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當前特殊教育學校面臨著雙重挑戰和使命。一方面,特殊教育學校亟須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學校需要深度參與融合教育,為融合教育提供專業支持,強化普惠發展。雙重任務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特殊教育學校必須清晰地意識到以優質公平為導向的教育整體改革與融合教育推進對特殊教育提出的任務與期望,通過對自身定位的重新審視和功能轉型來應對這些挑戰。
【關鍵詞】 特殊教育學校;內涵建設;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普惠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李拉,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南京,210038)。
當代特殊教育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融合教育的推進,在深刻改變著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樣態。整體來看,10多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數量、專任教師的數量及在校生的數量都在增長,但在校生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比例卻在下降。根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數量為1933所,2023年為2345所;2013年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數量為4.57萬,2023年為7.7萬;2013年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為17.73萬,2023年為34.12萬;2013年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比例為51.84%,2023年為37.42%[1][2]。這些數據的變化彰顯了以融合為主導的特殊教育改革方向,也預示著特殊教育學校面臨著新的辦學定位與功能轉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雙重挑戰和使命。
一、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
縱覽近40年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歷程,整體上呈現從外延擴展走向內涵建設、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的態勢。1986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開始肩負起普及殘疾兒童九年義務教育、提升殘疾兒童入學率的重任。1987年,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僅有504所,全國盲、聾殘疾兒童的入學率還不足6%。7-15歲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盲童入學率僅為3%,聾童入學率為5.5%,智障兒童入學率只為0.33%[3]。通過特殊教育學校數量擴充以及隨班就讀、特教班等多元安置方式解決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普及問題,是當時特殊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與目標。因而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邁入一個以推進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增長和規模擴張為主要路徑的發展模式。讓更多超過30萬以上人口的縣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成為衡量區域特殊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這種以數量增長為主要目標的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特殊教育資源短缺問題,為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保障。但特殊教育學校的粗放式發展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隨著越來越多的殘疾兒童進入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水平整體不高、教育教學質量不能滿足兒童身心發展需求及社會要求的矛盾日漸突出。特殊教育學校在教育觀念和辦學方式上一定程度偏離了素養導向。一是在育人觀和育人方式上過分強調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忽視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一般性教育規律及要求;二是在內容上過分強調醫教結合、康教結合,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和重要作用;三是在教學方式上過分強調一對一個訓,忽視兒童發展的主動性和整體性;四是辦學的開放性有限,未能普遍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這些問題在部分區域、部分學校呈現得較為明顯,是造成特殊教育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4]。2014年起,以教育部等多部委聯合發布《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為主要標志,國家開始調整特殊教育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融合教育,重視和強調特殊教育學校自身的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問題。特別是2021年公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進一步明確了當下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方向,即提升質量、加強內涵。
2023年1月,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印發《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引領特殊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的制度文件,為新時代特殊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指南”明確要求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內涵建設。根據“指南”精神,特殊教育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特殊教育規律,提高辦學水平,提升育人質量,促進殘疾兒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切實增強殘疾兒童青少年家庭福祉,努力使殘疾兒童青少年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筆者認為,把握特殊教育學校內涵建設的意蘊,核心是加強對“提高辦學水平、提升育人質量”的理解和貫徹,目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內涵建設為目標的發展模式,意味著特殊教育學校要調整和轉變傳統的粗放發展方式,樹立公平的教育觀和正確的質量觀,從強調學校硬件設施、資源配備轉向追求師資建設、特色文化等軟實力提升;意味著特殊教育學校要將殘疾學生視為發展中的人和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樹立引領個體全面發展和培養他們成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念;意味著特殊教育學校要以課程、教學、評價等為核心變革要素,規范課程設置,優化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加強康復輔助支持,開展多元評價,探索學段延伸,把特殊教育學校真正辦好、辦強、辦出特色。
二、推進融合教育,為融合教育提供專業支持,強化普惠發展
融合教育的快速推進,正在深刻改變著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邊界,也在重塑著普通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的角色與功能。特殊教育學校在轉型與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厘清融合教育發展所帶來的辦學新要求。
一是“融合優先”帶來的生源結構變化?!叭诤蟽炏取笔侨诤辖逃l展的一個基本原則和方向,即在多種安置方式并存的情況下,各類特殊需要兒童應盡可能安置到普通學校普通班,將普通學校而非特殊教育學校作為首選的教育安置目的地。“融合優先”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數量比例的整體下降,尤其在傳統的盲、聾兩類學校,連學生的數量都在明顯下降。另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學校的生源結構更加復雜化、多樣化。輕度障礙學生到普通學校融合,重度障礙與多重障礙的學生顯著增多,尤其是重度智力障礙、重度孤獨癥、重度腦癱等障礙類型的學生逐漸成為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對象的主體。
二是“能融則融”帶來的學校地位變化。安置方式的變革使特殊教育學校在特殊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受到一定的沖擊與弱化。在隔離制教育體制下,特殊教育學校是主導的甚至是唯一的特殊教育方式。當隔離制被打破后,特殊教育學校逐漸成為多元安置方式中的一種,甚至已不是最重要的一種。在“能融則融”的實踐模式下,普通學校成為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安置的主流渠道。特殊教育學校從直接面對殘疾兒童實施特殊教育的“臺前”逐漸隱身,轉向提供間接支持服務的“幕后”。
三是“隔離模式”帶來的存在合理性危機。從融合教育所倡導的平等價值觀視角來看,包括標簽效應、低期望值、學生社會化程度弱等在內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很難通過特殊教育學校自身的變革與調整來應對。隨著融合教育理念的興起和推廣,特殊教育學校自身發展的矛盾性越發凸顯。我國目前擁有的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在世界上規模最大,因而迫切需要直面這一挑戰,明晰特殊教育學校在融合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為其自身存在與未來發展進行合理定位。
融合教育的推進并非否定特殊教育學校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是要求特殊教育學校重新思考功能定位和轉型目標。融合教育是一場以普通學校和普通教育為核心的變革,但特殊教育與特殊教育學校的作用也無可替代。融合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特殊教育學校提供的專業支持,它的作用和價值包括但不限于成為區域融合教育兒童發展中心、融合教育管理中心、融合教育教師發展中心以及融合教育咨詢服務中心等[5]。
三、結語
當前特殊教育學校同時面臨著內涵建設與推進融合兩大任務,二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缺乏內涵發展的特殊教育學校,難以通過自身的專業力量、師資配備、支持服務來支撐融合教育發展需求,無法滿足融合教育全面推進對特殊教育高質量專業支持的訴求和期望。而不以推進融合教育為主導發展方向的特殊教育學校又會陷入故步自封的發展境地,與教育公平為導向的教育整體改革框架格格不入。對于特殊教育學校來說,這既是雙重壓力與挑戰,更是不可回避的使命與任務。特殊教育學校必須清晰地意識到以優質公平為導向的教育整體改革與融合教育推進對特殊教育提出的任務與期望,要通過對自身定位的重新審視和功能轉型來應對這種挑戰。同時,特殊教育學校也不必面對復雜的任務而過于憂心忡忡。這些壓力是在教育高質量發展與融合教育全面推進的教育改革整體轉型期的高要求,與現有特殊教育發展水平不足所導致的矛盾與沖突的體現。隨著特殊教育學校自身內涵建設能力的增強,外部支持保障體系的完善,發展壓力會逐漸減輕,特殊教育學校一定會實現向高質量邁進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4-07-04)[2024-0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407/t20140704_171144.html,2024-02-17.
[2]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EB/OL].(2024-03-01)[2024-03-2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2024-03-01.
[3]國家教育委員會初等教育司編.特殊教育文件、經驗選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0.
[4]丁勇.推進育人方式改革促進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基礎教育研究),2023(8):4-7.
[5]李拉.融合教育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151-155.
(責任編輯:葉 萍)
【基金項目】 本文為江蘇省高?!扒嗨{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021)資助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新時代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研究”(23JYB0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