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儉



摘 要 單元任務是大單元、大任務理念在教材編寫上的體現,但目前大多被一線教師忽視。對于單元任務教學,教師首先要研讀單元后面教材編者設計的“單元學(研)習任務”,整合出單元教學的大概念,把準其教學目標;然后設計出以單元課文為研究材料的學習方案,引導學生按照方案對單元課文進行深度解讀,在探究性學習中完成單元學習任務,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讀寫能力。
關鍵詞 單元任務 ?探究性學習 ?教學設計 ?議論文 ?駁論文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每個文選單元的最后都安排了“單元任務”。必修教材安排的是“單元學習任務”,選擇性必修教材安排的是“單元研習任務”。這種設計是大單元、大任務教育理念在教材編寫上的具體體現。
對這些體現新課標、新理念的單元任務,有些一線教師選擇忽略,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是教授完單元的單篇課文就作罷。其原因有三:一是對大單元、大任務教學心存狐疑。理論界、教學界對此尚爭論不休,贊同與反對之聲同樣不絕于耳,一線教師無所適從。二是尚未出現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優質教學設計。倡導者的宣講要么是沒有落地的教學設計,要么是過去的多種教學內容的連貫安排,要么就設計得像思想教育的班會課,完全不能有效引領一線教學。三是當前尚無有說服力的教學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這個標準為何,教師不知,行為上當然遲滯。
教師的當務之急不是開展空對空的“百家爭鳴”,而是開展大單元、大任務教學落地方案的研究,設計出令人信服的大單元教學方案,開發出系列的大單元教學課例,以終止“爭鳴”,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
下面筆者將嘗試就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一個“單元任務”的教學進行探索,以拋磚引玉。
如前所述,統編教材的單元任務都安排在單元末尾的“單元學(研)習任務”中,課文僅僅是完成這些任務的學習材料。因此,設計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把準單元教學的任務。
在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中,有這樣的安排。
二、……閱讀本單元課文,梳理作者的論述思路……
2.……閱讀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舉了哪些錯誤的現象,作者又是如何層層辯駁剖析,并給出“藥方”的。
從中可以看出,本單元的任務之一是閱讀議論文要能把握文本的思路,尤其是駁論文的思路。針對這一大概念,本單元課文的安排是,立論文一篇(《勸學》)、駁論文三篇。高中階段以駁論文為主體,本單元既有只駁不立的《反對黨八股》,又有以駁為主的《師說》,更有駁立并重的《拿來主義》,這足見教材編者的匠心。
明了單元任務后,就要研究如何運用這些課文去完成單元規定的任務。筆者的想法是,以教師為主導,用教師設計的學習方案引導學生去深度閱讀文本,開展對單元課文思路的提取、歸納、整合,以探究議論文尤其是駁論文的結構規律。
現筆者將設計方案簡述如下。
任務一:把握議論的基本思路
議論就是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張。不管是看法還是主張,都要有一定的表達思路。
活動1 請你在初中學過的議論文中,任選一篇,仿照下面的示例(見表1),梳理其思路。
活動2 篩選幾份有代表性的梳理與“活動1”的示例一起投放于PPT,歸納議論思路的基本特點(見下表)。
答案示例
《論教養》——“論”:良好的教養也得之于自身。“本論”:1.什么是真正的教養;2.為什么要有教養(風度);3.怎樣做才能有教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本論”:1.天設憂患長其不能;2.人憂患后改振喻;3.國在安樂中恒亡。“結論”: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探究問題
(1)完整的議論由“(引+論)+本論+結論”組成,如《敬業與樂業》。
(2)不完整的議論中,___________部分必須具備,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部分根據需要而定,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如《論教養》就沒有“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部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沒有“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部分。
參考答案:本論;引;論;結論;引;結論;引;論。
任務二:把握立論的復雜思路
立論就是提出自己的主張,這個主張正確與否需要論證,請探究其思路。
活動1 仿照立論文《誡子書》的梳理,將《勸學》的思路梳理在下表中(見表3)。
參考答案
觀點:學不可以已。本論:為什么學不可以已。結論:怎么辦學才不已。
活動2 研讀《勸學》本論部分,請你仿照“理由1”的梳理,將“理由2”“理由3”的論述思路填寫在下表中(見表4),并完成表后的任務。
答案示例
理由2——本論:直木被輮則變曲,曲木受繩則變直,鈍金就礪則變利。結論:君子博學則知明。
理由3——本論:終日思,假須臾學,效更佳;跂而望,假登高,被見者博;臂非長,假登高,被見者遠;聲非疾,假順風,被聞者彰;足非利,假輿馬,能致千里;水非能,假舟楫,能絕江河。結論: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請根據上表,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三個理由都沒有“論”,請根據上下文分別補出。
答案示例
理由1:學能升善。理由2:學能改惡。理由3:學能補缺。
(2)“理由1”不僅沒有引論,而且沒有結論,請根據文意,仿照“理由2”和“理由3”,以“君子”開頭,補寫一個結論。
答案示例:君子潛學則能升善為德。
活動3《勸學》的結論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三個辦法,請你仿照“辦法1”的梳理,梳理“辦法2”“辦法3”的論述思路,填寫在下表中(見表5),并完成表后的任務。
答案示例
辦法2——本論: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結論:無。
辦法3——本論: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結論:無。
(1)結論部分的三個辦法,開頭都沒有“論”,請分別補出。
答案示例:學要積累;學要持恒;學要專心
(2)“辦法2”和“辦法3”都沒有寫結論,請你仿照“辦法1”的結論的寫法,以“故”開頭,用比喻的方式、雙重否定的句式分別補寫一個結論。
答案示例
結論2:故無持續滴砸,水無以穿石;無持恒鋸割,繩無以斷木。
結論3:故非一心向海,細流無以成汪洋;非一意往南,北雁無以越寒冬。
任務三:把握駁論的復雜思路
駁論就是批判別人的錯誤。認為別人的做法錯誤,這是觀點,這觀點正確與否也需要論證,請探究其思路。
活動1 閱讀《反對黨八股》,將全文的思路梳理在下表中(見表6)。
答案示例
論題:現在來分析一下黨八股的壞處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每一條罪狀的表現。為什么:每一條罪狀的危害。為什么:每一條罪狀的根源。
活動2 閱讀《反對黨八股》的本論部分,從1-5條罪狀中任選兩條罪狀,梳理其思路(見表7)。
答案示例
第一條罪狀——是什么:像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為什么:散布壞影響,造成好習慣。為什么:下決心不要群眾看。怎么辦:把文章寫得短而精。
第二條罪狀——是什么:生怕人家反駁,裝樣子嚇人。為什么:妨害真理。為什么:剝削階級、流氓無產者手段。怎么辦:實事求是、講真理、講科學。
任務四:把握既駁又立議論文更復雜的思路
既駁又立是指既要批判錯誤現象,又要提出正確主張。現象是否錯誤、主張是否正確都需要論證,思路更為復雜,請做探究。
活動1 請按照要求梳理《師說》《拿來主義》的思路,填寫下表(見表8)。
答案示例
《師說》
批判錯誤現象。“引”:什么是師道。“論”: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本論”:1.“眾人”中已不傳(危害);2.“家長”中已不傳(危害);3.士大夫中已不傳(危害)。
提出正確主張。“引”:圣人行、圣人言。“論”: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本論”: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拿來主義》
批判錯誤現象。“引”:一直是閉關主義。“論”: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本論”:1.只送,送古董、送古畫和新畫、送藝術家;2.不拿,說拿的人都沒有。“結論”:危害巨大(類比)。
提出正確主張。“引”:說送去就不摩登了。“論”: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本論”:1.送來≠拿來;2.占有和挑。“結論”:拿來的意義。
活動2 “什么是師道”是一個需要論證的問題,韓愈是怎么論證的?請將下表補充完整。
答案示例
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什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怎么辦: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活動3 “怎么拿來”是一個需要論述的問題,魯迅是怎么論述的?請將下表補充完整。
答案示例
觀點: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主張:不管來由,拿來。反對:不敢去拿,孱頭;不愿意拿,昏蛋;不辨別拿,廢物。全益無害類:全盤吸收,使用。有益有害類:部分利用,使用。無益無害類:部分留用,存放。無益有害類:全盤否定,毀滅。拿來的意義:人成為新人,文藝成為新文藝。
任務五:總結議論思路的特點
以你讀過的議論文的思路為研究對象,研究議論思路的總特點。
活動1 歸納議論的結構規律
(1)議論:議論的基本結構是_______。一般情況下,_______和 ?_______必須有,_______和_______?可以沒有;極端情況下才只有 _______沒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示例:引+論+本論+結論;論;本論;引;結論;本論;引;論;結論。
(2)議論文:不管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其基本結構都是 _______。既駁又論的文章由于既要批判錯誤現象,又要確立正確觀點,所以它的結構就由批判錯誤的_______部分和確立觀點的_______部分組成。
答案示例:引+論+本論+結論;引+論+本論+結論;引+論+本論+結論。
(3)議論段:不管是在立論文中,還是在駁論文中,引論里引出觀點的部分、本論中的分論點和全文的結論部分,如果需要論證,其結構也是_______。
答案示例:引+論+本論+結論。
(4)議論片段:議論段中,如果某個片段也需要論證,其結構也是“引+論+本論+結論”。
例如,《師說》在先論述“什么是師道”之后,跟著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觀點,然后重點論述為什么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是全文的思路。在論述“什么是師道”時,其論述過程如上文的“任務四”中的“活動2”所示,這是議論段的思路。在這個議論段中,結論部分的思路又是怎樣的?請補充下表。
答案示例
本論: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結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很顯然,這是一個省略了“引+論”部分的議論片段。《反對黨八股》里這樣的議論片段更多,因此文本結構更為復雜,閱讀難度更大。這也就是高中要求學生閱讀復雜的議論文的“復雜”之所在。
活動2 歸納“引”出觀點的方法
議論文、議論段、議論片段的觀點,可以開門見山直接提出,如《勸學》也可以用其他一些材料引出。請仿照下面的格式,從你讀過的議論文段中,盡可能多地概括一些引出觀點的方法。
格式示例:(1)解釋核心概念,如《師說》先論述“什么是師道”,然后提出觀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敬業與樂業》先闡釋“敬業”與“樂業”的來歷,然后提出觀點“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答案示例
(2)概括人物言行,如《師說》中先引述圣人的言行“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然后提出觀點“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3)論述做法危害,如《拿來主義》先概述閉關主義的危害“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活動3 歸納“論”的數量和位置
“論”是作者的觀點或看法,有時也可以是議論的話題。
(1)觀點的數量:一般情況下,一套“引+論+本論+結論”論述結構就有一個議論的觀點,這個觀點可以是議論文的,也可以是議論段的,也可以是議論段下的議論片段的。
就議論文看,純立論文,每篇一個中心論點;純駁論文,每篇也是一個中心論點;既駁又立的議論文,每篇有兩個中心論點,一個是對錯誤現象的看法,一個是自己的正面主張,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對錯誤現象的看法是 _________,自己正面的主張是_________。再如《拿來主義》對錯誤現象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自己正面的主張是_________。
答案示例: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2)觀點的位置:一般在開頭,少數在結尾。如“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全文的觀點,出現在文章 _________;“拋棄黨八股,采取、充實、發展新的文風”是全文的正面主張,出現在《反對黨八股》的_________。
答案示例:最后一句;最后一段。
活動4 歸納“本論”的論述角度
不管是全文的本論,還是局部的本論,論述的角度概括起來不外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有的是從正面議,有的是從反面論;有的是擺事實,有的是講道理。請從學過的課文中,挑選適當的例子填在下表中(見表12)。
答案示例:略
活動5 歸納“結論”的得出角度
(1)從_________的角度,得出觀點。如“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從_________的角度,闡明意義,如“君子博學則知明”(《勸學》);指明危害,如“淪為乞丐,討殘羹冷炙做獎賞”(《拿來主義》)。
(3)從 _________的角度,提出建議如“拋棄黨八股,采取、充實、發展新的文風”(《反對黨八股》);發出呼吁,如“盼望諸君敬業樂業”(《敬業與樂業》)。
答案示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作者通聯:重慶市高新區領航名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