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艷 任霄雅
摘要:職業本科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層次類型,在明方向、穩定位、強質量的同時,更需要承擔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實踐育人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職業本科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深入挖掘職業本科學校實踐育人過程中存在的育人協同性不夠、育人要素作用發揮不均衡、育人基地不健全、育人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以期為我國職業本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高質量;職業本科;實踐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C961;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2-000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時代高職院校實踐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構建與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18GJJG681)部分研究成果
實踐育人是以社會實踐活動、生產活動為主要載體,通過各類實踐性、融合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情、了解社會、提升自我。職業本科學校要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以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實踐育人工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動手動腦,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敢闖敢干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實踐性,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和我們黨的教育方針一直以來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只有這樣教育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可見,實踐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1]。
2.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這就要求職業本科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既要突出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水平的提升,又要注重學生專業實踐應用能力及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實踐育人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基礎,以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學內容改革更新為主,構建符合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規律的實踐教學模式,這是深化職業本科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抓手[2]。可以說,實踐育人與職業教育的特點相契合。職業本科學校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特點的實踐育人新途徑,是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3.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職業本科學校學生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實踐教育比理論教育的作用更大,更為直接。學生除了靠聽課獲得知識外,還要通過實踐來獲得知識。實踐證明,只有在實踐中,大學生才能一步一步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只有在實踐中,大學生才能掌握、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也只有在實踐中,大學生才能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敢闖敢干的創新精神[3]。因此,實踐教育是職業本科學校學生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實踐育人隊伍協同性不夠
要保證高校實踐育人常態化開展,育人隊伍尤為重要,需要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企業導師等共同組成一支專業的高質量的指導隊伍。但是目前專業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自身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是缺乏實踐經驗,無法系統化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部分企業導師受限于本職工作,很難真正參與到協同育人工作中。部分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對育人工作的同一性和統一性認識不足,專業教學內容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培養的融合度不高,使得思政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偏弱。
2.實踐育人要素作用發揮不均衡
實踐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職業本科學校應建立融合課程、科研、組織、管理、社會實踐等多位一體的思政育人要素體系,但目前部分院校仍存在理論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相分離的現象,實踐育人與其他育人要素作用發揮不均衡,缺乏內在銜接性與一致性,難以發揮協同集聚效應。而且職業院校實踐育人還涉及學校各職能部門和二級院系的相互配合,但目前部分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實踐育人體系,部門之間缺乏配合和溝通,導致在實踐育人中出現了相互脫節的現象,從而影響了實踐育人的整體成效。
3.實踐育人基地不健全
育人基地是職業本科學校實踐育人工作開展的重要載體,其數量與質量對學校實踐育人的效果具有不可忽視的直接影響。但從整體來看,部分職業本科學校的實踐育人基地建設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在實踐育人基地建設中,部分院校對基地的教育性、實踐性、體驗性關注不夠,存在重視外表多、挖掘內涵少,大同小異多、特色亮點少,零散建設多、統籌規劃少等問題,導致環境育人功能欠缺。
4.實踐育人評價機制不完善
當前,職業本科學校對育人隊伍工作實效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多停留在主觀判斷階段,尚未建立科學、完善的實踐育人評價機制。首先,體現在評價方式單一上。對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參與度及成果成效等方面的評價,部分院校并未制定完善的過程性評價機制,主要依據學生自己撰寫、提交的實踐證明或實踐報告,這種評價方式會導致部分學生“走形式”“走過場”,缺乏對學校實踐育人的重視[4]。其次,體現在評價內容片面上。實踐育人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等特點,但是部分院校的評價內容片面,無法真實反映實踐育人的效果,削弱了實踐育人活動的實效性。
1.建設校企育人共同體
推進實踐育人工作長足有效發展,需要充分調動學校教育資源,聚焦制度創新、能力提升、師德引導,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靈活多元的教師供給機制。職業本科學校要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發展計劃,按照“六要”標準,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加大對思政課教師職稱評聘支持力度,科學制定思政課專任教師招聘標準,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落實國家—省—校思政課教師三級培訓和實踐研修制度,建設一支業務精湛、明道信道的思政課教師隊伍。職業本科學校要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計劃,針對黨總支(直屬黨支部)和基層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專職組織委員等黨務工作者,重點開展關于黨性教育、黨的創新理論、黨的建設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形勢任務、基層黨建業務知識等主題培訓,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聯系基層黨組織、聯系思政理論課教師、聯系班級、聯系學生等相關制度,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強、合力強的黨團隊伍。職業本科學校要調動專業課教師參與實踐育人工作的積極性,為所有學生配備“學業導師”,定期開展學業指導活動,突出“全覆蓋”和“全過程”,建設一支以博士、教授團隊領銜的高水平專業導師隊伍。職業本科學校要出臺“企業導師聘任及管理辦法”,組建一支由“企業老總+技術能手”構成的企業導師隊伍,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讓他們擔任學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項目與學生社團指導教師和大賽的評委,以促進學生參與科研創新、創業訓練的積極性。
在運行過程中,職業本科學校要強調過程融合,促進共同作用的發揮。一是資源融合。職業本科學校要重視校企優勢資源利用,建立產業研究院,打造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創新共同體。二是平臺融合。職業本科學校要通過科研項目、工作室建設等,打造專業化發展的合作共同體。三是培養融合。職業本科學校要重視業務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三質”提升,開展校內全員輪訓、外派骨干研修、權威專家進校導學,形成新聘教師崗前培訓、在崗教師定期培訓、重點任務及時培訓的貫通式培養體系,打造成長型學習共同體。
2.構建多元化實踐育人內容
(1)健全工作體系。職業本科學校要通過抓制度優化,制定出臺《關于加強實踐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實踐育人專項行動規劃》等文件,明確指導思想、原則遵循、內容體系、載體路徑、項目開展等內容。職業本科學校要建立“規劃與建設、組織與管理、實施與監控、考核與評定、安全與保障”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日常管理制度體系,不斷加強頂層設計。職業本科學校要遵循“積極推進、分類指導、合作共贏”的思路,不斷挖掘校地資源,推動“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形成行業、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育人格局,促進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不斷提升,崗位認同感不斷增強,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2)優化課程體系。職業本科學校要優化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題研討等方式開展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并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內實踐教學。職業本科學校要充分利用學術科創活動、職業技能競賽、勞動教育類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等開展第二課堂實踐教學,使實踐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有效[5]。職業本科學校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動實踐為鮮活的育人素材,立足學校駐地紅色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實踐成果,把黨的百年奮斗偉大成就轉化為優質實踐教學資源。
(3)堅持項目引領。職業本科學校要落實項目閉環式管理,成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委員會,對大學生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立項、評價、成果展示等環節進行跟蹤指導與評審。職業本科學校要出臺《社會實踐精品項目支持獎勵辦法》,按照“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成果孵化模式,樹立工作品牌。
3.建立全方位育人基地
職業本科學校要全方位開展人才培養,建立校內育人基地群[6]。為破解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形式單一的難題,職業本科學校可建立思政教育基地,圍繞必須掌握和理解的思政基本理論和常識,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并組建學生宣講團,以朋輩帶動的形式帶領學生學習,變“思政課堂”為“思政校園”。職業本科學校要構建沉浸式體驗環境,建設文化育人基地,深入挖掘校史館、圖書館等場館育人元素,進一步挖掘校史校情中特有的光榮傳統、優秀事跡和先進文化內涵,把場館育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過程,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活起來。職業本科學校要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建設雙創培養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專業化平臺,為學生提供物理空間、資源設備、實踐指導和培訓,強化“創業+職業”訓練,讓學生變“看客”為“創客”。職業本科學校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讓學生快速掌握參與第二課堂的方式,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職業本科學校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校外實踐大平臺,吸引社會資源,加強校企合作,以產學研為主線,以優質企業為依托,建立企業人才培養基地、教師能力提升基地、技能培訓與鑒定基地等;以革命歷史博物館、英烈紀念館等場所為陣地,建立紅色教育校外實踐課堂;以鄉鎮社區、公益組織、中小學等為基礎,建立涵蓋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性實踐平臺[7]。職業本科學校要統籌安排實踐育人專項經費,多渠道增加實踐育人的經費投入,保障實踐育人基地持續的建設、使用與維護。功能多元、類別細分的實踐育人基地群,可大大拓展課堂空間,滿足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需要,實現育人模式轉型以及社會、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資源流動,形成符合高質量人才培養需求的有效實踐育人平臺體系。
4.構建全過程實踐育人評價體系
建設科學、有效的育人評價機制,一直是學校關注的重點,也是思政教育的薄弱環節。職業本科學校要堅持以問題導向,充分運用大數據說話,建立學生自評—教學評價—企業參評—第三方調研的多層次育人成效評價體系。在學生自評方面,職業本科學校要構建全方位、網絡化、全覆蓋的質量保證體系模型,制訂學生全面發展規劃、制定學校和二級學院實踐育人工作目標任務及學生個人素質發展標準,依托“智慧學工”系統,讓學生通過填寫“個人成長檔案”,動態記錄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等成長軌跡,形成對學生思想狀況、日常行為的“精準畫像”,形成學生思想素質、身心素質、文化素質、創業素質和職場素質的自評報告,實時記錄學生個人發展成長軌跡,進而及時發現問題、分析不足、不斷改進,做到點對點指導,實現由“漫灌”到“滴灌”。在教學評價方面,職業本科學校要將教師在學校實踐育人工作中的參與度以及對學生實踐活動指導的成效納入年度績效考核、教學評價等過程中,增強教師參與學校實踐育人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師的實踐育人能力與水平。在企業參評方面,職業本科學校要編制《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邀請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質量進行評價,全面反映畢業生質量,持續推動畢業生就業與人才培養聯動,促進學校實踐育人工作與行業企業緊密對接。職業本科學校應引入第三方調研,圍繞“實踐育人”實效建立觀測點,設計監測指標體系,形成監測指標體系和年度質量報告。調研數據和評價結果可以直觀看到實踐育人體系的成績與不足,也實現了院系之間的橫向比較,能為學校改進實踐育人工作提供客觀的數據依據。職業本科學校應同步建立實踐育人工作診改機制,以學期為診斷與改進周期,設計質控點。診斷與改進工作要依托學生自評—教學評價—企業參評—第三方調研的多層次育人成效評價體系,分析查找差距,以不斷改進實踐育人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職業本科的發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而實踐育人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的工作,需要職業本科學校不斷去抓機制建設、抓關鍵群體、抓重點環節、抓有效載體,確立思政實踐育人主體,不斷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拓寬實踐育人路徑,通過建設校企育人共同體、構建多元化實踐育人內容、建立全方位育人基地、構建全過程實踐育人評價體系等方式,完善實踐育人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敏,王濱濱,劉萬村.“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升職業本科育人效果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5):4-8.
[2]趙林,齊勇.“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體系建設探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2(08):66-69.
[3]于佩.新文科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現狀、體系構建與優化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4):30-32.
[4]張丙昕.新時期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對策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3):80-82.
[5]李揚.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載體與平臺建設研究[J].河北職業教育,2023,7(03).
[6]單珣,賈寒.“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機制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4):81-83.
[7]周遠,牧士欽.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精準化理念與模式探析[J].江蘇高教,2021(10):104-108.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Path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Niu Xiaoyan, Ren Xiaoya
(Student Office, 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type of educational level,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not only has clear direction, stable positioning, and strong quality, but also needs to undertake the sacred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lever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proces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chool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uneven play of educational elements, incomplete educational bases, and imperfec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s. Targeted solu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chools in China.
Key words: high quality;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degree; prac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k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