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確立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的基本要求和目標。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必須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個核心,在實踐探索中構建支部黨建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基本機制,有利于戰斗堡壘作用的有效發揮。在教學科研實踐中分析高校教工黨支部黨建與思政育人工作的關系,圍繞協同發展、創新實踐和激發動力三個方面,闡述教工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機制,實現了將黨建工作融入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全過程的目標。融合機制的構建強化了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為實現高校全方位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提供了有效方案。
關鍵詞:高校黨支部建設;思政育人;融合機制;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9-017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斷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高校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出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同實現高質量發展相適應,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
“十四五”工作規劃對高校創新發展、深化內部管理提出了總體要求。高校教工支部開展黨建工作,要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以踐行“四有”好老師、遵守新時代師德師風標準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結合育人、樹人的工作實質,積極探討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設計思路、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期達到全方位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目的。思政育人是培養和塑造高校學生正確理想信念的重要環節,而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效果直接影響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質量。高校教工支部應該把黨的政治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進行耦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機制的探索,在提高支部黨建工作水平的基礎上,發揮好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學校及學院提供強有力的政治、思想、作風、文化和組織保障。
一、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的關系
(一)高校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目標一致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高等院校在專業思政教育工作中要關注的基本問題,也是高校黨建的核心問題,可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目標具有一致性。
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思維積極活躍,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在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方式的影響下,價值觀念、文化觀念、社會觀念的樹立逐漸向多元化發展。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是為新時代社會建設、創新體系培養新生力量,通過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同時培養其掌握穩固的專業技能及高水平的知識體系。[2]高校教工黨支部應把黨政建設核心與思政育人工作相耦合,要認識到二者在目標、手段上的一致性,探索科學的融合發展機制,以適應高校工作的核心方向,在實現教工支部黨建工作目標的同時,推進思政育人工作發展,在育人的層面上將高校學生外在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與內在的思想、涵養有效融合,以多方位教書育人的方式培養內外兼修、品德高尚的人才。
(二)高校支部建設和思政育人工作相輔相成
高校教工黨支部要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推動黨建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耦合,以高質量的支部黨建引領思政育人工作實現高水平發展。思政育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其發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高校教工支部黨建工作的主要對象是教工黨員,在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培養優秀的人才,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更好地發揮教工黨員教書育人的作用。高校思政育人是教工支部黨建工作的重點方向,其代表了黨在教育事業思想層面的發展需求,可以有效地保障學生思想素質和文化修養的發展。促進高校教工黨建和思政育人工作深度融合需要準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加強教工支部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要完善思政育人的工作機制。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能夠培養優秀的大學生,為高校教工支部黨建工作的進步奠定基石。
二、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和思政育人工作融合面臨的問題
教工黨員支部承載著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一系列重要職責。但是目前高校支部黨建和思政育人工作融合面臨一系列問題:首先,融合工作的開展缺少扎實的黨建理論基礎支持,有些黨員教師將自己的科研、授課放在主要的位置,對于黨建工作較為輕視。青年教師普遍擔負著教學、科研的雙重壓力,部分青年教工黨員不愿參與支部黨建活動,導致很多高校黨支部建設只是表面功夫。黨建形式主義不僅會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而且還容易使思政育人工作任務難以真正落實到位;其次,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和思政育人工作融合機制的推進需要支部黨員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這些工作量沒有列入學校的考核體系中,這也是教師黨員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教工支部黨建同思政育人工作有機融合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需要構建完善的思政工作評估、專業課程建設等考核體系,明確激勵措施。目前,支部建設中涉及思政育人工作方面的方法單一,黨員教師的考核制度和激勵措施不健全,黨支部建設中思政育人理論高度跟不上,導致黨員教師對黨的組織生活缺乏興趣,缺少相應的創新成果和創新手段。綜合這些因素,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同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機融合仍需要解決諸多問題。
三、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的融合機制
(一)融合機制的基本內涵
“培養什么樣的人、實現人什么樣的發展”是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核心問題。[3]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和思政育人工作在高校中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著,推動二者融合的根本動力在于充分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整合能力與凝聚功能,以此推動高校工作創新,切實提升高校工作的實效性。
(二)關注協同發展方向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其核心是培養人才。目前,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機制主要包括責任落實機制和聯系服務機制,黨建工作與學校業務工作同布置、同推進、同考核,積極推動高等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教學改革。
高校教工支部黨建工作不是單一、獨立的,應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服務及人才培養等工作有機融合,樹立黨建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將教工支部的黨建工作和思政育人的關系從“各司其職”調整為“同步推進”,實現兩者協同發展。高校教工黨支部應該明確黨建與思政育人工作是相互依存、共同推進的關系,而不是割裂開來的。在支部建設過程中,要結合黨課、主題活動、研討會等形式開展針對教工黨員的教育,明確教師的職責所在,既要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高校教師要充分把握黨建與教學工作相結合的原則,將思政育人理念導入課堂任務中,不僅是理論課程,更是其他實踐、實驗類教學的核心要求。加強教工黨支部建設,有助于思政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會加強和改善思政育人工作的效果,避免支部黨建工作流于形式。
(三)組建思政育人工作小組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強的復雜任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統籌規劃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結合專業方向在課程中加入新穎、典型的思想政治元素是一項綜合性工作,既要注重思政元素的內容,更要注意融入的方法,很難依靠教師個人力量實現。教工支部是教師構筑思政育人體系的前沿陣地,其建設工作的開展是提升教師思政能力的重要方式。高校黨委教工黨支部黨員的年齡結構涵蓋了老、中、青三個階段,通過組建以教工黨支部成員為核心的思政育人工作小組,探索構建教工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方式,能夠很好地推進思政育人工作的順利完成。
在組建思政育人工作小組的過程中,支部要結合學科專業特征,搭建合適的工作小組結構,注重有經驗的教師帶動青年教師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將教工黨支部的建設與教師的教學、科研有機結合,實現思政育人工作的全面發展。思政育人工作小組通過開展集中的課程試聽、教學研討、教學設計等活動,討論專業教學中接觸到的思政教育元素,促進支部教工黨員間的思政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同時,思政育人工作小組引導黨員同志之間討論專業教學過程中用到的思政元素和導入方式,推動思政育人工作在內容結構、導入方式上的革新與改進。此外,思政育人工作小組還要注重拓展專業的教學資源,積極探索與創新教學模式,以隱性引導為主要手段,向學生傳授正確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推動思政育人工作的順利實現。
在這一融合過程中,青年教師是思政育人工作小組的重點培養對象。青年教師擁有其特殊的群體特征:工作上富有激情,創新意識強,但教學經驗相對欠缺,立德樹人的意識略顯不足。工作組應充分把握青年教師的思想、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特點,通過老中青教師在思政育人工作上相互交流、攜手推進的方式,加速青年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從而帶動整體工作效果。
(四)注重思政育人實踐
為加強高校基層黨支部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力度,教工支部在黨建過程中要注重拓展黨建工作的新領域、新視野,引導黨員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建工作在思政育人方面的統領作用,通過融入師德師風建設、課程思政建設等實踐手段,將黨建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落到實處。例如,在指導大學生創新實驗比賽中,支部要通過黨課、研討會等形式指導黨員教師進行教學準備,提醒黨員教師加強學生的意志力、自控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人格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與方向。教工黨支部也可以通過科普宣傳、專題調研、參觀學習等社會實踐形式,拓展校內外各類教育實踐基地的育人功能,通過黨建工作把思政育人同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五)創新黨建和思政育人融合新模式
新時代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高校學生的信息獲取帶來了便捷的渠道與方式,與此同時不良信息與錯誤價值觀念的傳播也越來越多,這些信息很容易對高校學生產生不良的導向作用。[4]常規的高校教工支部黨建模式沒有充分利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利于黨建與思政育人融合的開展。目前,部分高校在推進日常工作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通過網絡平臺建設、資源信息共享等手段,打造一個綠色、開放、融合的智能管理系統。高校支部黨建和思政育人工作融合可以借助這一新型的模式,將支部黨建工作和思政育人工作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借助高校搭建的云平臺,結合新時代黨的建設新要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模式創建應滿足教師與學生交互溝通的需求,同時滿足黨支部建設工作中的信息公開、黨群服務、黨紀監督、思政改革、學習共享等功能,將黨建工作與教育工作融合,打造一條全新的思政育人通道。新模式應依托相應的實踐教學資源,如思政相關示范課程、精品課程,建立經驗分享交流平臺,同時樹立先進典型課程模板,建立網絡平臺資源庫,實現教工黨員間對思政育人工作經驗的交流與分享。同時,通過信息發布功能向學生傳遞最新的黨政信息,讓思政育人工作借助網絡平臺高效實現。黨建和思政育人融合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效率低的問題,使高校黨支部黨員教師的思政育人工作落到實處,同時為高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實現黨支部建設和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
(六)激發黨員教師思政育人內在動力
高校黨支部建設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開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目前,各高校黨委積極開展思政教學項目建設工作,為思政育人體系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少數黨員教師存在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弱等現象,究其原因,是部分黨員教師缺乏內在動力導致的。因此,要實現高校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的融合,還要注重激發教工黨員的內在動力。首先,各高校應制定與黨建思政融合相關的經費保障制度,確保教工黨支部思政育人活動的正常開展。其次,將黨支部建設和思政育人融合的措施和成效納入教工支部黨建考評體系,在教學評價、評優獎勵中賦予黨支部建設和思政育人融合效果一定的權重,使高校黨員教師明確自己思政育人的任務,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黨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將黨建與思政育人工作有效融合,將思政育人的理念注入內心,激發每一位教工黨員參與黨支部建設和思政育人工作的內在動力。
四、結語
高等學校教工支部黨建創新工作舉措的實施有利于推進新時代黨建偉大工程的質量提升。[5]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必須適應新時代高校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應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黨建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緊緊聚焦新時代高校黨建面臨的實際問題,明確新時代高校黨建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重點領域等基本問題。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其發展有利于專業教學質量、實踐技能培養等方面的提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高校學生成長環境的復雜性,學生群體特征及價值觀導向方式等都趨于多樣性發展。外界不良信息沖擊著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及價值觀取向。高校黨建工作具有影響和帶動思政育人工作全面發展的作用,實現黨政建設和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融合是解決復雜信息環境下學生價值觀導向問題的重要途徑。在高校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工黨員支部需要明確黨建和思政育人工作融合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明確融合機制的基本內涵,通過關注協同發展方向、組建思政育人工作小組、開展思政育人實踐、創新黨建和思政育人融合新模式、激發思政育人內在動力等一系列措施,建立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的融合機制,創新和改進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方式,以此提升高校學生面對復雜的環境時的思想覺悟及政治定力,從根本上增強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 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2] 胡萬群,張萬群,邵偉,等. 儀器分析實驗“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 大學化學,2021,36(03):117-122.
[3] 曹慧平. 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課程思政教學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181-184.
[4] 易叢琴,程彥楠,馮國富,等. 以“課程思政”推進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模式探討[J]. 山西青年,2020(12):297.
[5] 本報評論員. 新時代高校黨的建設的基本遵循[N]. 人民日報,2021-04-23(04).
(責任編輯: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