼得斯也以首飾藝術家的身份加入了這股浪潮。文章對他的創作生涯進行梳理和歸納,從概念、材料、工藝和展示等角度分析其在首飾領域中的非凡突破,闡述他是如何構建身體、物體與概念的多元化關系。他對思維創新的努力以及對哲學啟發的挖掘皆為后世產生了不容小覷的影響,推動當代首飾形成以智性內涵為核心的思想轉化,鼓勵當代藝術家進行強烈的自我表達和藝術創作。
關鍵詞:當代首飾;魯特·彼得斯;概念主義;創新思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34
0 引言
放眼歷史長河,傳統首飾設計習慣于強調身份、權力和財富,并以裝飾性和功能性為主要目的。然而,魯特·彼得斯(Ruudt Peters)作為20世紀中葉的荷蘭概念首飾藝術家的先驅,不僅對當代首飾產生了前衛性和觀念性的革新,也在材料的創新和技術層面進行了突破性發展。他的作品在奢華繁復的傳統首飾中開拓了獨樹一幟的視覺語言和標新立異的藝術視野。本文將對魯特·彼得斯的設計歷程進行特征歸納,設計特點進行維度分析,對其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進行深度剖析,試從前輩的先進經驗中探討其對當代首飾設計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與啟發。
1 先鋒設計的突破之路
魯特·彼得斯1950年出生于荷蘭的一個小鎮—納爾德韋克。1970年到1974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的里特維德藝術學院潛心學習,這里不僅孕育了諸多優秀的藝術家,更為彼得斯奠定了扎實的設計基礎、繪畫功底以及金工技藝。
1973年,彼得斯的第一個首飾系列作品問世—《阿爾魯(Alru)》,這是由金屬鋁和橡膠所制成的手鐲和頸圈。可以看出,他的第一件作品就已經初具當代首飾的特點:新材料的運用和極簡造型的描繪,這是因為其深受20世紀60年代成功出現的第一批首飾藝術家的影響。當時的他希望這件作品名聲大噪,但殘酷的現實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與這件作品產生共鳴。
直到1990年之前,彼得斯一直在反思、訓練和實驗中尋求真正接近內心深處的智性內涵和藝術表達,經過大量的沉淀使他逐漸構建出了屬于自己的標志性作品—《內部(Interno)》。該系列作品中的四件都是六邊形錐體,靈感來源于西方教堂穹頂的建筑外形,作品內部則用復雜立體的結構表達了藝術家的個人情感。此外,這一系列作品別具一格的展覽形式也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在空曠的房間中,僅靠在墻壁安裝金屬掛鉤和銘牌作為佩戴模特的邀請信和展覽作品的名稱信息,巧妙地達成了藝術家有關社會溝通的意圖。因此,彼得斯的作品被諸多收藏家發掘并在同年被荷蘭市政府收購。
1992年,名為《帕西奧(Passio)》的掛墜作品再次將彼得斯推上了事業的巔峰。這一系列里的每一件作品都以鵝蛋的形狀呈現并搭配鏈條(圖1),猶如一個香爐容器具有濃烈的儀式感,它們同時包含各種寓意的符號。在畫廊中展出的裝置強化了儀式的特征—每件作品都隱藏在一種從天花板垂到地面的藍紫色紗網中。至今我們仍無法想象當觀眾面對這種非傳統首飾展覽時的驚訝和贊嘆,而這一切正是作為概念主義藝術家開啟抽象性研究的破冰之旅。
至此,彼得斯開始了對哲學思想的瘋狂探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開始探索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踏上了在東方文化背景中尋找答案的旅途。作品《神(Shen)》系列利用激光切割和蝕刻瑪瑙的先進技術制作出多個項鏈和胸針(圖2),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無形之氣”與身心關系的文化邏輯融入藝術創作中,以盲目作圖保持記憶活力為設計路徑,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以應對創作過程中的任何產出。
縱觀彼得斯的藝術突破之路,無論是對創作多元化的打磨和對知覺本源的刻畫,還是以文字、照片和視頻為媒介全面呈現物體的核心含義,都展現了對感性知覺的精神認同以及對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推崇。1983年至今,他作為教授和評論家活躍于全球各大藝術院校,孜孜不倦地培養了許多杰出的青年藝術家。
2 設計特點與核心維度
“當代藝術運動”是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逐漸出現的全新藝術流派,其中包括大眾熟知的波普藝術、極簡主義、裝置藝術和后現代主義等①。在這股藝術空前發展浪潮的推動下,彼得斯作為一名年輕的藝術家在概念上一直與荷蘭前衛珠寶保持一致,它具有有力地傳達思想的能力和深刻的互動體驗;他還被稱為“荷蘭平滑派”的激進首飾制作風格所吸引,以社會進步為導向并使用非貴重材料。因此,透過彼得斯的作品觀者仍能發掘到許多他對于事物本質的哲學思考以及對于新主題和新材料的著重強調。
2.1 概念主義的反叛
彼得斯的作品因極富智性內涵的哲學概念和另辟蹊徑的展覽策劃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他的設計風格體現了極簡藝術、后現代主義及鮮明的概念主義。
2.1.1 “反裝飾”
從蘇美爾文明墓葬中的配飾到拜占庭時期的浮雕瑪瑙飾品;從中世紀歐洲皇室對彩色寶石的崇拜到古埃及法老對黃金的迷戀;從洛可可風格對自然元素和不對稱的追求到裝飾藝術風格對規律性和嚴謹性的把控②,過去的人們無一例外地將首飾視為地位和財富的象征。
誠然,我們不能否認這輝煌的首飾發展歷史也是人類文明和科技進步的縮影,彼得斯用他的藝術語言改寫了近千年來墨守成規的首飾定義。
彼得斯率先摒棄了冗亂的框架結構和寶石鑲嵌,轉向簡潔、樸素、嚴謹的設計原則。他對傳統首飾的觀念性變革不僅體現于造型的重構,更是從材質上彰顯了現代藝術家有意識的思想革新與破除桎梏。他的作品運用材料之廣泛,從橡膠到滌綸,無不表明他對貴金屬和貴寶石的嗤之以鼻。這也完美詮釋了“反裝飾”的創新態度,彰顯了多元首飾形態。
2.1.2 首飾與人
對于藝術的理解與認知,尚缺乏一種較為統一且明確的定義,但始終不可分割和剝離的是首飾與人的緊密聯系。
從彼得斯作品的概念來看,每一件作品都明確地闡述了他對精神世界的理解以及對社會態度的個人宣言;從作品的佩戴方式來看,在積極探究首飾雕塑性和工藝性的同時,也不斷追求著物件與身體全然不同的組合方式,如他的早期作品《充氣救生衣(Inflatable jacket)》便是用透明聚氨酯薄膜包裹全身的非傳統意義首飾。從作品的展覽方式來看,他尤其善于創建與觀者構成強鏈接的引導方式,2006年名為“塞菲羅斯(Sefiroth)”的個人展覽在荷蘭馬賽畫廊(Galerie Marzee)舉辦,場館設立了24個冥想坐墊并將作品置于中央(圖3),這讓觀者不得不俯下身觀察首飾,甚至是盤坐在地上,黑色紗布作為分割場景模塊的窗簾營造出了模棱兩可的藝術氛圍。讓藝術家、首飾和觀者全部聚焦于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劇場,是對當代首飾空間性呈現最好的詮釋③。
2.2 材料的創新與雙向表達
彼得斯作為一名出色的金匠,在過程中尋找概念的真諦并賦予恰當的物質形態,是對首飾藝術極致的追求。
2.2.1 新材料的組合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為了保持首飾設計的靈活性,五花八門的材料實驗成為設計的驅動性要素。彼得斯在作品《語料庫(Corpus)》中把材料的組合發揮到了極致,用陽極氧化鋁和黑色聚氨酯構成(圖4),極具吸引力的黑色刺激著觀者的視覺,卻又不失人物肌肉的細節塑造以及織物的垂墜效果,感性的表象下是理性的脈絡,模糊又具體地賦予首飾新的表現形式,也給予人們省視內在信仰的契機。
用這種多元化材料的組合與搭配將觀者置于充滿偶發性和不確定性的語境下,正是新材料在當代首飾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2.2.2 煉金術
在傳統認知中,材料被切割塑造再拼貼重組,工作室不同于實驗室等研發場所。彼得斯卻將自己的現代藝術家身份回歸于傳統鑄造師,把霰石、赤鐵礦、重晶石、糞化石等礦物質原料研磨成粉末狀再進行二次融合。事實上,這種原始的手法承載著新材料的實驗性和新技術的創新性,因而誕生了系列作品《銜尾蛇(Ouroboros)》,作品的形狀不對稱且每一枚混合礦物質戒指都被一層油漆顏料所包裹,只有在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后才能流露出其隱藏的耀眼本體。原材料再制造的發明打破了濫用傳統材質的枷鎖,使具有更多可能性的混合材料第一次登上藝術舞臺。
3 對當代首飾的重要影響
魯特·彼得斯既沒有盲目跟隨潮流,也不懼怕形制的變革,在經過幾十年鍥而不舍的耕耘后,他所教授的學生猶如雨后春筍,也終于成功地將當代首飾這一全新的藝術類目推向了大眾視野。
3.1 當代首飾“再啟蒙”
之所以彼得斯被譽為“當代首飾”的開創性先鋒,是因為他給予了首飾不同于以往的抽象性、學科性和邏輯性的哲學意義,更是用多元化的藝術媒介表達出了作品背后的深層寓意;讓自身有深度,作品有高度,展館有溫度,觀者有態度。
3.1.1 抽象性概念
放眼當代美術館與畫廊,當代藝術家們都和彼得斯同樣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并將其寄托于作品中,將雕塑性和抽象性凌駕于傳統功能之上,便是將藝術概念與實際認知雙重容納于首飾之中。美國猶太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認為,當藝術家采用概念作為藝術的形式時就意味著所有的設計、決定都是創作者在制作之前就預設好的,概念決定行為并是制作作品唯一的驅動④。但這并不意味著彼得斯讓首飾藝術家的創作有了新的枷鎖,也不是概念主義者極端的形式框架,恰恰相反,在當代首飾領域中仍有其他派別的新興與崛起。
3.1.2 互動性表達
彼得斯無與倫比的展覽方式也是啟迪后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曾運用枕頭、紗網、燈泡、鏡子等物件搭配展品以呈現最佳效果,充分的想象力令每一位參觀者印象深刻,因為演示總是以一種與身體有關的運動形式存在。感性互動可以說是作品的第二次重生,在肢體協同工作的同時也是精神交流的完美結合。
彼得斯的一位來自德國的學生—艾瑞斯·艾森伯格(Iris Eichenberg)擅長探索感官相互依存的關系,她在作品中就模糊了身體和裝飾之間的界限,將物體作為體驗的前景,它們不一定是美麗的裝飾品,但是偶爾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的獨特之美,這不同于其他人利用原型物體和熟悉的形式去試圖喚醒觀者強烈的感情,而是在導師的影響下形成了舉一反三的創造性思維和參與感體驗。
3.2 材料和工藝的無限性
初期的當代首飾不愿陷入“唯材論”,更忌諱“唯技論”,崇尚觀念清晰遠勝于傳統首飾技藝的精良⑤。然而在彼得斯的作品中則是將材料和工藝的無限發展融入了創作概念,既打破了刻板思維,又秉承著首飾制造商對工藝和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探索。
3.2.1 多元化的探索
彼得斯對新材質的大膽嘗試首先體現在作品中對貴金屬的擯除,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更加符合作品概念的材質,相比傳統首飾,它們造型夸張而非千篇一律的金銀鑲嵌寶石。市面上出現了諸多以激光切割亞克力為材料的潮流首飾,鮮艷的色彩搭配贏得了許多年輕人的青睞,該品類之所以能在市場中屹立不倒是因為便宜的材料成本使首飾成為人人都可以購買的日常裝飾品,相應地,提供定制服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首飾的獨特性和珍貴性。由此可見,新材料的探索對未來首飾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3.2.2 在過程中創造
何為創新性思維?又如何將思維轉換成實體?彼得斯未曾明確給出過有關此問題的方法論,但依照他個人的創作經歷給出了唯一有效的實驗性措施,即無意識是創造力之母。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背后是一次次失敗的實驗和樣品,通過行為的重復和物質的產出挖掘出未曾覺察到的創意的萌芽,他認為身體永遠先行于大腦,這是他進行藝術和哲學探索的根本路徑,讓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合二為一,在嚴謹的金匠精神和鼎新的前衛思想中交替前進,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交織狀態。現如今,大部分藝術院校都通過設立微小項目著重訓練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將思想得到實踐,表達獲得靈感,理念贏得突破。
4 結語
魯特·彼得斯通過突破環境、可穿戴性、材料和展示的界限來挑戰傳統首飾的裝飾定義,改變了自首飾出現以來所具備的裝飾意味與財富象征,重點強調思想意識和首飾之間的多元關系,更在材料和工藝維度使概念表達更為精確,在環境和空間中構建信息交流的有力框架。由他開始,當代首飾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各大展館,越來越多千奇百態的作品不斷沖擊著大眾的視覺審美,首飾不再是貴族的附庸品,而是以當代藝術的形象登上了世界舞臺,或是以個人信物的角色融入了百姓生活。除了首飾,他還從事著雕塑和公共空間等項目,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他的創新思維和金匠精神始終引領著后輩為當代首飾領域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前景,也為社會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注釋
①胡世法.當代首飾創作的包豪斯之源[J].新美術,2020,41(11):106-111.
②王聰薈.一部濃縮的西方珠寶史:《千燈閃耀—跨越三百年的珠寶珍藏》[J].藝術品,2020(11):107.
③鮑蕊.“當代首飾”中“時”“空”的呈現及啟示:基于梅洛-龐蒂身體思想[J].藝術百家,2023,39(3):116-123.
④郝經芳,王令杰.索爾·勒維特談凱奇,激浪派和極簡主義(上)[J].美術文獻,2014(1):108-109.
⑤曹畢飛,胡俊.雜糅:當代首飾多元邊界的承襲—《論首飾:國際當代藝術首飾簡編》述評[J].藝術設計研究,2021(1):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