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杰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研究院2022年度科研課題“以家庭治療模式為載體促進鄉村學校家校合作的實踐研究”(2022xcjy08)研究成果。
摘要:沙盤游戲治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療技術,它以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通過象征的方式激發來訪者內在的自我療愈和自我整合的力量。在學校心理輔導中,涉及哀傷輔導的主題,心理教師可以嘗試用沙盤游戲治療技術處理哀傷,同時整合其他心理技術,如角色扮演、空椅子等,幫助來訪學生表達內心的感受,完成心中未完成的哀悼。以一個初中生哀傷輔導案例,闡述了沙盤游戲治療應用于哀傷輔導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沙盤游戲治療;師生關系;哀傷輔導;未完成事件;角色扮演;空椅子技術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5-0057-04
一、問題的提出
在日常學校心理輔導過程中,心理教師不可避免會接觸到哀傷主題。來訪學生痛失親人,喪失會給他們造成巨大的悲傷,親人的死亡或離去,會使他們產生被拋棄感和無助感。與內心世界聯結的客體消失,有些學生甚至會有負罪感,認為親人的離去是自己的錯。尤其是沒有完成哀悼過程的來訪學生,心中總有遺憾和自責縈繞,對未來人際關系的建立和情緒情感的表達產生了持續的不良影響。如何讓來訪學生適當地表達和宣泄哀傷?如何引導他們轉移對喪失客體的心理聯結,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告別?對此,可嘗試用沙盤游戲治療來激發來訪者內在的自我療愈與自我整合的力量,完成心中未完成的哀悼。
二、表層師生關系問題的深層哀傷心理動力假設
(一)問題描述
小馨(化名),女,初二學生。爸爸在她小學讀一年級的時候因病離世,自此便由媽媽一人撫養她。因為之前的班主任生病,學校給她所在的班級換了新班主任,那之后小馨完全不在學習狀態,總是想方設法伙同其他學生莫名其妙地挑戰和對抗新班主任;每天都會去原班主任辦公室,和原班主任聊天。小馨自述即使這樣做也不能緩解她痛苦的感覺,她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每天都過得不開心,于是主動找我尋求心理幫助。
小馨的問題引發了我強烈的好奇,新舊班主任之間并不是因為利益沖突導致的撤換,為什么小馨會對新班主任采取如此敵對的態度?小馨對原班主任的依戀與她童年喪父的經歷有何聯系?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和小馨一起回顧她過去的經歷,并嘗試用沙盤游戲治療來對小馨進行哀傷輔導。
(二)回顧以往經歷
小馨讀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因為查出胰腺癌回到老家休養。爸爸媽媽為了不讓小馨傷心,一直沒有告訴她真相,小馨一直以為爸爸是回老家工作了。直到爸爸去世,媽媽也沒有讓小馨回老家奔喪,一直隱瞞此事到小馨二年級,并且直到現在也一直沒有帶小馨去爸爸的墓地掃墓。
(三)兩者聯系
小馨表現出的師生關系問題只是表層問題,可通過追溯她早年喪父的經歷來解釋她遇到的問題和現有行為模式。詳見表1。
三、運用沙盤游戲治療進行哀傷輔導
小馨目前的師生關系問題是對爸爸未完成哀悼的彌補,經過和小馨討論,她也希望可以對哀傷的部分作處理,于是我嘗試使用沙盤游戲治療對她進行輔導。
(一)回憶美好
豐富的沙具可以讓來訪學生生動地呈現過去和喪失的客體之間美好的生活畫面,喚醒對喪失客體的美好的情感體驗。以下為輔導片段。
心理教師:小馨,請閉上眼睛,放松頭腦和身體。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回憶過去你和爸爸一起開心生活的畫面。想到的時候,你就睜開眼睛。
小馨按指令放松身心,展開想象。
心理教師:好,你想好了對嗎?你現在可以去沙具柜選擇心儀的沙具,在沙盤里去呈現頭腦中的這幅畫面。
小馨拿沙具,擺放沙盤。
小馨:我記得小時候,我們一家三口經常坐在一起看電視,爸爸抱著我,給我講電視里的情節。
心理教師:哦,當你想到這幅畫面、擺出這幅畫面時,你有什么感覺?
小馨:我覺得很溫暖、很開心。
心理教師:如果讓你給這幅畫面起一個名字,你會叫它什么?
小馨:溫暖的家。
心理教師:看上去,這確實是一個很溫暖的家。那以前爸爸做了什么讓你覺得爸爸很愛你?
小馨:他抱我的時候。
心理教師:那以前你做了什么讓爸爸覺得你很愛他呢?
小馨:我把我喜歡的好吃的給爸爸吃。
(二)宣泄哀傷
沙盤游戲為來訪學生提供了安全、抱持的訴說氛圍。此階段,我讓來訪學生選擇兩個沙具,一個代表自己,一個代表喪失的客體,此時此刻可視化的關系擺放,可以使其更直觀地表達對喪失客體的愛與恨,表達時可能會伴隨強烈的情感體驗,而這正是與喪失的客體分離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心理教師:現在請你去沙具柜選擇一個代表自己的沙具,再選擇一個代表爸爸的沙具。選好后,告訴我你為什么選它們。
小馨:我選擇這個小嬰兒代表自己,因為我覺得我特別需要關愛;我選擇這個大熊代表我爸爸,因為我爸爸特別喜歡抱我,他長得又比較胖,很像這個熊。
心理教師:現在你和爸爸面對面坐在沙盤里,這是一個特別的對話空間。此時此刻,你想和爸爸說些什么?
小馨:我想說……爸爸,我很想你。(哭泣)
心理教師:爸爸聽到了你說你很想他。現在你來扮演大熊,代表爸爸,你會回應些什么?
小馨:寶貝,我也很想你。(哭泣)
心理教師:此時此刻,你還有什么想和爸爸說嗎?
小馨:(嘆了口氣)爸爸,除了想你,我其實也很恨你,你為什么要騙我?我一直以為你出去工作了,很久以后才知道你已經不在了。(哭泣)
心理教師:你對爸爸有思念也有埋怨,我能感受到這些情緒背后是你對爸爸深深的愛。還有什么想說的,你都可以說出來……
(三)完成告別
本階段可根據來訪學生情緒宣泄的程度來推動輔導進程:如果程度適中,可以讓來訪學生繼續進行角色扮演,先代表自己,回到過去未完成的事件中,把自己當時想對喪失客體說卻沒來得及說的話表達出來,從而使內心趨于平和;再扮演喪失客體,通過扮演,學會換位思考,理解所扮演角色當時的想法,體會到喪失客體對自己能夠好好生活下去的期望,以此作為調節哀傷情緒并能繼續好好生活下去的動力。這個過程能幫助來訪學生完成與喪失客體沒有來得及完成的告別,最大程度宣泄思念與哀傷,處理內心的自責與歉疚。
心理教師:你之前說到媽媽沒有告訴你爸爸去世的事,也沒有讓你去見爸爸最后一面,這是你內心最大的遺憾。現在,我們在沙盤中,老師陪伴你一起完成這個未完成的告別,你覺得可以嗎?
小馨:好,可以。
心理教師:請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回到了爸爸生病的那個時候,你就陪在他身邊,那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用你剛剛選擇的代表你和爸爸的沙具,把這個場景擺出來。
小馨把嬰兒和小熊擺在沙盤里,面對面(見圖2)。
小馨:我們在家,爸爸躺在床上,我在旁邊陪著他。
心理教師:那個時候的你會對爸爸說些什么?
小馨:爸爸,你會好起來的,你要堅強,你要好好吃飯,好好養身體,我會一直陪著你。(哭泣)
心理教師:嗯,爸爸當時聽到你這么說,他會怎么說?
小馨:寶貝,你要好好學習,快樂地長大。爸爸會積極治療,但是如果爸爸日后不能陪著你,你不要太難過,爸爸會在天上看著你。
心理教師:當你聽到爸爸這么說,你會怎么說?
小馨:爸爸,我會好好學習的。你可以再抱抱我嗎?
心理教師:爸爸聽到你對他說的話,會抱你嗎?
小馨:會,他還會對我說‘寶貝,我愛你。
心理教師:當爸爸抱著你,聽到爸爸對你說他愛你,你有什么感覺?
小馨:我覺得我和爸爸很近很近。
心理教師:好,讓我們慢慢回到此時此地,你現在感覺怎么樣?
小馨:我覺得看著這個畫面內心很溫暖。
心理教師:剛才我們回到過去,你說爸爸會對你說希望你好好學習,快樂地長大。你現在有什么想法?
小馨:我想讓自己開心一點。
心理教師:那你會怎么做?
小馨:我不想再和新班主任斗氣了,最近很多不開心就是因為我和她的關系很差。
心理教師:聽起來你想先暫停師生沖突,避免自己繼續掉進不開心的漩渦。
小馨:是的。
(四)家校合作
哀傷輔導技術只能處理來訪學生的一部分問題,而社會支持,特別是來訪學生親友的幫助對解決來訪學生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家校合作,邀請來訪學生的重要親人分享相關體驗,提供實際的建議及討論應對方式,能夠幫助來訪學生更快地從喪失事件中走出來,重建自我,開始新生活。
此次輔導之后,我聯系了小馨的媽媽,告訴她小馨最近和班主任的關系問題其實是喪父的心理創傷導致的。小馨的媽媽表示,當時家人為了保護她而向她隱瞞了真實情況,確實阻礙了小馨哀悼的完成,使之成為一個未完成事件一直困擾著她。小馨的媽媽決定十一假期帶小馨去老家掃墓,這將是小馨第一次去爸爸的墓地掃墓,我相信在爸爸的墓地,小馨會真正意義上完成和爸爸的道別,在她的生命中,爸爸不再是悄悄地離開。
四、輔導反思
(一)抓住關系問題的本質
在心理輔導過程中,輔導者要有一個懸浮的覺察,那就是關系問題的本質一定和早期成長經歷有關。現實的人際問題往往只是表象,探索撫養者過去和來訪者的關系,讓來訪者表達自己的感受,言說內心真實的渴望,才是從根源上解決關系問題的方法。
(二)緊貼哀傷輔導的節奏
在哀傷輔導的過程中,來訪者的情緒一般會特別強烈,能量場也會非常低,常常帶給咨訪雙方難以推動輔導進程的困難感和無力感,這種情況很考驗輔導者的功力。對此,輔導者可以從來訪者過去的美好回憶開始,提升能量場的“氣壓”,適時推進。如果來訪者沉浸在悲傷中無法回憶,可以先帶他回到此時此地,通過情緒穩定化技術處理強烈的情緒,再循序漸進地開展輔導。
(三)變通沙盤游戲的運用
沙盤游戲能為來訪者提供比較安全抱持的心理環境,可視化的藝術情景可以幫助來訪者左右腦協同工作,降低防御。為提升輔導效果,在學校開展哀傷輔導時,可將沙盤游戲治療和角色扮演、空椅子等技術相結合,給來訪學生提供更多的視角,使之作全盤思考和體悟。多技術的靈活運用可以幫助輔導者更全面地處理來訪學生的哀傷,進而使其表達內心的感受,完成心中未完成的哀悼,激發內在的自我療愈和自我整合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高嵐,申荷永. 沙盤游戲治療[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喬爾·萊斯-梅紐因. 榮格學派沙盤游戲療法[M]. 李江雪,李資瑜,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