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對學生英語技能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英語教育得到教育者們的廣泛關注與重視。英語這門學科的出現與英語背后所承載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中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們倡導將跨文化的概念融入中學英語的教學中,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文章在此基礎上,主要闡述了跨文化交際的具體含義及其對學生開展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并且提出初中英語教學實踐期間跨文化交際內容滲透的具體落實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初中英語;教學滲透與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5-0113-04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決定論和文化決定論構成了理解二者關系的首要視角,語言決定論主張語言在文化中起決定性作用,它把人類分割開來,然后形成了各種文化,而文化決定論往往把文化置于語言之上,把語言僅僅看作是表達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語言又是不同文化的產物。這兩種看法并不能很好地解釋很多語言和文化現象,但是實質上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作為一種溝通的中介作用于不同文化的人們,文化為語言提供了精神內核,它使語言具有了創造性,語言與文化既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又在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跨文化交際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變換,更是語言背后的一種差異化的跨文化交流行為。學生對于語言和文化之間關系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外語教學教師中一定要幫助他們理清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把學語言就要學語言背后的文化的思想貫穿英語教學之中。
一、 跨文化交際概述
“跨文化交際”英語名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e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的交流,以及語言文化背景存在差異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西方社會中的人與事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視線,在此背景之下,國際文化經濟交流會日益增多,這為我們與不同人的交往提供了很多機會。由于每個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有所差異,所以語言環境也就產生了一些差異,比如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了不同的語言和習慣。我們正面臨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行為等都與我們大相徑庭。在交際過程中,人們總是傾向于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別人的語言,這樣就會對別人的語言做出錯誤的推斷,造成誤解甚至產生矛盾。
二、 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意義
(一)幫助學生了解異國文化
傳統的英語課程以語言為主,忽視了文化知識,使得語言和文化相分離,當學生進行英語的閱讀和口頭交流時,往往會對有關的文化產生誤解。將跨文化交際滲透到初中英語教學中,其最為顯著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了解異國文化,比如,在語言的學習中,老師可以通過圖片、文本、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收集不同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的習俗和社會文化。這樣就能讓學生同步學習文化背景和語言,進行交際活動,從而轉變他們對世界文化認識不足的狀況。
(二)推動學生無障礙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無論是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還是交際技巧的掌握,都是為了進行跨文化交流。將跨文化交際貫穿于初中英語教學可以促進學生進行無障礙交流活動。例如,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老師可根據交際話題及特定句型,向學生傳播相關國際文化知識和英語國家民眾經常使用的口頭表達方式,之后再組織學生正式參加口語交際訓練,以減少他們在語言運用及表達上的失誤,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充實英語教學內容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把中華傳統文化納入英語課堂教學能夠擴展英語教學內容和降低學生英語學習難度。相對于英語教材西方文化而言,學生更加易于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上,學生很少接觸西方文化,所以他們很難學到英語知識。寓中華傳統文化于英語教學之中,學生能夠在自己所熟知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品質都比較高。與此同時,中華傳統文化還彌補了西方文化中的不足,使英語教學內容變得更為豐富。
(四)幫助學生分辨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國和西方在文化上存在不同,因此在語言習慣、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只有首先明確文化差異,才有可能以此為基礎進行成功的語言交流。而將跨文化交際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當中,能促使學生有效分辨中西文化差異。例如,在英語教學中,老師可以把一些意思相近的漢語詞匯與英語詞匯相聯系,或是把一些言語習慣、行為習慣等融入教學。向學生提供一些在中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實例,并指導學生對事例展開比較與分析,進而探究中西兩種禮節文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讓學生對文化的差異有更深的理解,并能進行無障礙的跨文化交流。
三、 初中英語教學中常見的中西文化差異
(一)禮儀原則不同
在英語中,人們最常說的是“thank you”“sorry”。英美人在得到他人的幫忙時,往往會說“感謝”,甚至家人間也會說“感謝”。但在中國,親近的人往往會認為“感謝”是一種客套話,因此,“感謝”這個詞并沒有被頻繁地運用。在送禮這一點上,中國和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通常會把禮品放在一邊,直到顧客離開,他們才會拆開禮品,并且會說:“謝謝,讓你破費了!”西方人通常會在他們的朋友面前拆開他們的禮物,然后說:“Very beautiful.”“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中國人在聽到他人夸獎時會這樣情不自禁地謙虛一下。但這常常會引起西方讀者的不滿,讓他們誤以為中國人會質疑他們的鑒賞力,或者認為中國人虛情假意,英語的讀者聽到別人的夸獎,只會說一句“Thank you”。記得有一次測驗,有一道多選項題目:“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供選擇的答案有:“No, its ugly.”“Just so-so”“Your dress is more beautiful.”“Thank you very much.”大部分人都做錯了,由此可見,中國學生,尤其是剛開始學習英語的人,對英語的理解程度并不高。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筆者認為,自己應該在這一點上多下功夫。因此,筆者在課上創造了很多情境問題引導學生,具體如下:“Your son is very clever.”或答:“Thank you! You are really careful!”或答:“Thank you! Your house is so wonderful!”或答:“Thank you!”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最后懂得了:在英語中聽到別人的贊揚時,總是說“謝謝”,而不是謙虛或自貶。
(二)稱呼不同
西方人常稱男士為Mr.,女士為Miss(未婚)或者Mrs(已婚)等,若不知道對方已婚與否,則可使用Ms,要注意的是Miss可以分別稱女性,Mr.和Ms通常和姓名連用,如“Mr. Brown、Mr. Smith”,不能單獨與名字連用。“Sir”和“Madam”往往既不與姓氏連用,也不與名字連用,而是單獨使用。中國人往往習慣上稱張同志、李主任、陳校長、林老師,而英國人則往往會直呼其名,他們感覺這樣更自然、親切。如教材中出現的“Good morning、doctor”這一說法是西方國家固定的表示特定工作頭銜,而這一用法只限于法官、醫生、博士、教授、教師等,一般的行政稱謂不能與姓氏連用。而學生習慣稱呼××老師為“Teacher ××”,我們得告訴學生這不符合稱謂的習慣。又如,中國人稱中年以上的人會加“老”字表示尊敬,而在西方“老”是避諱語,他們不喜歡被稱為“elderly people”而用“senior citizens”來指代老人。
(三)日常習慣不同
從日常習慣上看,中西文化差異是由主觀因素所導致的,比如,西方神話里的天有7重、東方文化里的天有9重。許多翻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在“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中,將“重霄九”翻譯成了“the ninth heaven”。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區別也很大,表達方式也很不一樣。如漢語中所說的“三思而后行”,英語中說“think twice before acting”。漢語說“亂七八糟”,英語表示則為“be at sixes and sevens”。漢語說“數以千計”,在英語中則表示為“tens of thousands”。漢語說的是“水深火熱”,英語說的是“in deep water”,但很容易被忽略,因為“水深火熱”是一些常見詞匯的順序。漢語中的“文學”,英語譯為“literary and art circles”,漢語中講“高新技術”,英語則說“High and new technology”,漢語“田徑項目”,英語指“the track and field events”,雖然例子都能一一對應,但次序不一樣,所以比較容易出錯。
四、 初中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滲透及融合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滲透跨文化交流思想
為了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老師應該在思想上進行改變,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對英語知識的簡單傳授,以跨文化交流為視角推動中英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教師進行英語教學實踐時,應認清文化多元這一事實,了解目前不同國家文化間溝通時可能存在的沖突和矛盾,保持對等的心態正確審視英語文化,以此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文化觀,同時要堅持文化互補,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文化滲透,切忌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等,以利于傳統文化和英語文化之間的互相借鑒。
(二)創設情境,浸潤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
將跨文化交際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當中,老師們應該從加強他們對英語民族習俗的認識開始。情境是進行語言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對教科書中所包含的英語民族風俗作進一步的剖析和挖掘,收集相關的背景資料,運用多種形式展現資料,創造出豐富的場景。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背景文化,使其能夠將文化與語言相結合學習。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對英語民族的習俗進行有效的滲透,為我們進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礎。
在英語教育中,老師要根據課文的主題和內容,給學生選擇與英語相關的語言材料,應盡量采用多媒體形式展示材料,如照片、視頻和音頻等,將材料融入課堂。例如,課本中的內容西方的節日相關,老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情境,加深學生對西方節日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在學生對西方節日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老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同學們,請說說中西傳統節日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同學們隨即進行了交流和分享,闡述中西方在節慶方式、活動、食物等方面的不同,并達成以下共識:中國與西方的節慶習俗雖然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紀念意義,或者是一種祝福,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內容,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英語國家風俗的了解。
(三)注重學生情感教育
在新課改形勢下,英語教材語言生動、貼近生活、富有人文性,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課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做出道德判斷與評價,從而培養具有良好品質的人才。
以孝道文化為例,在教學“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一課時,若只是機械地學習幾個動詞詞組,如do the dishes, clean my bedroom, cook dinner和訓練目標語Could you... Could...僅僅是完成教學內容,這樣難以由認知能力向情感目標轉變,達到語言學習德育功能。由此,我們可以在“孝”上面做文章,把“百善孝為先”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納入課堂。當學生已具備必要的語言知識時,能把作文之前的材料“何必再去操持家務呢”“何不做家務呢”等展開研討,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做力所能及的事。課余時間,安排孝道家庭作業,如為父母洗一次腳、感謝父母這些年的呵護;逢年過節做賀卡以表心中感激;雙休日陪家長聊天;等等,使家長體會到孩子承歡膝下、其樂融融的親情。
(四)教師應增強自身跨文化交際意識與素養
要想使學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老師就應樹立榜樣,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水平。中學英語老師應主動學習英國、美國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了解英國、美國等國的歷史、地理等知識。另外,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讓同學們認識到不同的文化對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的影響。比如,在婚禮上,一個外國人夸獎他的妻子很漂亮:“Your bride is very beautiful!”因為英語譯員不知道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別,將新郎回答的“哪里!哪里!”直接翻譯出來,結果外國人滿臉疑惑,他還以為新郎想要詢問新娘具體哪里漂亮呢:The face、the eyes、the nose...everywhere。這就鬧出笑話來了,如果翻譯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那直接回復“Thank You!”就可以了。又如,在講授與Weather相關的知識時,老師可借助Weather這一主題進行跨文化知識滲透。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老外怎么這么愛說話?事實上,西方人第一次見面就習慣于以談天氣作開場白,他們并不打算談天氣好與壞,而是想介紹新問題。在老師這樣講解之后,同學們后來就不覺得西方人愛談天氣很稀奇了。這表明,如果增強老師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學生就能掌握更多有關跨文化交流的知識。
五、 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對于初中生來說,英語語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向他們滲透英語國家文化。僅僅掌握英語的知識和技巧,而忽視對英語民族的文化的理解,是不可能達到對英語的完全掌握的。因此,要想更好地開展英語教育,就應該了解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增進對異國文化的理解,掃清溝通中的障礙。同時,英語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起到帶頭作用,要將文化滲透與英語教學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吳發延.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教學里的滲透與融合[J].學周刊,2023,12(12):132-134.
[2]黃曉萍.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教學里的滲透與融合[J].教育藝術,2022(4):14.
[3]劉云惠.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的文化滲透[J].中學生英語(高三版),2014(12):97-98.
[4]漆小平.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新課程(教研版),2020(27):78.
作者簡介:趙慧敏(1982~),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省豐縣梁寨鎮黃樓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