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強 羅磊
2023年12月30-31日,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的號召,推動批判性思維研究與教學在中國的普及與發展,“中國邏輯學會批判性思維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師范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邏輯學會主辦,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四川省邏輯學會等單位承辦,《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等單位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中小學教師以及社會人士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收到學術論文40余篇,共舉行了26場學術報告。研討會圍繞批判性思維與邏輯的關系問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維、邏輯教學與論證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大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以及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和應用、批判性思維的本質特征及當代意義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一?批判性思維與邏輯的關系問題
批判性思維與邏輯的關系問題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學界為此爭論不休。本次大會特邀報告階段,南京大學張建軍作了《從邏輯悖論研究看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關系》的報告。他認為,批判性思維以“合理懷疑、合理置信”為根本特征,而“合理”的要義在于“尊重事實、尊重邏輯”,要“尊重事實”也要首先“尊重邏輯”,因而“邏輯是批判性思維之根”。張建軍以羅素悖論及其通俗版本“理發師悖論”等經典案例,運用當代認知科學的“高階認知”觀念闡釋邏輯悖論的發現與澄清,探究悖論的構成、解悖路徑與標準,說明演繹邏輯、歸納邏輯和辯證邏輯在悖論研究中的作用和機理,并呈現悖論對于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特殊意義。
江南大學吳格明在《我所理解的批判性思維》報告中認為,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邏輯,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反思,批判性思維的靈魂是人類理性,批判性思維的起點是懷疑,論證的評估和建構則是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內容。江漢大學李文浩在《“Critical Thinking”的譯介取舍及其影響》中指出,critical thinking無論如何都要盡量還原“批判”的哲學含義,既要體現中西方的共同點,也要強調其現代意義上的邏輯論證特點。湖南科技大學顏中軍在《批判性思維的邏輯性與邏輯思維的批判性》中認為,學界對于批判性思維的認知,存在諸多含混與分歧,亟待澄清與辨明。批判性是思維的應有之義,具有普遍性、中立性、規范性等特征。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批判性思維并不構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應貫穿于教育全過程、依托其他學科進行多元化培養。邏輯學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條件和本質要求,但不能用批判性思維混同甚至取代邏輯學。這不僅有助于推進批判性思維教育改革,而且還有助于正確認識邏輯學的教學地位,避免不必要的訛誤。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梁潤成針對批判性思維的普遍性的議題,分析和重構了麥克佩克反對“普遍論”的論證以及普遍論者對麥克佩克三個論證的回應,分析了約翰遜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給出一個新框架對上述觀點進行綜合。
二?傳統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維
中國邏輯學會杜國平會長認為,如何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維思想,并構建體現東方智慧的批判性思維理論體系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這一經典學習過程和認知方法。其中的思想方法就與批判性思維存在諸多相通之處。如何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對批判性思維進行補缺性、創新性發展,這是一項能充分彰顯中國學者學術優勢的非常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楊武金論證了墨家邏輯和批判性思維學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他通過對墨家邏輯和批判性思維進行比較考察,認為墨家“三物邏輯”理論與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框架存在同構性,墨家邏輯在多個方面展現出了批判性思維的理論特征,在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具體應用上體現了批判性思維的基本精神,我們可以通過把握墨家邏輯的本質來推動批判性思維學科的研究與進展。
鹽城師范學院汪楠以因明唐疏古籍文本為依據,將因明唐疏三支論式與圖爾敏論證模型比較研究,重點考察因明唐疏古籍文本中關于概念層級的劃分,比較因明唐疏三支論式與形式邏輯三段論、非形式邏輯論證型式,認為在論辯中使用的因明唐疏三支論式,具有自身的獨特性。第一,因明唐疏三支論式中有嚴格的概念層級劃分。第二,與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相比,因明唐疏三支論式本身所具有的結構是獨特的,尤其是三支論式上的喻支。在因明唐疏三支論式與圖爾敏論證模型的相互比較中可以發現,因明唐疏三支論式既不是圖爾敏論證的基本模式,也不是擴展模式,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圖爾敏論證模型意圖對維護論證主張的每一步驟進行功能性解釋,這與因明唐疏按照“宗-因-喻”詮解三支論式的意圖一致。因此,借用圖爾敏分析論證的思路考察因明唐疏三支論式,不僅能夠讓我們不必陷入三支論式究竟是演繹還是歸納的糾結之中,還能使我們更好地聚焦于如何分析和評價三支論式作為佛教論辯的論證型式。
三?邏輯教學與批判性思維
全球批判性思維研究與教學的新浪潮,不僅與邏輯學的新發展,特別是脫穎而出的非形式邏輯相伴而行,而且這兩股思維新勢力相互促動,既使批判性思維在大學傳統課程體系中找到了安身之地,又讓大學(通識)邏輯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大學邏輯教學改革的成果之一便是“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程的興起。武宏志指出,邏輯知識、方法和精神服務于批判性思維技能和傾向的培養,不僅能充分發揮邏輯提升理性思維的傳統功能,而且利用邏輯自身的模式化、規則化的優勢,讓批判性思維具體化、可操作,從而取得實效。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融合——創造一種邏輯教學的新形態,不僅可能而且可行。
中山大學謝耘在特邀報告《邏輯教學與論證能力培養》中指出,對邏輯學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夠提升我們的論證能力和評價能力。他認為當代非形式邏輯和論證理論的發展為論證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資源,我們可以援引其中的相關成果來充實邏輯導論的教學內容。他從論證結構的宏觀分析、非演繹論證的分析與評價、論證建構、論證互動的理性參與四個角度探討了非形式邏輯和論證理論在邏輯教學中的作用。
西南大學李章呂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系列能力的組合,可以分為四個系統性遞增的能力層級。批判性思維能力與邏輯知識密切相關,大學邏輯課程或邏輯取向的批判性思維課程在批判性思維教育中大有可為,特別是對學生理論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西北政法大學王榮虎認為,在邏輯學課程中,基于批判性思維要義設計教學活動,突出訓練識別謬誤能力,強化論證意識,能夠培養學生在服從理性、邏輯、真理和事實的前提下又保持開放態度和懷疑精神,并堅持論證的說理方式。因此,突出批判性思維的課程設計、訓練識別謬誤能力和強化論證意識是邏輯學課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三個重要維度。西安歐亞學院武曉在報告中對如何利用項目制教學法提升批判性思維課程培養效果進行了闡述,分別從“為何用”、“如何用”以及“效果評估”三個方面對項目制教學法與批判性思維課程的融合進行論證,期望有效利用項目制教學法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楊海燕立足于批判性思維的顯性化,從批判性思維的定義談起,梳理了它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國內創新能力培養中的緊迫性。通過了解批判性思維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一步反思傳統大學英語教學隨時代快速發展所出現的局限性。電子科技大學文競在基于CNKI的文獻計量分析的基礎上,系統研究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批判性思維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認為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者們可進一步擴大教學模式的種類和學科的范圍,探索不同教學模式在不同的學科教學中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其他能力的促進作用。
四?基礎教育與批判性思維
基礎教育批判性思維教育教學研究是批判性思維研究的重頭戲。正如杜國平所說:“思維方式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而且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因此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習慣,就需要從基礎教育入手,關鍵是要從中、小學開始。”他進一步指出,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之下,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貫徹、滲透批判性思維訓練,什么樣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才是科學、有效的,以及批判性思維教育和訓練如何能夠提升現有學科的實際教學效果等,都有待廣大學者利用邏輯學、教育學、心理學、統計測量等跨學科知識和工具進行深入、艱辛的探索。
李曉艷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用“真理想、真實踐、真創新”的教育精神,歷經二十年的苦苦求索,借助批判性思維與合作學習開創了小學教育教學中“培養未來科學家”的課程體系,強勢推進批判性思維及科學教育工作,成為小學批判性思維教育教學研究的一面旗幟。
邏素(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王宏鷹認為,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程在我國學校教育中仍然處于嚴重缺位的狀況。只有堅持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教育工作從娃娃抓起,多學科融合進行,以邏輯作為基礎,融入數學、科學和美學的綜合素質教育以及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才適合我國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才有助于推動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廣泛應用,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在教學研究方面,成都市樹德中學王華美認為,語文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應該抓住關鍵以尋求突破。他將理解與質疑、論證與評估、反思與創新確立為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育的著力點。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汪鈺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帶上她的眼睛》為例,通過運用格雷瑪斯敘事理論對該文進行分析,運用行動元結構和邏輯語義方陣探究該文章的主旨,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五?批判性思維與課程思政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編譯局)郭海龍認為,從“兩個大局”視角來看,全民亟需提升在認知體系中起統帥作用的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第一,全社會對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重視程度不高,影響創新型國家建設,影響科技競爭這一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領域;第二,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教育較弱,影響全民綜合素質提升,進而影響我國人才培養方面的高質量發展;第三,全民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強,影響未來國家發展戰略,影響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五育并舉”是我國新時代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要求,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為貫徹落實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華中師范大學宋榮團隊以“Logic 5+1”為課程目標導向,以時事結合與師范教育理念傳遞為課程要素,以師生角色革新、課程組織形式創新為切入點,以課程評定多元化、立體化為突破點,積極探索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創新模式,堅持綜合培養教育對象的全方位素養,堅持“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為邏輯學課程思政教學創新模式探索提供可能路徑。
東北師范大學張萍認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征程中,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尤其需要具備理性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有效甄別正確可靠信息,作出合理決策,從而理性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避免盲從。因此,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素質培養至關重要。東華大學田長生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創新精神,大學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肩負著塑造國家未來的重任,應該培養創新的能力。而創新能力是以批判性思維為前提的,要有所創新,必須有批判意識。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技巧,不僅能在認知和評價上進行獨立、辯證、理性的思考,而且能對大學生的思維素養、學習的方法策略、問題的探索深度、思想的發展延續以及理想信念的構建產生深入的影響。強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對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創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課程中引入批判性思維,能夠有效克服傳統思政課教學弊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實效,切實促進大學生思維健康發展,從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在具體實施策略方面,郭海龍認為,全民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應立足于產業結構,把握內在規律:一是有針對性地對科研、教學等重點領域強化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訓練,通過科教創新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新質生產力,形成良性循環;二是在各行業從業規范和行業標準方面完善邏輯鏈條,以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的績效引導全民自覺提升邏輯思維能力;三是通過宣傳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成功案例,引領全民強化提升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內在動力。四川師范大學陸禾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在各教育階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如何以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教育為載體,利用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教育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是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教育課程設計的重要課題。
六?批判性思維的應用和現代價值
本次會議關注批判性思維應用與實踐的學者不在少數。第三軍醫大學翟建才認為,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是批判性思維的理論基礎,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工具性作用明顯,與創新能力的關聯性極強。當今世界,批判性思維對于科學技術創新既十分重要,又相當緊迫和有效。南京大學謝昊巖、許昌學院黃海認為,批判性思維被強調為理解AI影響和解決這些挑戰的關鍵工具。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重點應轉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適應和發展至關重要。
在法律應用方面,湖北大學徐夢醒認為,批判性思維通常是建立在新問題的可能解決路徑的探尋上,而不是拘泥于固有的定義和認知的約束力。批判性思維對法律方法應用能力培養的意義體現在凸顯法學“經世致用”之價值、落實法學教育課程思政的方法論路徑兩個方面。據此,法律方法應用能力的培養應當立足課程思政,引入多元化教學方案,融入司法實踐教學資源展開學理化反思,從而達到培養符合國家與地方法治建設需求的兼具專業能力與廣闊視域的法學人才的目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李依林、炊苗苗認為,批判性思維為冤假錯案的邏輯分析提供了新視角、新范式、新維度。將批判性思維理論和冤假錯案的案例結合,運用批判性思維理論中的問題式思維、審辯式思維、關聯式思維等方法對冤假錯案進行邏輯角度的批判,為冤假錯案的預防提供辯證性的邏輯思維機制。
第三軍醫大學瞿建才、西北工業大學呂天擇還分別就批判性思維在科學技術創新中的作用以及批判性思維在技術經濟學中的應用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此外,在會議論壇環節,四川大學徐召清、黃俊翔討論了在邏輯學教學中時常遇到自然語言理解和邏輯聯結詞不匹配的情況,以《邏輯學導論》為代表的邏輯教科書通常采用“從弱原則”來解釋邏輯學家的理論選擇。四川大學歐陽科、黃瀟探討了形式邏輯在當代教育和社交互動中的應用。西北工業大學陳千千就批判性的反事實思維、鹽城師范學院劉張華對可能世界實在論爭議的癥結進行了分析。
綜上,本次會議回應世界與時代關切,深化批判性思維研究,是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學界的一次盛會。中國邏輯學會會長杜國平在致辭中說:“批判性思維不僅是社會進步的內在需要,而且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批判性思維專業委員會的成立順應了這一歷史趨勢,恰逢其時!正當其時!”也正如批判性思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勝強所說:“批判性思維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分析問題、作出決策。”當今社會,隨著信息爆炸和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批判性思維專業委員會的成立,結束了我國一直以來沒有正式的、專業的批判性思維學術組織的歷史,這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件大事。中國邏輯學會批判性思維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有助于推動批判性思維在中國的研究和發展,提高公眾的批判性思維素養,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人類文明的賡續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何?毅]
作者簡介:林勝強,男,四川內江人,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E-mail: lsq0820@hotmail.com;
羅磊,男,貴州銅仁人,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