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新文科建設指引,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思想,破解當前環境法治人才培養問題,改革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具有必要性。基于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之理論講授教學法、跨學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課堂小組討論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都存在一定不足,推動其教學模式進一步改革。立足新時代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和新文科建設,把握方向指引,推進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育;秉承環境法學教學模式關鍵基點,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實現環境法學人才培養核心目標,培養卓越法治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9-0141-07
一、問題提出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法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應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基礎和熟練職業技能、合理知識結構,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復合型、職業型、創新型法治人才。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發布《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簡稱《2.0意見》)涉及法治人才培養理念、機制、理論教學、實踐創新、學科建設、課程設計、教材編撰等體系化方面的統籌推進與變革創新,以培養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
目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雖得到緩解,但為公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建設美麗中國是當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環境法學教育,尤其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核心的思想教育是至關點。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同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使得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使得每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這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和關鍵內容,環境法學教育應全面貫徹落實。
2019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正式將新文科建設與卓越法治人才培養2.0結合起來。2020年,教育部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要求強化價值引領,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這昭示著新文科建設全面部署實施。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法治思想,如何才能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度融入課程教育體系中以取得良好效果,如何推動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從單一理論教學、知識傳授、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灌輸講授為主的單向教學法向多元混合交叉教學模式法轉化等,需要不斷改革教學模式,以不斷深化教育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并實現課程思政育人要求和目標。
二、新文科建設下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新文科建設對于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加快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影響文科本身,也影響理工農醫教育,更影響高等教育全局,因此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即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要把握“三大重要抓手”,即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以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1]
環境法學學科是具有綜合性、多學科交叉性、科學技術性的學科,深受生態文明思想理念影響,除包含環境法學理論外,還包含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環境科學技術內容等,這是與其他法學學科的不同之處,更涵蓋新文科發展內容與要求。
通過在新文科建設引領下對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培養“新法學”卓越環境法治人才,守正傳統法學教育使命的同時采用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以促進新時代環境法學新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新文科建設引領下,結合環境法學學科特點,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環境法律價值理念、環境法基本理論等結合新時代需要,不斷進行新的漸變、變革、發展與升華。改革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對環境法學理論進行深化、豐富,縱深全面踐行課程思政教育,不斷完善其理論,使環境法學理論與自然科學理念進行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并闡述其本質要求,其中一個要求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涉及環境法學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新發展。因此,在環境法學教學與研究中要與時俱進,更新相關內容,不斷調整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代環境法學的轉型與新發展。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更需要改革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培養卓越環境法治人才以推進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培養一支不僅精通環境法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和運用環境法律規范、法律,還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環境學、生態學、環境健康、醫學等大量非文科領域的知識,并能將其與環境法關聯、融通以靈活運用于實踐的卓越環境法治人才隊伍。
三、新文科建設下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動因
隨著我國新文科建設的提出,法學教育,尤其是具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綜合特色、學科交叉性的環境法學教學如何適應新文科建設的要求,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何全面踐行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需要對其教學模式進行變革。卓越環境法治人才的培養與傳統法學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所區別,這決定其教學模式也有所不同,其依據的教學指導思想,所承載的教學內容,所憑借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實踐教學方法),所需實現的教學目標等方面不同于傳統法學學科。因此,在新文科建設引領下,面對快速發展的智能化、信息化、數據化、網絡化,如何培養卓越環境法治人才、如何建設新文科下新環境法學、如何全面貫徹落實并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法治思想、如何為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培養專門性人才,需要改革環境法學教學模式,注重系統化、綜合化、跨學科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方法。
傳統以傳授知識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灌輸講授為主要方式的法學教育理念影響著環境法學教育,導致新文科建設下卓越環境法治人才培養難以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課程思政育人標準等未得到有效貫徹落實。
環境法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不僅涉及多個部門法基礎理論知識,還涉及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內容。環境法學研究對象主要為環境法及法律現象,根據環境法體系,其涉及其他法律,如民法、行政法、訴訟法、國際法等,除此還有一部分重要組成是技術性規范,其是各種技術操作流程、方法等上升為法律規范,如環境標準、污染控制操作流程與資源利用技術規范等,這就涉及環境科學或自然科學技術,由此可見環境法學是典型的文理結合的學科。
環境法學及其課程思政教學傳統模式主要是單一單向教學法,隨著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需要,實踐中也在不斷拓展其他教學模式,主要涉及:理論講授教學法、跨學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課堂小組討論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但每種模式都存在一定問題,其推動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
(一)理論講授教學法:重理論,輕實踐
理論講授教學法一直在環境法學課程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也是最常見的方法模式。因為法學學科的基本內容、基本原則和研究方法都可在講課中傳授給學生,并在講課過程中指導學生的一切形式的作業和自修。[2]
由于多數高校環境法學課程的主要任課教師是純粹法學背景的教師,因此,其教學仍停留在傳統部門法教學,主要教授的是法學有關知識和理論。環境法學教育仍側重于理論教學,并且理論教學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實踐教學并未完全有效展開,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在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育中也在被不斷使用。這種課堂灌輸形式導致課程氣氛沉悶無味,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氛圍不活躍,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封閉式理論講授法對于培養精英式卓越環境法治人才并不完全適用。
(二)跨學科教學法:課時有限,具封閉性
跨學科教學法,基于環境法學涉及其他社科(如哲學、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及自然科學(如環境科學、生態學、醫學等),其一直在環境法學教學中使用。近年來,隨著先進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與廣泛應用,環境法學教學內容并不局限在純法學內容。
為了更好地實現新文科建設要求,應對環境立法、執法、司法等各領域出現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需要積極推進新環境法治理論與實踐創新教學,使學生能更好應對實踐所需,理解國家生態文明法治進程。由于課程課時有限,師資能力限制,加上學生主要是文科背景,因此,涉及自然科學內容部分難以展開,學生更加難以理解相關內容,加上任課教師缺乏跨學科間的合作與對話,因此,教學也具有一定封閉性。
(三)案例教學法:案例選取有限,具滯后性
案例教學法是法學以及環境法學經常使用的方法。如果單純地引入案例,缺乏創新教學,由于受課時限制以及教材要求,案例選取并不一一對應,同時案例討論主導者仍是任課老師,學生仍是被動參與者,是否理解案例、是否參與案例討論,并沒有完整的評價手段或方法。此外,案例如果選取不具有代表性,與教學內容不匹配,就會出現教學內容的滯后,尤其當相關的法律規范被修改或廢止時,法律規范變化前的案例就難以適用變化后的教學。法律規范變化后,相關的司法實踐并未及時有相關案例,那么新內容是否適用案例教學法就需要教師進行調整。杰斯M.克蘭尼奇、詹姆士R.霍爾布魯克、朱莉J.麥克亞當斯提出:孤立地使用案例方法,并強調法律分析而排除其他重要的技能和觀點時,不利于學生未來法律職業的發展。[3]
(四)課堂小組討論教學法:教學內容龐大,深度適用難
M.J.羅賓遜-多恩在探索環境法的未來中談到環境法的教學,試圖激發對話,以回答關于我們應該教什么,為什么我們應該教什么,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完成這項任務的基本問題。[4]因此,如何使相關內容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推動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調整使用與改進,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本科環境法學教育中,環境法學教育主要涉及總論與分論??傉撋婕碍h境法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責任、環境司法等,而分論主要是具體環境問題應對的各類單行法,包括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法、生態保護建設法等部分,加上其課程思政教學要求,還涉及生態文明思想及法治內容以及跨學科內容等。在環境法學教學中,尤其是環境法分論較適合用課堂小組討論教學法。但環境法學教學存在重總論、輕分論的嚴重現象,這主要由于課時短而環境法學本身內容繁多所造成,加上環境法學教學內容體系龐大,內容繁多的環境法律規范,[5]因此法學本科教育中的課時設置有限,加上課程一般在高年級開設,大部分是大班授課,這種討論式教學無法真正有效展開,即使安排小組討論,學生“搭便車”現象也嚴重,不一定積極參與其中。
(五)模擬法庭教學法:具有虛擬性,評價機制不健全
模擬法庭教學法,主要是引入情境進行情景再現,中間有時涉及角色扮演。卡爾S.科普蘭指出:環境法的制定與環境監管涉及多方利益主體,如何更好地理解,可通過角色扮演,將學生置于環境法制定過程中各種倡導者和決策者的角色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種復雜的互動,如環境監管中受監管的行業、環境團體、州機構和聯邦監管機構之間的多極相互作用,學習環境監管方面政策制定、司法審查、監管許可、談判和執行等方面技能,以應對傳統的以案例導向的教學方法未能使法學畢業生具備律師的基本能力。[6]其與案例教學一樣都是模擬具體案件,從中領悟、體會、理解相關知識要點,但是也存在與課堂小組討論教學一樣的問題,即無法評價授課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其中,教學效果是否充分發揮,是否消除學生自我設置的學習屏障等,這嚴重制約其廣泛有深度、有層次適用。
(六)實踐教學法:常流于形式,具割裂性
實踐教學法能有效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鍛煉學生實操能力、增強教學實效性?!?.0意見》中改革任務和重點舉措部分,第3點重實踐,強化法學教育之要中提出:“要著力推動建立法治實務部門接收法學專業學生實習、法學專業學生擔任實習法官檢察官助理等制度,將接收、指導學生實習作為法治實務部門的職責。”第4點深協同,破除培養機制壁壘中提出:“切實發揮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健全法學院校和法治實務部門雙向交流機制,選聘法治實務部門專家到高校任教,選聘高校法學骨干教師到法治實務部門掛職鍛煉。在法學院校探索設立實務教師崗位,吸收法治實務部門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教材編寫、專業教學,不斷提升協同育人效果?!?/p>
由于師資能力限制、實務課時設置限制、總學時限制、實務教學平臺與經費限制、實務部門參與問題等,實踐教學經常流于形式。此外,在法學本科設置畢業實習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在環境法學常規教學中,并沒有足夠的課時、物力、人力支撐以開展相關專業化、長時間的實踐教學。即使有院校與實務部門搭建合作平臺,但僅限于一定的認知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育機制尚未常態化。雖然實踐出真知,社會是最好的課堂,但實踐教學很多主要集中在校內進行,如在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開展活動,雖然這些實踐活動是必要的,但畢竟是虛擬的,與現實有一定距離,學生無法身臨其境感受其緊要性。[7]
在環境法學學科不強的院校,由于師資限制或課程設置問題,只是零散地邀請實務部門優秀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到學校進行講座或者在實習時輸送學生到實務部門進行短期實習等,并沒有實質性提升和根本性變化。加上,目前高校一般將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定位為階段化的、先后相繼的關系,從而造成實踐教學割裂于知識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符號化和形式化的“點綴”,導致法治人才需求和法治人才培養之間出現脫節。[8]
總之,在新文科建設中,每種教學模式與方法都有一定不足,如果只使用一種模式或方法教學,那么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正如王利明教授針對法學教育改革提出:應以社會需要為導向,推進法學教育改革,提倡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增加實踐性、應用性環節,增強學生法律概括、分析、辯論和文字表達能力。[9]
隨著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發展,傳統線下上課模式面臨新的挑戰。加上上述每種模式中,如何在環境法學教學中嵌入、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并全面貫徹落實,并與基礎知識有效結合,也需要不斷改革上述教學模式與方法,進行綜合運用,但在具體實施中,也應注意把握好不同教學模式與方法運用的“度”,防止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和厭煩情緒,因此可以根據具體授課內容和授課對象,靈活和交替地運用不同教學模式與方法。[10]
四、新文科建設下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在我國,環境教育或者生態文明思想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地塑造生態文明環保觀,規范人們言行,促進環境法治人才培養。我國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雖起步晚,但隨著環境法體系的逐步完善及環境法學學科體系的不斷成熟,環境法學教育得到了縱深發展。尤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在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指引下,結合新文科建設,賦予環境法學教學新的要求,推動其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一)把握方向指引,推進課程思政
結合傳統環境法學教育理念仍以文科思維模式對學科進行嚴格劃分,根據學科導向,從專業方面進行分割,未突破環境法學傳統思維和傳統法學學科劃分,不利于新文科理念的縱深融入及其對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新理念。因此,需要深化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縱深推動新文科建設。
在新文科建設中,由于環境法學與其他社科、自科的結合,會形成新的法律關系與新型法學研究范式,協同環境法學與其他學科,把握新文科方向指引,針對新情況做出新的調整。即使以環境法學基礎理論與知識作為基礎,在面對新科學技術時,也需要進行新的思考,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高學生環保意識、環境道德水準和生態文明素養。結合新文科建設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課程思政育人標準為指導思想,改革環境法學教學模式,革新環境法學課程體系與內容,適當調整教學方法、課程考核機制等,全面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容與理念,推進環境法學課程思政建設。
(二)秉承關鍵基點,融入思政元素
結合新文科建設要求和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秉承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關鍵基點,充分、全面、縱深融入思政元素。
其一,在理論講授教學中,講授環境資源法基礎理論,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建設的前沿課題于課程講授之中,并在課堂教學中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教案設計應突出課程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生動、形象使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達到知識掌握目的。
其二,在跨學科教學中,環境法學是綜合性、跨學科科學,具有科學技術性,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因此,在適應新文科建設中,更要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結合,如生態學、環境健康學、環境科學等知識的融合。同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地球共同體”“綜合治理”“系統治理”“保護優先”等理念都體現跨學科性,融合了生態學等學科基礎理論,因此,在進行相關課程思政教育時,需要充分秉承跨學科思維,運用跨學科教學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理念。
其三,在案例教學中,環境法學屬于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案例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學中引入生態文明案例,每一章節設置一個典型案例,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環境法學案例教學中應以服務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為準則,并根據各方面的主客觀條件,靈活選擇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視聽演示、網絡互動、庭審觀摩、模擬法庭、診所教學、實習教學等案例教學的基本模式。[11]針對目前案例教學中存在的案例選取、組織不合理的現象及問題,依據環境法學課程特點和改進方向,結合授課內容,使用“層次型案例教學模式”,以針對不同內容,如辨析型案例、通識型案例、引申型案例、案例型授課、案例型總結、案例型作業,這種層次性案例教學模式對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環境法學知識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可有效改進現行案例教學模式,并為環境法學教學實踐改進指引一定的方向。[12]
其四,在課堂小組討論教學中,以《環境資源法》為例,其分為總論與分論,分論涉及各種環境單行法,合理分配課時適當采用小組討論教學,學生分成各個專題小組,制作PPT,進行專題匯報并答疑,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其五,在模擬法庭教學中,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發展,學生不出校門即可遠程同步觀摩相關法院的各類庭審。若地方有涉及環境法真實案件審判移到校內模擬法庭進行審理,可組織學生去旁聽,使其身臨其境感受庭審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除此,還可通過對真實案件進行情景再現,角色扮演,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各個法律職業者的角色功能與作用及倫理要求。模擬法庭教學可通過整合角色扮演、問題解決和教義指導,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發展其職業認同,以尋求“將教義、理論和實踐作為統一的、協調的、建議的指導計劃的一部分”。[6]
其六,在實踐教學中,可利用專業實驗室的條件,對相關情境進行模擬演練;增設并擴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開發與使用,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通過分階段、分角色模擬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與創新能力,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利用法律診所,讓學生真實體驗案件辦理過程。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到學院建立的實習基地或平臺、聯絡點進行實習,帶領學生參加環境法或生態文明有關會議、論壇,開設環境法或有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講座等,不斷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與綜合運用能力。斯蒂芬·維茲納提出:法學教育以司法為目的,診所式法律教育的一個中心目標是提供有利于司法的專業教育。[13]美國法學教育職業化目標,決定其法學院在教學方法上必然注重培育學生法律職業素質和能力,其采用的主要教學法是實踐教學法。[14]因此,審視環境法學課程教學現狀,根據理實并重,強化并創新實踐教學。
正如國外學者海蒂·戈羅維茨·羅伯遜梳理的環境法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傳統的蘭德爾案例法、學期案例研究法以及跨學科研究法,并且提出環境法課程的重點應當從污染法轉向自然資源法[15]。這些教學模式與方法也突破本本主義,不斷結合環境法課程特色,走向多元教學模式法。
法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因此,結合我國具體實踐,在理論上,需要不斷積極探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的融入,并以此為指導,深入環境法學教育之中。改革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立“三位一體”(理論+實踐+學科交叉)“六位一體”(理論教學—跨學科教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教學—模擬法庭教學—實踐教學)混合教學模式,創新環境法學教育教學與實踐內容。結合新文科學科交融,全面優化專業結構與內容,落實實踐運用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多元教學方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為國家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供給。
(三)實現核心目標:卓越法治人才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是培養造就一批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卓越法治人才,注重培養其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素養,著力強化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設置切實可行的課程體系,構建科學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16]
法治人才培養的多元一體化機制是建立在反思單一法學教育模式的基礎之上的,突出了法學教育理想與現實法治需求的統一,從而形成更為多樣、靈活與開放的培養機制。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為各地區高校培養法律人才確立了目標及要求,各高校應當以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聚焦法學本科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及增強,深入推進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性變革,強化應用型和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針對性培養,進一步發揮高校教育普及法律、蘊育人才的突出作用,為國家輸送卓越的法律職業人才。[17]
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王健教授在1.0版本的基礎上,比較分析并總結了卓越法治人才培養2.0版的十個特點,其中結合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背景,改“律”為“治”,將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內涵作進一步的拓展和豐富,促進法學教學方式與模式的革新,使其與新時代高新技術進行高度融合,著重培養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治人才。[18]因此,基于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作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育上,要根據時代需要,以問題為導向,秉承新文科建設要求,推進環境法學新發展,強化環境法學課程思政內容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相互交叉、融合,夯實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創新環境法學人才培養模式。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新時代國家和黨中央的決策,深刻影響環境立法、執法、司法與守法,結合新文科建設,改革環境法學教育與培養模式,培養卓越環境法治人才,適應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結合國家法治人才隊伍建設要求,培養出富有時代使命感與社會責任心、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既有國際視野又熟知國內實踐、既有法學專業深度又有跨學科知識廣度,具有法律職業倫理與素養的高素質、強能力、能靈活應用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環境法治人才,以更好地適應轉型期社會需求,推進國家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五、結語
在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育上,根據時代需要,以問題為導向,秉承新文科建設要求,發展“新環境法學”,注意環境法學課程思政內容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相互交叉、融合,推動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培養綜合性法治人才。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革,改進環境法學課程體系與內容,適當增設與環境法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豐富課程,全面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容與理念,實現新文科建設下課程思政對環境法學學科的時代要求。強化綜合知識儲備,提高專業技能;培育法律職業倫理素養,保持技術理性;優化課程教學大綱,實現文理結合;合理運用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互動;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實現教學相長。在考核方面,適當改革課程考核機制,從單一考試或考核制轉向多元方式考核,平時考核項目設置應更加注重學生自主性、互動性學習程度,期末考核項目設置應更具包容性,可根據不同教學模式采取做項目、模擬訓練、實地調研、小組匯報等多元方式考核,并設置課程思政考核分項,充分利用網絡化,結合線上線下進行智慧課堂綜合考評。立足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厚德育”這項鑄魂工程,基于教學實踐創新環境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深化多維度、多元化協同創新教育機制。立足于新時代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破解當前環境法治人才培育難題,走出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卓越環境法治人才培育紓解之路。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新聞中心. 《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發布[EB/OL]. (2020-11-03)[2023-06-01]. 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 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2] 焦應達. 蘇聯法學教育研究[D]. 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1.
[3] Krannich J M,Holbrook J R,McAdams J J. Beyond thinking like a lawyer and the traditional legal paradigm:toward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legal education[J]. Denver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9,86(02):381-404.
[4] Robinson D M J. Teaching environmental law in the era of climate change:a few ehats,whys,and how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7,82(03):619-649.
[5] 呂忠梅. 環境法典編纂條件已成熟,建議提速立法[EB/OL]. (2023-03-08)[2023-06-01].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 3-08/doc-imykcruc0288878.shtml.
[6] Coplan K S. Teaching substantive environmental law and practice skills through interest group role-playing[J]. Vt. J. Envtl. L.,2016(18):194-221.
[7] 常立飛. 法學教育與新工科人才培養相融合之路徑探索[J]. 當代法學,2021(01):153-160.
[8] 蔣銀華. 多元一體化:法治人才培養的實現機制:基于改革開放40年法學教育的經驗總結[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88-102.
[9] 王利明. 關于法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四點建議[J]. 中國大學教學,2010(11):6-8.
[10] 謝偉. 論從卓越法律人才到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轉變[J]. 社會科學家,2019(10):116-120.
[11] 楊朝霞. 論案例教學法在環境法學教學中的應用[J].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83-90.
[12] 于格,李瑾,李峰民,等. 環境法學課程“層次性案例教學” 模式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11(05):121-125.
[13] Stephen Wizner. The Law School Clinic: Leg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ests of Justice[J]. Science,2002,192(05):14-16.
[14] 胡利玲. 美國的法學教育及其啟示:兼論我國商法教學的改革[J]. 中國大學教學,2009(09):34-37.
[15] Robertson H G. Methods for teaching environmental law:some thoughts on providing access to the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J]. Columb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1998(23):237-297.
[16] 王鵬祥,陶旭蕾. 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路徑[J].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5):77-82.
[17] 桂愛勤. 新形勢下法學本科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改革:基于卓越法治人才培養2.0視角[J].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 33(03):96-100.
[18] 郝雯雯. 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法學教育研究》第三屆專題研討會綜述[J]. 法學教育研究,2020,29(02):378.
(薦稿人:孟磊,湖南理工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