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強 朱妍宇 夏思源 牟子凡
摘要:隨著綠色發展地位的逐漸提高,與之相對應的評估檢驗方法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審計工作的一個分支,環境審計為綠色發展創造了豐厚價值,其內在價值備受關注。但由于環境審計尚處于發展初期,在實際應用上仍存在諸多空白。通過文獻綜述,首先梳理國內外學者對環境審計和綠色發展內涵的研究成果;其次對二者的分析評價方法進行綜述;最后基于現有研究提出對環境審計和綠色發展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環境審計;綠色發展;相關性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實現這一目標,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促進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就顯得尤為重要。環境審計是一種系統性的評估和審查過程,旨在評估和監測組織、企業或機構在環境方面的績效和合規性。環境審計涉及對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政策、環境法規遵從情況、環境影響評價、資源利用和廢物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和檢查。通過環境審計,可以發現并識別環境風險,改善環境管理措施,確保合規性,并提供有關環境績效的信息和建議,以促進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深入了解環境審計與綠色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對未來經濟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文獻回顧,梳理了國內外學者對環境審計和綠色發展的研究,總結相關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為未來環境審計與綠色發展關系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1相關內涵闡述
1.1 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屬于經濟學上的概念,在20世紀末由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皮書》中最早闡述綠色經濟而來。雖然我國學術界對綠色發展這一概念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綠色發展的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從2004年侯偉麗[1]在《21世紀中國綠色發展問題研究》中闡述綠色發展的概念開始,綠色發展的內涵就在被不斷完善。侯偉麗認為,在大規模經濟的增長下,首先不能超過環境的剛度和穩定性,同時要以人造資本替換自然資本,提高物質和能源的利用水平從而保障自然資本的永續性,更多地使其不通過高消耗、高耗能來實現經濟增長,最終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黃志斌等[2]對不同學者的研究視角和側重點進行合理的概括和提煉,提出了對綠色發展的新定義,即綠色發展是在資源和生態環境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推行環境友好和生態可持續的行動,實現人與自然的相融共生。這一過程旨在不斷增加綠色財富,提高人們的綠色生活質量,并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鄒巔和廖小平[3]通過綠色發展概念認知的研究,提出綠色和發展是內在的融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種發展模式通過綠色創新的方式,致力于充分利用、回收再利用和環境友好化環境資源,并持續投入自然資本,鞏固發展基礎。其目標是釋放社會生產力,全面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同進展,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
可以推斷,綠色發展的內涵將不斷變化和發展,而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本質不會改變,且綠色發展在未來對人類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人類也會越來越重視綠色發展。
1.2 環境審計
環境審計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當時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呼吁保護環境,并采取了行動。隨后,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始尋求解決方案。在《開羅宣言》中,財務審計、合規性審計和績效審計被認為是環境審計的主要框架。而國際商業學會將環境審計定義為對與環境相關的機構、管理設備等的表現進行全面、有說服力且客觀的評估,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的管理手段。格蘭特·萊杰伍德持有這樣的觀點:環境審計在公司戰略中占據著極其關鍵的地位,它牽涉公司產品創新、技術革新及生產管理各個層面。盡管環境審計被普遍認為是衡量和監控機構或公司對環境影響和管理狀況的工具,但在實施者、目標和內容等方面的描述卻存在差異。這主要是由各個時代國情及經濟制度階級統治等差別造成。對21世紀初的中國而言,這是一個新內容,學者剛剛步入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國學者也得出一些關于環境審計的看法。張以寬[4]認為,環境審計是審計監管系統的一個分支,是環境管理法制化的產物。包強[5]認為,環境審計是指審計組織接受委托從而對環境保護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在治理環境方面的經濟活動進行審查后,評價其經濟責任的一種監督活動。根據崔獻華[6]的觀點,環境審計的目的在于確保委托責任的履行。而李璐和張龍平[7]認為,環境審計是對審計監督內容的進一步拓展,其拓展的內容包括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國的環境審計正處于起步階段,尚缺乏給環境審計下一個精確定義的實踐基礎。本文認為,通過從主體、對象和內容3個方面進行細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環境審計的內涵。
2 和環境審計發展的相關研究
2.1 環境審計的評價體系
環境審計正處于探索階段,發展潛力大,對研究綠色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為更好地評價環境審計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從污染防控、監管、環境改善及相關資金征管狀況等方面構建環境審計的評價指標體系,著重研究環境審計在企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及環境審計對環境政策實施效果的評價,綜合考慮環境與審計之間的關系。于連超等[8]以企業創新為研究視角,運用滬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18年的經驗數據,探究了政府環境審計對企業創新的驅動效應。張凱[9]立足環境政策并跟蹤審計的技術思路與難點,以框架設計、功能邏輯、體系構建與實用價值4個方面為著力點,構建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環境政策跟蹤審計體系。曲國華等[10]運用三角模糊理論和博弈論,巧妙構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博弈模型,研究公眾參與下企業加入第三方國際環境審計的復雜情況。他們不僅考察了公眾監督和企業加入第三方國際環境審計之間的相互關系,還深入分析了影響因素和互動機制,為深入理解這一議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觀點。
此外,也有學者基于不同分析方法,構建環境審計的指標體系。霍曉星和王士紅[11]從制度的供需角度出發,基于尋租理論構建了環境審計制度的尋租系統,同時,結合制度變遷論,研究了尋租系統對環境審計制度選擇的影響,并得出了環境審計制度的影響因素。而陳淑和王健姝[12]則利用聚焦編碼分析、可視化統計分析等方法,對我國政府資源環境審計近30年來的研究主題、時間維度、方法維度和重點領域進行了梳理與分析。
2.2 環境審計的分析方法
環境審計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評價體系擇優選取,也可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評價。目前,學者主要從環境審計對企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和環境審計與環境政策關聯性兩個方面研究環境審計的分析方法。
從企業轉型升級的角度來看,孫玥璠和宋迪[13]利用大數據技術挑選和分解了企業復雜的非財務信息數據集并與財務數據相比較。他們基于孤立點分析方法構建了審計抽樣模型,以迅速確定可疑樣本,從而提高審計效率,節約審計成本。熊方軍[14]則采用規范分析法、德爾菲法和李克特分量表法等多種分析方法,對績效審計的指標體系和審計程序進行了創新性的構建與設計。此外,康辰懌和張華[15]采用雙重差分法對政府環境審計對高污染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從環境政策關聯性這一角度來看,金晶[16]研究了環境政策審計與環境治理之間的聯系,并探討了在環境治理形勢變化下環境政策審計的原理機制。她詳細分析了環境政策審計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方向,主張建立一個全面化的環境政策審計載體,構建適應當地情況的審計評估辦法與方法系統,并建立網絡化的環境政策審計實施路徑。馬志娟和曾雨[17]則基于公共政策過程和免疫系統理論,對環境政策落實跟蹤審計的作用原理做出了詮釋,對環境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方案。
3 和綠色發展的相關研究
3.1 綠色發展的評價體系
近年來,國內對于綠色發展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綠色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上,研究方向主要是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和綠色發展多指標測度體系。
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彌補了傳統經濟核算在資源環境經濟績效方面的缺陷。在《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中,王金南等[18]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內容劃分為3個部分:環境實物量核算、環境價值量核算和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這項研究首次建立了適宜全國和地方試點的環境經濟核算技術方法體系。在收集了17個省市綠色GDP試算案例的基礎上,蔣志華和李瑞娟[19]對這些案例進行了全面分析,涉及綠色GDP的定義、計算公式、資源環境核算范圍等,并指出我國綠色GDP核算試點工作存在的6個問題。隨著對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及構建逐漸深入,為改善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呂文峰[20]從新核算體系框架的建立、完善資源環境核算指標體系等4個方面給出相應建議并指出SEEA(Socio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ssessment,社會經濟和環境評估體系)是現今國際通行的綜合環境核算體系框架, 我國可以通過SNA系統網絡應用SEEA框架建立適合我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趙瑩和王敏[21]使用熵權法核算綠色GDP,并以西藏為例提出切實提高綠色GDP核算水平,夯實環境經濟基礎數據統計,全面推進環境經濟核算標準化,加大政府管理力度推動綠色GDP核算的對策建議。
綠色發展多指標測度體系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綠色發展的進步情況,明顯展示了綠色發展的促進和阻礙原因。李金昌等[22]選擇了5個評價指標來衡量綠色發展狀況。為更準確地反映地面生態的保護程度,使用“優質可耕地占比”這一指標,而不是“綠化率”進行評價;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綠色發展,分別采用“空氣質量指數”“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指標來評估物體的3種常見聚集狀態的綠色發展情況。
3.2 綠色發展評價方法
綠色發展評價方法是評價體系中具體的評估工具和技術,目前主要有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和利用 DEA 模型求解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兩類評價方法。
為彌補多指標無法從整體上對綠色發展進行評估的缺點,部分專家通過選擇為不同核心指標賦予相應的權重,然后對其進行加權綜合,以反映綠色發展的總體水平的綜合指數法。于麗英和馮之浚[23]著重考慮循環經濟并從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3個角度,選取了13個指標來研究綠色發展指數,并利用專家打分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數。李夢欣和任保平[24]選取了資源消耗、環境治理能力、綠化建設3個一級指標和單位GDP能源消費量等9個二級指標,運用層級分析方式來實現主觀的權重調整,同時也利用BP神經網絡來實現客觀的權重調整。這種方法能夠對綠色發展的情況進行全面判斷和評價。張震和劉雪夢[25]從現有綠化水平和經濟產出對能源利用與環境影響程度兩各方面,選擇了多個指標來反映綠色發展的情況。他們在設置各項指標權重時,整體采取了主觀與客觀賦權的方法,并采用線性加權和法最后對所選指標進行分配加權以獲得綜合指數。
此外,還有學者采用效率法來評估綠色發展的水平。他們使用DEA模型來計算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該模型以考慮資源和環境因素為基礎,希望通過少量的資源投入來實現高額的經濟產出,并減少環境污染。李斌等[26]利用36個工業領域的成本與收益數據,運用包含非預期成果的無徑向、無角度SBM效能衡量模型及ML生產力指標的策略,對各個領域的環保科技效能及環保全元素的生產力進行了評價。而王偉等[27]也采用了效率法,選擇Tone K和Tsutsui M提出的一種混合距離函數的非徑向EBM-Undesirable模型來計算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以代表綠色發展水平。
4 環境審計與綠色發展的相關性
目前大部分相關文獻都有論述環境審計對綠色發展的影響。邢祥娟和陳希暉[28]以我國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為切入點,結合審計在國家治理免疫系統中的作用,對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剖析。他們發現資源環境審計在揭示相關風險、確保生態安全并促進生態文明實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機制主要包括揭示、威懾、預警和抵制4個方面。徐薇和陳鑫[29]對當前政府環境審計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審查,并指出在審計理念、技術、規范和國際合作等方面仍有不足。因此,他們提出了一條涵蓋創新環保審查手段、加強對環保責任的認識,以及優化環保審查法律制度等多個方面的進步途徑。這些舉措旨在實現政府環境審計的職能,監督并推進政府履行責任,從而促使政府更加重視環境問題,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基于2014—2017年滬市A股工業企業的面板數據,丁勝紅和胡俊[30]探討了環境審計、信息披露與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環境審計對公司的環境表現有推動效果。這項研究不僅擴展了我國對工業企業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的認知,而且對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5 結語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與總結,發現目前學術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綠色發展相關內容之間的相互作用、環境審計實施路徑的改進和完善方法、環境審計的各項研究方法及其相關應用,以及環境審計的不足及完善方法。雖然以上研究結論對于環境審計和綠色經濟發展這兩個概念均有提及,但是對于環境審計和綠色發展這兩個研究主體并沒有進行系統性探討,忽略了環境審計與綠色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時空影響。本文認為,深入探討環境審計與綠色發展的整體聯系有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轉型,研究其時空影響有助于提升地區間發展的協調性,能夠為未來社會的綠色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侯偉麗.21世紀中國綠色發展問題研究[J].南都學壇,2004(3):106-110.
[2]黃志斌,姚燦,王新.綠色發展理論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辨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31(8):108-113.
[3]鄒巔,廖小平.綠色發展概念認知的再認知:兼談習近平的綠色發展思想[J].湖南社會科學,2017(2):115-123.
[4]張以寬.論環境審計與環境管理[J].審計研究,1997(3):23-30.
[5]包強.論環境審計概念結構[J].審計與經濟研究,1999(4):15-17.
[6]崔獻華. 我國環境審計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
[7]李璐,張龍平.WGEA的全球性環境審計調查結果:分析與借鑒[J].審計研究,2012(1):33-39.
[8]于連超,張衛國,畢茜.政府環境審計對企業創新的驅動效應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12):117-124.
[9]張凱.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環境政策跟蹤審計體系構建[J].財會月刊,2023,44(3):108-113.
[10]曲國華,張志婕,李春華,等.考慮公眾參與第三方國際環境審計的三角模糊博弈分析[J].運籌與管理,2023,32(5):145-152.
[11]霍曉星,王士紅.基于尋租理論的環境審計制度研究[J].財會通訊,2021(13):114-117,127.
[12]陳淑,王健姝.政府資源環境審計文獻綜述[J].財會月刊,2021(1):106-114.
[13]孫玥璠,宋迪.大數據環境下基于孤立點分析的審計抽樣方法[J].財務與會計,2015(14):71-73.
[14]熊方軍. 縣級政府績效審計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8.
[15]康辰懌,張華.政府環境審計能夠促進重污染企業創新嗎?[J].環境經濟研究,2021,6(4):102-125.
[16]金晶.國家環境治理與環境政策審計:作用機理、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7(5):20-24.
[17]馬志娟,曾雨.環境政策落實跟蹤審計:作用機制、存在問題及完善路徑[J].財會月刊,2020(1):105-109.
[18]王金南,於方,曹東.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6):11-17.
[19]蔣志華,李瑞娟.論綠色GDP核算試點中存在的六大問題[J].統計與決策,2010(7):4-6.
[20]呂文峰.探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J].當代經濟,2017(2):10-11.
[21]趙瑩,王敏.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綠色GDP核算實證分析[J].熱帶農業工程,2021,45(5):39-44.
[22]李金昌,史龍梅,徐藹婷.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統計研究,2019,36(1):4-14.
[23]于麗英,馮之浚.城市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J]. 中國軟科學,2005(12):44-53.
[24]李夢欣,任保平.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及其路徑選擇[J].財經科學,2019(5):26-40.
[25]張震,劉雪夢.新時代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J].經濟問題探索,2019(6):20-31,70.
[26]李斌,彭星,歐陽銘珂.環境規制、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中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基于36個工業行業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4):56-68.
[27]王偉,文杰,孫芳城.政府環境審計對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2,31(6):1187-1197.
[28]邢祥娟,陳希暉.資源環境審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的機理和路徑[J].生態經濟,2014,30(9):151-157.
[29]徐薇,陳鑫.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背景下的政府環境審計發展路徑研究[J].審計研究,2018(6):3-9.
[30]丁勝紅,胡俊.環境審計、環境信息披露與企業環境績效[J].生態經濟,2022,38(1):162-168,185.
收稿日期:2023-08-24
作者簡介:
周健強,男,2003年生,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審計與環境會計。
朱妍宇,女,2003年生,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審計與環境會計。
夏思源,男,2002年生,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
牟子凡,女,2002年生,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金融結構—產業結構升級匹配度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21D028);長江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環境審計對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影響研究”(Yz202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