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艷麗 李麗娟 曹曉紅


【摘要】? 目的? 分析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使用“互聯網+”可穿戴心電設備進行慢性病管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3年8 - 12月醫院收治的PCI手術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組間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和隨訪管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可穿戴心電設備監測日常活動和運動時的心電情況,并實施“互聯網+”慢性病管理方案。30d后,比較兩組患者慢病管理效果。結果? 慢病管理干預前,兩組患者靜息心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靜息心率均下降,但觀察組患者靜息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慢病管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率達標39例,達標率為78.00%,高于對照組的4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慢病管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在冠心病相關知識水平評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臨床表現、藥物知識、二級預防等方面的冠心病知識水平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不良習慣管理、生活管理、癥狀管理、疾病知識管理、依從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緒認知管理等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上述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使用“互聯網+”可穿戴心電設備進行慢性病管理,能顯著降低靜息心率,提高達標率,增進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關鍵詞】? 互聯網+;可穿戴式心電設備;冠心病;PCI術后;慢病管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41.4?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4)09--04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對于冠心病PCI術后的慢病管理,傳統的管理模式存在諸多局限性,如監測不及時、數據采集不便等[1]。因此,研究基于“互聯網+”的可穿戴式心電設備在該領域的應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探討了可穿戴設備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應用,但針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群體,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通過臨床對比觀察,分析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使用“互聯網+”可穿戴心電設備進行慢性病管理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3年8 - 12月醫院收治的PCI手術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組間均衡可比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納入標準:患者資料符合WHO對于冠心病病癥的診斷,且患者均接受了成功的PCI手術干預;參與研究患者能獨立自主完成智能手機操作。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并發癥,以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礙等患者;存在溝通和認知障礙的患者。
觀察組中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1~79歲,平均42.21±3.27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1例、高中學歷23例、大學及以上學歷16例。對照組中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22~81歲,平均47.28±1.2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0例、高中學歷26例、大學及以上學歷14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慢病管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和隨訪管理, 醫護人員在患者出院前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包括飲食、情緒管理、運動建議、藥物服用、戒煙限酒以及復診等重要方面。患者被要求在出院后30d內前往門診進行1次12導聯心電圖檢查,并建立隨訪手冊。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可穿戴心電設備監測日常活動和運動時的心電情況,并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實施“互聯網+”慢性病管理[2]。具體內容如下。
(1)出院前:在患者出院前進行1次運動后最高心率的測定,以便設定目標運動心率。建議患者每周進行4次有氧運動,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目標心率下1/2~1h。患者在進行運動前后和運動中都需要提供30s的12導聯心電圖,由專人記錄并監督患者的運動情況[3]。
(2)出院后:患者出院后,需每天佩戴可穿戴式心電設備,采集30s的12導聯心電圖數據。這些數據通過配套的數據采集應用程序傳送至醫院的心電診斷中心[4]。在患者出院后的1周內,醫療機構提供全天候的專業醫師心電評估服務。醫護人員會指導患者每天上傳1~2份心電圖,特殊情況下不限制上傳次數[5]。
(3)健康教育:醫院設立專門的家屬微信群,定時發布與冠心病相關的健康資訊,包括疾病的危險因素、基本知識、飲食指導、復查時間和重要性、緊急情況下的自我救助方法、適合的運動方案以及戒煙限酒的必要性等。患者可通過文字或語音的方式向醫護人員咨詢相關問題,醫院也會有專人負責管理微信等社交平臺,以提供及時的健康支持。
1.3 觀察指標
(1)靜息心率及達標率:采用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的II類醫療器械-12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儀,對患者進行心電監測。該設備采用Mason-Likar導聯系統,能夠滿足動態和靜態心電圖檢測的標準,并能夠準確記錄達到診斷級別的心電圖數據[6]。通過12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儀測量患者安靜狀態下的15s靜息心電圖,每次測量間隔1min,取2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靜息心率,而靜息心率的目標值是55~60次/min[7],統計達標例數,計算達標率。達標率=達標例數/觀察例數。
(2)冠心病相關知識水平:采用冠心病知識評價調查表[8]評價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分,該問卷主要包括冠心病的概念、危險因素、誘因、臨床表現、檢查方法、治療方法、藥物知識、二級預防等方面的內容。共包含52個條目,滿分53分,評分越高,表明知識掌握情況越好。
(3)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9]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分,主要包括:不良習慣管理、生活管理、癥狀管理、疾病知識管理、依從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緒認知管理等7個方面,共27個條目,評分范圍為28~1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能力越強。
1.4? 數據分析方法
運用 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靜息心率及達標情況比較
慢病管理干預前,兩組患者靜息心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靜息心率均下降,但觀察組患者靜息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 05)。慢病管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率達標39例,達標率為78.00%,高于對照組的4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 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冠心病相關知識水平評分比較
慢病管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臨床表現、藥物知識、二級預防等方面的冠心病知識水平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 05);兩組患者對冠心病的概念、危險因素、誘發因素、檢查的方法,以及治療方法等方面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慢病管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不良習慣管理、生活管理、癥狀管理、疾病知識管理、依從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緒認知管理等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相關研究資料表明[10],采取“互聯網+”的模式針對冠心病患者開展定期的健康知識宣傳教育,能夠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依從性。國內多項研究也充分證明[11],提升患者冠心病知識了解情況,以及自我管理的行為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康復幾率,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給予充分保障。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病管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靜息心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心率達標39例,達標率為78.00%,高于對照組的46.00%。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臨床表現、藥物知識、二級預防等方面的冠心病知識水平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不良習慣管理、生活管理、癥狀管理、疾病知識管理、依從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緒認知管理等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另外,還有研究證明[12],患者接受PCI手術治療后的RHR水平,與患者的死亡風險存在一定關聯性。RHR水平越高,死亡風險越高。研究資料中,出院前患者RHR為70到79次/min的死亡幾率明顯高于RHR<60次/min。RHR越高,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就越高,RHR最高組別的心肌梗死率超過最低組別近10%。重視采取“互聯網+”的隨查關注方案,可以有效開展出院后和居家監測工作,有助于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突發事件的發生風險,降低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問題發生風險。針對冠心病PCI手術后的患者,采取基于互聯網+的可穿戴心電設備進行健康管理有助于提升患者對于冠心病知識的掌握水平,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夠有效改善RHR的達標幾率,這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使用“互聯網+”可穿戴心電設備進行慢性病管理,能顯著降低靜息心率,提高達標率,增進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4? 參考文獻
[1] 王泓森,陳韜,李健,等.穿戴式心電設備在室上性心動過速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23,25(9):998-999.
[2] 沈世豪.可穿戴式心電監護方法研究與系統設計[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3.
[3] 楚俊昆.可穿戴心電設備在不同心血管疾病危險程度人群中的應用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23.
[4] 楚俊昆,趙倩,門莉,等.基于可穿戴心電設備的互聯網+醫聯體診療新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23,21(2):160-165.
[5] 楊建寧.基于穿戴式設備的遠程健康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延吉:延邊大學,2022.
[6] 張冰.可穿戴心電設備心電信號壓縮重構與分類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2.
[7] 林芳,胡蕾,徐南嬌,等.基于可穿戴設備的遠程實時動態心電監護系統的構建與運行[C].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中國醫學裝備大會暨2022醫學裝備展覽會論文匯編(上冊).南京:南京鼓樓醫院,2022:6.
[8] 朱晚婷,范平.可穿戴心電設備在心律失常診斷中的應用進展[J].實用心電學雜志,2022,31(3):180-183.
[9] 周鳳,定翔,張磊.可穿戴心電監測設備的性能評估[J].計量科學與技術,2022,66(5):37-40.
[10] 黃艷,呂娜,朱璐,等.遠程可穿戴心電設備的應用進展[J].臨床心電學雜志,2022,31(2):143-148.
[11] 余新艷,趙曉曄,楊建云,等.可穿戴單導聯遠程心電監測設備結合散點圖在院外應用的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2021,36(11):1096-1100.
[12] 余新艷,楊建云,禹彩云,等.單導聯可穿戴心電設備結合散點圖在“互聯網+慢病管理”中的價值探討[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20,18(8):734-737.
[2023-12-1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