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的就業市場正處于激烈動蕩的轉型階段,雖然就業崗位和就業領域實現了有效拓展,但仍然無法充分滿足數量龐大的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內在需求。因此,必須在客觀認識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深刻把握對于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內在邏輯,以有效的政策來為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主要針對新時代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內涵特征、邏輯以及相關政策路徑進行了相關探究。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質量;內在邏輯;政策
高校畢業生是社會就業領域的新鮮血液,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廣大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深入探究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內在邏輯與政策渠道,是滿足高校畢業生對于高質量就業崗位追求的重要措施。
一、新時代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內涵結構
(一)就業質量的內在含義
所謂就業,指的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不同年齡個體通過合法正規的勞動換取與之相匹配的勞動報酬的行為過程。對于就業質量來說,其主要包含兩層面內容:微觀層面,就業質量關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有效結合,因此它涉及具體的人員、財物、技術等具體要素;宏觀層面,就業質量更加關注整個勞動者群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以及上述具體要素的匹配質量。
(二)高校畢業生的特點
概括來說,高校畢業生主要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完善、實踐應用能力不足、可塑性強以及就業廣泛化等顯著特征。作為受過系統化高等教育的優質群體,高校畢業生不斷為就業市場輸送新鮮血液,對于實現整個就業市場勞動力結構的升級換代提供充足動力。[1]但對于市場已有勞動力來說,廣大高校畢業生畢竟是新手,工作經驗完全無法相提并論,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群體才擁有比舊有勞動力更強的可塑性和發展空間。
(三)有關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高校畢業生作為我國就業市場的新興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因此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必須以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根本導向。
二、新時代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內在邏輯
(一)將社會主要矛盾作為根本把握要義
當前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主要體現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數量方面,主要是指人民對于各種生活內容的需求量和范圍逐漸擴大,其關注點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物質條件的充足供應,對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思想精神領域的充實投入了更加積極的關注。概括來說,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要求,已在原有的物質文明基礎上逐漸擴展到精神層面的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思想文明等諸多方面。所謂質量方面,主要是指人民對于生活質量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要求更加公平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居住環境以及公平且豐富的就業機會。客觀來說,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這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衡等。[2]各高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畢業生的學歷層次也各有不同,這就導致他們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所獲得的就業機會、薪資待遇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對于實現高質量就業來說是一種方向背離。另外,因制度體系、經濟資本、稅收政策、行業特點等要素在具體就業市場的發展不均衡,使整個就業市場對于人員、資本、物資等要素無法實現最優化配置,導致廣大高校畢業生與就業市場中的雇主等在就業理念、崗位選擇方面出現很多分歧與沖突,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升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大力推行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提升就業質量和水平,為廣大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實現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指出了清晰明確的方向。
(二)將完善就業保障體系作為基本支持
當前,我國的就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處于不斷深化的階段,這一工作力求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來實現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此來進一步加強對于新興產業和強勢產業的培養與強化工作,從而為高校畢業生群體創造種類更加豐富、數量更加充足的就業崗位。就短期來看,這一改革工作主要側重的是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企業,因為此類企業雖然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但從質量上和技術含量上來說卻不盡如人意。從短期來看,就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就業崗位的分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而從長遠角度來看,隨著就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會誕生很多新行業、淘汰很多舊行業,這自然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就業空間,但這對于高校畢業生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應用技能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畢業生在職業規劃和應聘過程中必將面對相當長時間的適應磨合期。因此,要想積極解決畢業生在就業中面臨的供需矛盾等問題,就必須針對高校畢業生群體構建起一套完善的就業保障體系,這一體系主要包括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完善就業及勞動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構建科學系統的就業信息交流平臺等相關項目。
(三)將人與科技完美融合作為關鍵動力
當前社會早已進入數字信息化時代,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云存儲等新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對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民眾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讓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面臨嚴峻壓力。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信息化技術對于就業崗位的類型、數量與內容空間造成了明顯的擠壓,但這一擠壓并不是一種無情的排斥,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進步以及升級換代。數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并不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根源,而是促進他們強化專業理論基礎、提升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催化劑。當前,我國每年產生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龐大,在封閉的校園內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無法完全滿足現實社會對于各類崗位的綜合需要。因此,廣大高校畢業生若想實現高質量就業,就必須樹立自身學習提升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科學理念。
三、新時代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政策路徑探究
(一)供給維度方面
1.提升高校教學質量
對于高校這一教育機構來說,其主要工作對象是各級學生,而畢業生群體是重中之重,這一群體能否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最終目標與高校的教學質量密不可分。因此,面對未來嚴峻的就業壓力,廣大高校不斷提升與就業有關的教學工作質量是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根本性前提。
為了能讓就業教育教學工作實現穩步推進和高效實施,高校必須積極牽頭,對全國教育信息、市場各行業發展特點以及具體崗位需求信息進行全面掌握并科學分析,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各個階段的就業教育課程,并積極引進校外優秀的教育資源,與內部自有的教育資源實現有效整合,最終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此來緩解就業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突出矛盾。另外,高校應當構建起科學有效、多元融合的教育評價體制機制,樹立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從開展長期性、持續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高度入手,對于各個階段的就業教育教學工作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與調整,構建起常態化的教育教學體系,增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努力實現此項工作的科學、高效和可持續開展,從而為學生實現未來高質量就業提供有力保障。[3]
2.構建穩定有效的教育資金鏈,加強物質保障
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政府應當在經濟方面為職業教育發展做支撐。另外,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在政策上引導企業盡力分擔高校的一部分教育資金,適當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各種形式對學校提供支持;必要時也可以通過貸款的形式對資金鏈進行暫時性補充,以保證辦學資金的持續供應,同時也要努力提升資金利用效率,使每一分錢都能用到刀刃上。
3.加強校企合作,為人才就業做好充足準備
當今社會,學生依靠單純的學校考試成績已無法適應嚴峻的社會就業壓力的考驗,無法滿足大多數講求實踐技能的企業對高素質應用復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想真正實現高質量就業,還需經歷長時間的實踐鍛煉。對此,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應當全面掌握企業人才需求方向,進行定向定量培養,企業也應充分發揮身處實踐操作一線的優勢,向學校提供實習項目、實習場所和設備原料等,還應當積極配合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活動,實現學校到企業、學生到員工的有效過渡。
4.加強對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工作
高校應當努力提升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內容的整體性,盡可能考慮各種不同環境下的就業條件對規劃教學的影響,有效設計各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高校應該主動通過與相關公司企業進行學習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對企業各個職位工作需求的了解,在全方位了解不同崗位的結構性差異和行業不同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這樣才能合理掌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主流方向,合理選用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方案。此外,進行全方位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評估管理,應當從管理體系的建設工作層面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管理工作規范化,避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浮于表層、流于形式。基礎教學措施應以保證不同科目和學科設計課程的高質量與有效性為基礎,促進課程實施。[4]相關教學項目的開展需要針對各個分支任務進行細分,增強教育實際項目的成效轉化水平,提升教學項目的效率和教育能力,為開展就業評估工作奠定扎實的教育基礎。
(二)需求維度方面
1.提升服務業占比,提升社會經濟的就業融合力。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創造了豐富多樣的就業崗位,但是依然沒有改變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質量不高的問題。從需求維度這一方面來看,這主要是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未能實現均衡發展所造成。客觀來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始終以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為主,而服務業的發展步伐明顯較慢,從而導致當前的產業結構始終無法對于數量龐大的高校畢業生產生強大的融合力。因此,為了拓展整個社會經濟對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空間,應當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要提升高質量服務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所占比重,努力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實現高質量的產業結構調整,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充足的高質量就業機會。
2.采取多方面措施,進一步刺激市場就業崗位供給和就業需求。高校畢業生無論取得何種學歷,都要以實現高質量的就業為最終歸宿,因此整個社會經濟必須提供多元化和充足的就業崗位。就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來說,除了常規的就業領域,新興的第三方組織以及心靈陪護等方面的就業空間也需要進一步拓展豐富,為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提供廣闊的空間。
(三)供給與需求相結合的宏觀政策調控方面
要想有效提升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單單依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其中。首先,對于有效平衡供需兩個維度的宏觀調控政策方面,政府必須在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應樹立服務者的角色認知,將自身定位為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服務提供者和具體執行者,避免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產生居高臨下的 “家長化”作風;其次,政府在制定相關就業政策之前,應當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充分的社會和市場調研工作,虛心聽取各方利益主體的合理訴求,確保后期出臺的各項措施能夠充分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保證政府宏觀調控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最后,對于高校、畢業生、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在內的各方主體來說,如果在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重視以及積極的參與,那么政府的宏觀調控工作就會孤立無援、顧此失彼、成效大減,因此各方主體應當以高度的熱情和積極性參與其中,積極配合政府的宏觀調控工作,從而為政府后續的調控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饋,為政府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結束語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就業空間。高校畢業生對于就業的需求早已不再限于有工作可做這一基礎層面。因此,深入探究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內在邏輯及政策路徑,將對高校畢業生的未來就業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從而有效提升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龍,李嘉苑,劉帶.新時代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路徑研究[J].南方論刊,2023(9):102-105.
[2] 李哲武.新時代應用型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評價體系研究[J].科教文匯,2023(18):24-27.
[3] 史淑桃.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22,30(1):112-118.
[4] 黃達海.新時代高校學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43(4):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