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程
[摘 要]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是以音樂的素材和表現形式為主,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整合,實現優化教學的實踐方式。在實施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適合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音樂教師應與其他學科教師緊密合作,共同制訂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確保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的有效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跨學科教學;思維能力;核心素養;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 G62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9-0045-03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藝術新課標”)的頒布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藝術課程強調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總目標,出現了跨學科、結構化、大觀念等的教學新樣態。小學各學科的核心素養雖然維度不一樣,但也有相同之處。音樂學科具備與其他非藝術學科融合的特性。如音樂、語文的核心素養跟文化、審美有關聯,音程、和聲中的奧妙與數學、科學相通,等等。這樣進行學科整合,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全面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因此,如何實施跨學科教學,逐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成為專家、學者、一線教師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以生為本,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跨什么”
核心素養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藝術新課標強調,注重學科之間、課程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功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以生為本的課程觀強調了知識與技能的遷移和轉化,以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
1.品味文本,彰顯文化魅力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傳遞情感、表達思想和展現文化特色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小學音樂課程中很多歌曲都蘊含豐富的經典文學,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歌曲的韻律和歌詞,讓學生感受蘊含其中的文化魅力,增強學生對經典作品的理解。通過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學生學習、欣賞和演奏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作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音樂風格、傳統樂器以及音樂背后的文化,深化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合唱、舞蹈或樂器演奏等形式,展示和分享不同文化的音樂,體會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加深學生對所學音樂的認知。
2.建立鏈接,形成遷移方法
開展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尋找學科間的連接點,通過音樂表演、歌唱或創作歌曲與音樂配樂等方式,將文學作品轉化成音樂形式。這樣既能發展學生的音樂技能,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歌曲中經典文學的理解和欣賞。音樂課堂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表達,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引導學生將所學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如運用到藝術、寫作和科學實驗等方面。另外,開展音樂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其他學科知識探究中理解和應用抽象的概念。
3.創設情境,培養創造能力
一是創設跨學科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關聯。如可以通過聽古典音樂的演奏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加深學生對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理解。課堂上,教師可運用音樂來營造氛圍、描繪場景,展現音樂蘊含的情感,并利用視聽媒體和科技手段,創設出與音樂相符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創設跨學科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和進行創造性思考。學生對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探索和思考,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不同學科的特點與價值。
小學生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將音樂與其他學科整合,可以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體驗到其他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增強學習的體驗感和價值感。因此,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的提出,既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和反映,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全面發展的要求,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以生為本,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跨多遠”
1.跨出高度,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高階思維是指在認知和思維過程中,超越基本知識記憶和簡單推理的能力,涉及更高層次的抽象、分析、評估和創造等認知過程。它強調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綜合思考,以及對多種觀點和解決方法的分析與評估。高階思維包括分析思維、綜合思維、評估思維、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思維。音樂是一門多元化的藝術形式,涉及聲音、節奏、旋律、和弦等要素。開展音樂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拓寬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解決復雜、多變、有挑戰性的問題。
(1)提供啟發性問題
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如《阿西里西》這首彝族歌曲的教學,教師課前可布置任務,讓學生去調查彝族的生活場景、風土人情及有關歌舞等。課堂上,學生分小組進行匯報:一組調查彝族的風俗文化,發現彝族火把節的由來;一組調查彝族的居住環境,發現環境對民歌音域的影響,在學唱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歌旋律中的三音列;一組用《阿西里西》旋律中的“la do re”創編二聲部,進一步理解民歌與人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感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化意蘊……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課堂上的評價,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使用口頭回答、書面作業、項目展示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評價,鼓勵他們質疑和挑戰現有的觀點與結論。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促使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提供合理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高階思維的培養,對深入學習以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開展音樂跨學科教學,旨在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
2.跨出廣度,培養學生的統籌思維
統籌思維是指一種通盤籌劃的思維模式。它強調整體性、全局性、有序性,傾向于將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尋求最優的解決方案。開展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統籌思維,使學生能夠同時考慮多個因素、多種觀點和多個選擇,進行全面權衡和綜合考慮。
(1)建立個性化學習環境
開展項目化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整合能力和統籌思維,讓他們在綜合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考慮多個因素并做出合理的決策。開展音樂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來分析和探究問題,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和學科整合能力。如《過新年》是一首具有漢族民間音調和秧歌舞蹈節奏特點的兒童歌曲,曲調歡快活潑,尤其歌中模擬鑼鼓聲響的襯詞“咚咚嗆”反復出現,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孩子們喜氣洋洋過新年的快樂場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了解有關春節的習俗,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學生能用歡快、熱烈的聲音表現過年熱鬧的情景。如可以開展劇本演繹活動,將音樂與語文、美術等學科整合在一起,組建演唱、道具、演奏三個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編創劇本并演繹出來,即演奏組用鑼鼓演奏出過年歡慶的氣氛,道具組通過剪窗花、貼窗花等進行實景演出,演唱組唱出喜悅的情感。這樣開展跨學科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觀、聽、奏、唱、動等方式學習歌曲,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又能增加學生過新年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
(2)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
音樂課堂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在音樂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引導他們運用系統性、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能夠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3.跨出深度,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的思維
融會貫通的思維,是指在學習和思考過程中,能夠將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知識、概念和技能進行融合與運用的能力。它強調將各種學習經驗進行整合,形成新的理解和應用。
(1)整合學科共同點
小學音樂作為一門具有較強趣味性和創造性的學科,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開展音樂跨學科教學,將音樂與其他學科整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融會貫通,要求學生具有跨學科思維,能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關聯與綜合,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并能根據新的理解和應用進行綜合思考。如教學三年級音樂教材中的《讀唐詩》《長歌行》《游子吟》時,教師先教學《讀唐詩》,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歌曲獨特的韻律美、情感美,并借助聲勢律動畫旋律線,探尋詩樂之律;再到將《長歌行》加入影視畫面,讓學生體會古詩意蘊及情緒特征,并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編創、吟唱、分享;最后通過《游子吟》體會古詩的內涵,發掘古詩聲律與音樂旋律的關聯,懂得用悠長、綿延的聲音去表現偉大的母愛。
(2)框架聯結知識點
開展跨學科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建立不同學科知識的整體框架,以獲得更加完整和深入的理解。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等方式來呈現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將不同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內在邏輯進行溝通,強調知識的聯系與應用,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也可以通過課例分析、實踐探究等方式,讓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問題解決中,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如二年級《我們一起玩游戲》這一單元的教學,先從課間游戲“拍皮球”開始,從節奏的單一運用走向編創較復雜的組合節奏,從體育運動融合音樂走向音樂本位;再到在“兒童在游戲”的課間游戲中體驗新的節奏型,找出兩個基本節奏型;最后到學習歌曲的演唱。這樣以節奏為線索,關注音樂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并融合體育學科知識,有效幫助學生聯結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建立整體認知結構,達成融會貫通所學知識的目的。
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融合,引導學生根據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想法,并提出思辨性問題,幫助他們深入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表達能力。將音樂與其他學科整合,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式,促進他們認知、情感、審美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缍扔蟹剑拍艽龠M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實現課程育人的總目標。這樣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以生為本,跨度有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形成全面、深入和融會貫通的思維,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綜合素質和跨學科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崔云霞.跨學科視域下音樂融合其他課程教學的策略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6):113-115.
[2] 蘇斐.信息技術賦能小學音樂跨學科學習的實踐探究:以“玩:音有高有低”為例[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3(3):70-73.
[3] 何艷.小學音樂課程跨學科主題活動路徑研究[J].天津教育,2023(22):67-68.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