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摘要】泉州作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貿易的樞紐,在2021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泉州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而且不論是文化內涵還是產業基礎都十分深厚。泉州當前正在全力打造21世紀“海絲名城”,期望不斷提升自身的非遺保護、傳承推廣、創新利用的整體水平,培育出更多德技雙修的專業化人才,全方位促進非遺進入市場、融入生活,讓泉州的非遺事業繁榮發展。在2022年,泉州古琴藝術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真正成為世遺泉州的其中一項組成,同時也是泉州政府深入推進城市名片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本文首先分析古琴藝術的當代傳承推廣價值,其次基于非遺視角,從幾個方面深入探究古琴藝術傳承與推廣的具體措施,以期將泉州資源文化優勢最大程度發揮出來,努力成為非遺保護利用的典范城市。
【關鍵詞】非遺保護;古琴藝術;傳承;推廣
【中圖分類號】J63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6-006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20
【基金項目】世遺泉州視域下古琴藝術傳承與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D59)。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著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其文化既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精髓所在,同時也與中國千年的文化生活、哲學美學、文學藝術息息相關。在數代人的傳承和發揚中,古琴藝術所呈現的音樂意境、文化內涵、藝術成就等,都是其他任何一種樂器所無法相比的[1]。所謂“琴者,樂之統也”,正是因為古琴藝術的博大精深,使得其自古以來就受到無數人的喜愛,但是由于科技進步、改革開放持續深入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西方現代音樂形式進入我國,受到年輕人的普遍喜愛,對傳統音樂文化造成了嚴重沖擊,這就導致了古琴藝術的傳承、推廣陷入了困境,所以,從非遺保護的角度來說,傳承和推廣我國古琴藝術已刻不容緩[2]。
一、古琴藝術的當代傳承推廣價值
古琴藝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在宋元至明清經歷了成熟發展的鼎盛時期,又在近代多元化發展、外來文化沖擊的條件下,“樂之統”的地位漸漸不復存在、真正懂古琴、愛古琴、會古琴的人越來越少,使得古琴成為束之高閣的“古董”[3]。古琴是上古時期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雖然當前歷史大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古琴深厚的藝術價值、豐富的文化內涵依舊值得傳承。
(一)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古琴藝術是中華文明的珍貴遺產,其作為國粹,由于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名片。古琴藝術除了蘊含豐富的音樂,還承載著歷史和文化,彈奏古琴的過程中,能夠使人切實領略到古典音樂之韻味、魅力,感受古人所追求的博大情操、意境美,即使在新時代的今天,古琴藝術的文化內涵依舊未減分毫,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深刻影響力,為世人所鐘愛[4]。古琴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當代也呈現出全新的發展趨勢,隨著學習古琴、欣賞古琴藝術的人逐漸增多,并將其作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文化交流、藝術展演之類的活動中,時常可以看到古琴藝術的身影,這種傳承行為更好地向國人和世界展現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5]。
(二)修身養性的教化價值
在儒家文化中,將古琴作為具有教化功能的工具,有“君子養德于琴”的說法,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提及女子長期撫琴“可以變化性情”,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演奏、鉆研抑或聆聽古琴,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凈化內心、緩解壓力、疏解情緒,使自身的心靈境界得到進一步提升[6]。古琴之所以可以起到教化作用,根源在于其別具一格的音樂魅力,古琴的音色深沉,余音如潺潺流水般悠揚,在演奏的過程中,要求演奏者指法細膩、技藝嫻熟,有意識地控制音樂呼吸、找準音韻變化,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樂曲之中,感受樂曲的靈韻與悠揚,如此才能用音樂傳達情感力量,使自己和聽者獲得聽覺的愉快、心靈的和諧。
(三)文化創新的藝術價值
很多人因為古琴的“古”,片面地認為是一種很久的藝術形式,只是因循守舊地采取保留策略,卻沒有根據現代藝術發展趨勢進行革新。事實上,“古”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也是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之根的重要性,所以必然要大力傳承和推廣古琴藝術,才能讓上古時代的羲皇氣象再次重現,避免古琴成為藝術工具,失去原本的內蘊[7]。在當代,古琴在文化創新、藝術表現等方面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很多古琴演奏家并不拘泥于傳統琴譜、演奏形式,紛紛嘗試將古琴同其他樂器進行創新融合,并且與現代文化傳播語境緊密地結合起來,不斷地創造出與現代審美思維相適應的新樂曲,為古琴藝術增添了新的生機。同時,古琴藝術也頻繁出現在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藝術展覽當中,成為中華文化展示、走出去的重要名片。
二、非遺視角下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的路徑
在古琴藝術長期傳承與推廣的過程中,泉州通過采取古琴進校園、古琴進社區、“古琴百人傳習”、青年古琴大賽等一系列措施,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有很多客觀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首先是當地對古琴藝術有深厚情感和獨特理解的老一輩古琴琴藝傳承人數量非常有限,現有學琴人員中,大多數是出于興趣愛好,在學習過程中以教材為主,極少接受過系統性訓練和口傳心授,且沒有足夠重視文化內涵的感知,導致傳承鏈條薄弱,古琴藝術的傳承工作推進困難[8];其次是在現代社會中,相比于現代音樂形式,了解古琴藝術的人非常少,由于古琴琴譜以減字譜為主,僅指法、弦、徵的組合就有千種變化,琴譜中沒有標注音長時值的符號,學習必須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每一次進階都十分困難,難免讓人望而生畏,因此自然市場需求也不高,再加上泉州古琴藝術產業發展速度緩慢,整體的市場化水平不高,缺少一個良好的市場生態支持;最后,泉州現有的古琴藝術培訓體系尚不夠完善,應當在古琴藝術家培養方面加大力度,同時配合多樣化的教育推廣策略,讓更多人喜歡并愛上這門藝術形式[9]。
(一)加強文化傳播,拓展受眾面
古琴本身是一種具有極高傳播價值的傳統樂器、藝術形式,對古琴藝術的深度研究,使其收藏價值被充分開發出來,在國內外的收藏市場上,古琴的出現頻率持續升高,文化價值也越來越凸顯[10]。對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可以嘗試從收藏方面入手,通過加大文化傳播力度,使古琴藝術的受眾面不斷拓寬,因為倘若古琴收藏家要了解古琴對應的歷史、文化、來源,并且掌握分辨古琴真假、鑒別制琴材料、觀察漆灰、判斷斷紋、感知音色的技巧;這些都離不開對古琴的深入全面研究,而且在完成收藏后,還要懂得如何保護古琴、鑒賞古琴,這樣才能使古琴藝術不斷地傳承下去。
泉州在深入推進古琴藝術項目的過程中,可以從中國藝術演技院借鑒成功經驗。中國藝術演技院作為我國最全的古琴藝術收藏場所,其以譜、聲、器為核心,通過整合傳世琴譜、古琴錄音、古琴三類資源,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古琴藝術收藏體系,再加上邀請當地的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地方文化研究人員以及古琴藝術家、愛好者、從業者的合力支持,也讓很多人了解到古琴的構造特點、形制演變、風格種類、文化內涵,投入到古琴收藏行列,成為促進古琴藝術傳承、推廣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拍賣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流動收藏形式,在促進古琴藝術傳承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既可以使頂級古琴流入市場,又可以使政府部門加大保護及研究力度,讓古琴實現保值升值。拍賣是一種公開競買的交易方式,能夠進一步擴大古琴藝術的宣傳,有助于增強古琴藝術的城市影響力,推動非遺融入市場、融入現代生活奠定良好基礎。根據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不算最新仿制品,現有古琴只有兩千多把,由于市場上的古琴數量十分稀少,所以頂級古琴在市場上的價格居高不下,這也使更多人開始注意到古琴藝術及其文化,而通過拍賣,可以找到懂欣賞、有財力的收藏家,比如泉州的收藏者何先生,在2003年拍得古琴“九霄環佩”之后,便面向社會舉辦了音樂會,邀請了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現場進行演奏,使這把古琴之音得以重現,同時也讓古琴藝術綻放光芒[11]。
(二)關注古琴文化,培養藝術人才
1.深挖哲學思想。古琴藝術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這些是西方樂器所無法比擬的,在開展古琴藝術教學期間,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對儒、道、釋哲學思想展開深入挖掘,從審美層面入手,帶領學生深刻感知古琴藝術。在古琴藝術中,氣、韻、象是表現藝術的重要元素,與儒、道、釋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孔子強調“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以古琴為工具陶冶情操、澄心明凈,感知天地之間呼吸之“氣”,實現了禮樂的教化功能[12];釋家講究禪境意蘊,《琴論》將禪學、琴學聯系起來,提出“攻琴如參禪”,因為古琴以留白為美,其樂曲中包含很多起承轉合、若有若無之處,其中的韻味需要撫琴者自己用心去參透,以琴來尋得心靈的和諧;道家以逍遙自在為了,主張無為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言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說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并非盡善盡美,一定會存在些許不足。總結來說,氣與韻是相通的,然后才構成了象,在開展古琴藝術教學時,教授者一定要學會從關聯的角度出發,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與學習者一同探索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及其對音樂的影響;引導學習者深刻感受古琴藝術獨有的韻味[13]。
2.培養音樂思維。中西方音樂文化伴隨社會發展的進程,早已在互相融合中實現共同發展,中西方音樂在思維方式、精神追求上,存在著自娛和娛人的傾向,這就要求教授者在進行古琴藝術傳授時,除了細致講述理論知識、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者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如此才能追根溯源,從古琴藝術的歷史變遷出發,深刻感受其文化、審美的變化,從而有效落實音樂思維的培養。建議以古琴藝術為主題定期舉辦演奏交流會、琴學講座、琴曲賞析之類的實踐活動,讓藝術生活豐富、充盈起來,給廣大古琴愛好者提供廣闊交流平臺,大家凝聚智慧共同挖掘古琴藝術的精髓,促進古琴藝術的傳承、創新,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古琴、愛上古琴;同時通過交流的過程,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演奏水平,讓古琴藝術這門具象化的傳統文化形式,得到最好的展現[14]。與此同時,始終堅持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積極從地方古典、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中借鑒經驗,推動古琴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突出古琴藝術的現代特色。
(三)打造交互體驗,深化文化內涵
1.利用新媒體平臺。在新媒體環境下,新媒體技術一直處于不斷更新、發展狀態,為古琴藝術的傳承、推廣開辟了一條嶄新的路徑,能夠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將古琴藝術的魅力直觀地呈現出來,真正走出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越來越多的人依托微信、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了解及學習古琴的形制、調音技巧、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或者圍繞古琴歷史、古琴曲鑒賞、古琴演奏技巧三個模塊、分別開發對應的線上精品課程,供廣大古琴愛好者根據需求展開自主學習。除此之外,長短視頻創作也是傳承推廣古琴藝術的有效方式,利用各大短視頻平臺,采取可視化、影像化等手段,對古琴藝術的歷史進行追溯,深度還原其文化內涵,逐步建立起系統全面的資源庫,而受眾也可以自由地對古琴藝術內容進行轉發分享,如此能夠讓古琴藝術推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5]。
2.引入數字化技術。伴隨5G技術的持續發展,讓近距離接觸古琴藝術成為可能,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文化多元,在實施古琴藝術傳承與推廣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好當地的特色文化資源,比如泉州市博、海絲博物館、泉州府文廟、弘一法師紀念館等,依托這些場所舉辦減字譜、大象無行、弦外幽深等數字互動體驗展覽,積極引入3D全息投影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身臨其境地體驗,只需要動手輕輕撥動琴弦,就能讓瀑布和山水“動”起來,讓虛擬和現實在這一刻融為一體,營造出古老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氛圍。舉辦古琴沉浸式音樂會活動,除了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音樂會舞臺,還可以利用全息投影打造“高山流水”的音樂主題,令觀眾感受古琴藝術的高雅與動人[16]。通過上述一系列措施,在技術加持下打造的互動體驗模式,其傳播效率會隨著移動深度的增加而不斷提高,進而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提供泉州經驗。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傳統樂器中,古琴由于蘊含豐富音樂、歷史、文化內涵,因此是如同國粹般的存在。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與推廣古琴藝術,不僅可以有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能夠發揮其修身養性的教化價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更好地滿足現代大眾的審美需求,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喜歡古琴,積極投身到古琴藝術的學習中,身體力行地傳承和推廣古琴藝術。考慮到當前泉州古琴藝術傳承存在著些許問題,在實踐過程中一定要做到以問題為導向,綜合采取加強文化傳播、關注古琴教育、打造交互體驗等策略,助力古琴藝術走出勘巖,邁向大眾的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許健.琴史初編[M].北京: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顧梅羹.琴學備要[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3]高羅佩.琴道[M].宋慧文,孔維鋒,王建欣,譯.上海:中西書局,2013.
[4]李愛真,吳躍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5]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6]林華.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7]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8]阿雷恩·鮑爾德溫.文化研究導論[M].陶東風,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3.
[9]董文靜.閩派古琴的傳承現狀與傳播對策探尋[J].人民音樂,2014(04):54-56.
[10]施詠.當代古琴音樂大眾傳播論——古琴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之十[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1,9(02):118-124.
[11]陳霽.新媒體背景下的中國旅游營銷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12]鄭敏.網絡環境中古琴音樂的傳播與繼承[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02):146-153.
[13]屠金梅,廖靜.古琴在當代大眾媒介環境中的繼承與創新——以古琴在“古風音樂”中的運用為例[J].音樂傳播,2019(02):
96-100.
[14]黃大勇.劉軍林.文化旅游融合的認知、動力與發展向度[J].貴州社會科學,2019(12):141-146.
[15]李華偉.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國際經驗啟示[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38(07):18-21.
[16]陳則更.歐洲城市文化旅游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度假旅游,2018(05):6-7.
作者簡介:
王一(1988.3-),女,北京人,教師,講師,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非遺傳承與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