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生萍
【摘 要】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進程中,非文化物質遺產保護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而群眾文化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可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需要從事文化建設者調動社會成員的參與積極性,投入到群眾文化活動之中,齊心協力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下簡稱非遺)源遠流長地傳承下去。本文首先闡述了非遺的特點及其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非遺保護工作的發展現狀,最后針對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工作中起到的多方面作用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希望全面激活非遺的發展活力,讓非遺閃爍生輝,滋潤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其精神境界。
【關鍵詞】精神文明;文化建設;群眾文化;非遺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2—054—03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更是國之瑰寶,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國家文化長河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民間文化,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通過民俗、民族以及人民的共同喜好所創造的一種具有傳承意義的文化內涵。所以,當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加強群眾文化的作用,融合群眾文化的積極效應才能夠真正地增強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效果。當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強調以人為核心,加強與群眾文化之間的聯系才能夠真正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帶來幫助。
一、群眾文化活動中非遺保護傳承的作用
(一)擴大影響力
由于大部分非遺的所在地地方特色十分鮮明,保護傳承非遺也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群眾文化活動,讓當地的群眾文化活動走出去,從某方面來說就是在擴大其影響力。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活動之間的聯系緊密,非遺的保護傳承可通過積極宣揚諸多地方特色,將部分群眾文化活動打造成為吸引力、社會影響力較大的非遺“活態”展示展演活動,進而讓更多人去了解當地情況,發展當地經濟。隨著影響力的提升,必然會有大量文化愛好者去了解當地群眾文化活動,且利用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對外傳播當地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說,保護傳承非遺工作,不僅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非遺與群眾文化活動,還能進一步凸顯當地的地方特色,也能夠讓人們深刻了解當地群眾文化活動。
(二)豐富群眾文化活動
保護傳承非遺,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將更多的內容注入其中。非遺的保護傳承使當地的群眾文化活動增加,群眾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為加強保護傳承非遺,當地群眾借助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并創新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類型。借助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讓群眾文化活動有更多類型。
(三)增強當地的文化氛圍
現階段,大部分條件允許的地方均建立了和非遺有關的場所,如非遺展示園區、非遺基地、非遺傳習所等,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業余場所,使之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同時也有效保護傳承了非遺。通過構建此類非遺場所,增強了人們對非遺的濃厚興趣,也讓非遺更好地融入人們的業余生活,從而使當地的文化氛圍更加濃郁,更有利于非遺的傳承。而隨著當地文化氛圍的增強,也加快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腳步,有利的外部環境有效促進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二、當前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現狀
(一)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
國內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時間并不短,在期間還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就。
其一,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規模、非遺保護項目的數量均居世界首位。這意味著我國不僅重視加強非遺保護工作,還有不少的非遺得到了世界的認可。這意味著非遺在整個世界文化體系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可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對于國內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而言,非遺作為一種珍貴文化資源,能夠為文化建設工作者維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提供有力的支持,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撐。
其二,我國在不斷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的過程中,建立起了比較成熟的非遺保護的組織結構及傳承、管理體系。在這一組織結構與管理體系下,國內各地區均可系統地開展非遺保護工作,讓非遺在國內各個地區遍地開花,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而且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時,我們根據完整的評選機制,建立非遺保護項目,對其進行調研、搜集、整理、挖掘、認定,經專家評審委員會評議審核后,將合適的非遺保護項目列入世界、省、市縣非遺保護項目的名錄之中,讓非遺保護工作“出師有名”,按照一定的流程保障非遺保護工作的規范性、標準化與有效性。
其三,我國已經在針對非遺保護工作,初步建構了多元信息整合的數字化網絡。這一數字化網絡可以幫助非遺保護工作者整合各種相關信息,如今數字化網絡平臺上已經出現了中國非遺數字博物館,依托計算機數字化技術全方位展示了各種非遺相關信息(包括項目申報年限、項目級別、傳承人、傳承譜系等),為非遺的弘揚、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平臺,也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優質的數字化信息服務。而且在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數字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發展趨勢。
(二)非遺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1.認知偏差帶來的問題
有些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們在輔助開展非遺保護工作者這項重要的工作內容時,存在一些認知偏差,將非遺的保護直接當成了文物的保護,導致非遺保護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在這種情況下,非遺保護的對象會發生混淆,限制非遺保護工作的實際成效。
2.非遺被過度開發
有些文化工作者在投入到非遺保護工作的過程中,對非遺資源的開發比較過度,或者在資源利用方面缺乏合理性,導致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朝著預期之外的方向發展而去。例如,在旅游經濟發展比較繁榮的地區推進非遺保護工作時,對非遺的創新過于大膽,只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而忽略了非遺保護工作的本質發展需要,這反而會讓非遺保護工作受到阻礙。
3.非遺保護同質化
一些群眾文化工作者在類似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中,存在著工作方法手段雷同的問題。這是一種非遺保護模式同質化的問題,究其根底,是因為人們在各個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中,傾向于借鑒已有的經驗來展開具體的非遺保護活動。這會讓非遺保護工作的發展空間受限,也難以突出非遺在弘揚與傳承過程中獨具個性的文化特色,讓受眾群體受到的吸引力下降,降低了非遺的影響力,會影響非遺保護工作的整體質量。
三、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整合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之余,自主參與、自我娛樂、自我提升的社會性文化,以群眾文化為載體開展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一)可提高非遺保護工作宣傳力度
群眾文化具有“傾向性”的特點,群眾文化工作者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文化素養等特點,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傾向。若是群眾文化工作者可以從非遺保護這個角度出發,則可根據自己對非遺的認知、價值觀念以及文化素養,對群眾文化進行優化,將非遺與群眾文化相整合,從而將這一非遺保護的傾向性鮮明地呈現于群眾文化活動中,將自己對非遺保護的觀點或態度都寄托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引導非遺保護工作的輿論導向。
例如,華銳藏族民歌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之一,它主要流傳于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積累的民族民間特色文化,屬于傳統音樂類。華銳藏族民歌的節奏、旋律、調式及結構復雜龐大,包括獨唱、對唱、齊唱、載歌載舞及問答式等多種體系完整的歌唱框架。可以說,華銳藏族民歌不但屬于喜聞樂見、老少皆宜民族可口歌曲,而且深為農牧民群眾所喜愛,流傳廣泛。主要在各種大中型集慶宴會和不同性質的生活場合和節日里流存傳唱。華銳藏族民歌是以口頭說唱為主要手段,通過口傳心授,耳濡目染,輩輩相傳。但是現如今,由文人搜集整理的文本,也只是鳳毛麟角,天祝地區中比較優秀的一些民間老藝人多已衰老和謝世,在他們的影響下雖有成長起來的為數不多的歌手仍在說唱延續著華銳藏族民歌的生命,但所記的數量已很有限。加之受現代文明的沖擊,華銳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根植的土壤越來越貧瘠,甚至在逐漸消失。群眾文化工作者若是要將這一非遺弘揚和傳承下去,就可以依托群眾文化這一載體,根據它的傾向性,推進以華銳藏族民歌為主的群眾文化活動,將非遺保護的傾向呈現在這一群眾文化活動中,吸引更多的基層群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參與進來,使其成為保護這一非遺項目的一員。
(二)可大幅增強非遺的社會影響力
群眾文化具有顯著的“群眾性”,這也是最為外顯的特征。群眾文化工作者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加強非遺保護工作,能夠發揮基層群眾的廣泛參與性,增強非遺的社會影響力。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群眾文化工作者要讓非遺保護工作獲得顯著的成效,就需要擴展非遺在人民群眾內部的社會影響力,提高群眾對非遺的認知水平及知曉率,增強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讓非遺成為增強群眾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力量。
而且這種群眾文化活動匯集了豐富的非遺資源,能夠增強非遺的社會影響力,讓群眾成為非物質遺產的持有者,也使其成為傳承者與受益者,讓非遺在群眾的心中刻下鮮明的印象,使其自覺地享受非遺保護工作的成果,也使其自覺地參與非遺保護工作。以中國皮影為例,人們在群眾文化表演活動中,可以在白色幕布后操縱戲曲人物,用當地流行的曲調一邊唱,一邊講述故事,并且借助打擊樂器、弦樂等創作音樂,營造濃厚的鄉土藝術氣息。這種群眾文化活動可向基層群眾充分展示中國皮影戲的文化魅力,吸引群眾積極參與、主動聆聽,有利于擴大中國皮影這一非遺項目的影響力,讓更多的群眾喜歡上皮影藝術。
(三)可廣泛地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他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在逐漸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滿足中國人民特殊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群眾文化工作者以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際上能夠以基層群眾為對象,使其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接受非遺的熏陶,有利于廣泛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這與大眾化的文化需求不同,非遺承載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珍貴文化遺產,能夠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對基層群眾進行綜合性的文化熏陶,提升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用。
(四)可增強非遺的創新發展活力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文化工作者不僅要促使人們將非遺弘揚和傳承下去,還要促進非遺的創新發展,讓非遺在保留自然色彩的基礎上,得到創新的延續性發展。這種生命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的“營養”,也是文化工作者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群眾文化處于繁榮發展的階段,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抓住群眾文化的發展機遇,將非遺融入進去,在群眾文化活動這一陣地上,實現非遺保護工作的創新變革。
例如,大方農民畫是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它在大方這片土地上成了一道特殊的藝術風景(圖1)。群眾文化工作者可將其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主要對象,開展創新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大方農民畫的保護、傳承以及發展過程中,它處于不斷創新發展狀態之中,成了如今美術界中的新型畫派,更是被譽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因此,大方農民畫不僅可以在基層群眾中發揮深刻的社會影響,還具有較大的藝術價值。
四、結語
綜上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國家的民族、歷史、文化以及國情等息息相關,對非遺進行大力保護,就是保護符合國情、具有弘揚中國傳統特色的寶貴文化資源。群眾文化的社會地位逐漸提升,人們可以通過群眾文化活動來接觸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使其享受著豐富的精神生活。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就可以依托群眾文化活動這一載體,將非遺傳遞給群眾,使其由衷地接受非遺、傳承非遺,不但增強了廣大群眾保護和傳承非遺產的意識,還激發了大家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讓非遺成為滋潤群眾內心的重要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梁浩.以群眾文化促進非遺的保護與傳承[J].魅力中國,2020(25).
[2]張婷.淺談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整合[J].參花,2020(5).
[3]呂常武.探討非遺保護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及影響[J].神州,2019(23).
[4]馮斤.對群眾文化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分析[J].文存閱刊,2019(20).
[5]劉亞楠.淺談加強群眾文化工作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參花(上),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