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江蘇省徐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在分析徐州市農業農村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剖析徐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優化農業農村發展環境;深入農村改革,激活鄉村發展的動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創新發展機制;落實人才引進制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發展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策略;江蘇省徐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47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根據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迫在眉睫。基于此,分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江蘇省徐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現狀及其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徐州市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兼顧推動鄉村產業開展、基礎設施完善,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1 前沿研究
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現代化,還包括鄉村生態環境、鄉村治理環境、鄉村基礎設施等內容的現代化。對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研究,國內眾多學者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陸益龍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質角度提出要通過農業變革,維續鄉村主體性和促進鄉村新發展,從而實現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整體提升,促成鄉村現代化落地[1]。郭翔宇從農業農村供給側改革、協調小農戶與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角度出發,提出如何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增大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步幅[2]。杜志雄從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內在聯系角度,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將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現代化結合起來的,必須要解決當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使農業農村現代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抵達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終點[3]。王琳從農業農村現代化存在明顯短板,農產品競爭力匱乏、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產業缺乏深度融合發展及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角度,提出必須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加速產業體系現代化建設,推動產業縱深融合發展,不斷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供給[4]。
2 現狀
2.1 強農富民產業不斷壯大
在倡導鄉村振興大環境下,徐州市主動貫徹落實,不斷促進強農惠民產業發展,不斷增強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1)糧食生產穩中有增。2020年,徐州市糧食種植面積達768 283.95 hm2,較2015年增長31 649.15 hm2;2020年徐州市糧食總產量為5 019萬t,
較2015增加31萬t,位居全省第二。2)蔬果產業齊頭并進。2020年,徐州市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
410 205 hm2,總產量達2 100.0萬t、總產值為966億元。果樹總面積穩定在102 051 hm2,總產量128.6萬t,總產值53億元。3)養殖業成效顯著。受“非洲豬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多重影響,徐州市畜禽業持續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健康的畜禽生態養殖體系,推動還原以往生豬產能。從“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末期,徐州市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所占比例已從7%提高到75%。
2.2 產業融合步伐加快
徐州市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主動響應國家號召,做到產業融合步調不放緩。1)產業融合范圍不斷擴展。2022年,徐州市積極貫徹落實農業龍頭企業“十百千”培育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徐州市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已增至1 132家,包括9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和90家省級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在徐州市全面開展。徐州市特色產業集群穩步發展,266個特色產業已納入省級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完成投資已打破246億元大關。2)市場物流體系基本完善[5]。物流體系健全暢通是產業融合的加速器。2022年,徐州市已有約30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通過大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徐州市農業運營適度規模占比超過60%。
2.3 基礎裝備不斷夯實
完善的農業基礎裝備是扎實有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基。根據統計數據,徐州市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當前農業機械化程度達86%。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徐州市基本建成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截至2021年末,徐州市物聯網使用比例達22%,農業農村網絡服務覆蓋率達67.4%。近5年來,徐州市累計投入268.34億元,實施367項工程,實現了黃河故道“十三五”建設的目標。2021年,徐州市豐縣、沛縣、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均進入“數字農業百強縣”排行榜。
2.4 人居環境持續優化
只有居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環保意識得到增強,才能更好地實現生態文明現代化。根據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生態宜居的宏觀要求,徐州市持續優化農村居民生活環境。1)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倡導垃圾分類和垃圾集中清理制度,增設垃圾站點,減少城鄉垃圾堆放問題,實現徐州市生活垃圾無害化全面處理。2)優化農村居民居住條件。為提供安全優質住房條件,徐州市政府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截至2022年末,共完成了農村危房改造10 871戶,農村住房改造70 915戶,完成了357個工業項目的實施。
3 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農村發展基礎薄弱
目前,徐州市農業農村基礎薄弱、發展落后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1)新型農業主體發展緩慢[6]。雖然徐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但是新型農業主體發展速度略顯滯緩,農業產業鏈不長,產品附加值亟待提升。2)農產品供求關系存在矛盾。初級農產品供過于求,高級農產品及深加工的農產品供不應求等問題突出。3)農產品品質亟待提高。徐州市是江蘇省農業大市,農產品多而不精,農產品生產、加工等環節需要科學技術加持,農產品品質亟待提高。
3.2 農業農村發展環境亟待優化
1)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前提,徐州市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農業配套設施不完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存在制約。2)涉農資金管理不規范。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數據顯示,當地涉農資金管理不規范主要表現在涉農資金支付慢、資金調度緊張及資金使用效果不明顯等方面。3)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相對于城市而言,徐州市農村的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健全,農村居民生活基本保障有待提高。部分遠離市區的農村地區醫療公共服務能力較低,村鎮衛生所目前只能治療常見疾病,對于稍復雜的疾病,農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到市區醫院就診,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經濟負擔。此外,部分鄉鎮沒有建設養老場所,隨著我國老齡人口不斷增加,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也日益嚴峻,鄉村養老設施急需完善。4)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存在差異。2022年徐州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42 610元,農村人均收入25 210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69。雖然徐州市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城鄉差距仍然存在。
3.3 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衰退
產業有活力、有動力,農業農村才有發展的空間。目前,徐州市農村農業發展活力衰退,主要表現在以下3方面。1)產業融合深度不足。徐州市在“十三五”期間,致力于打造并不斷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產業全面融合,但數字化轉型融合深度不足。根據調研,雖然徐州市政府充分利用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優勢,將農業與旅游業融合,打造特色采摘園,如耿集草莓園等,但采集游客數據以及統計農民收入情況依靠傳統記錄方法難以實現;同時將工業機械化賦能農業發展,農機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斷提高,但改變村民傳統生產觀念,接受機械化數字化新型農業生產狀態仍然存在困難。綜合來看,徐州市拓展了產業融合廣度,但產業融合深度不足,處于數字賦能的時代,各產業內在聯系亟待加強。2)農村產業同質化嚴重。徐州市周邊城市擁有類似的資源稟賦及發展環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單一,缺乏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同質化問題突出。3)農業產業經營的專業化、集聚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徐州市零散村莊較多,大多是小農戶經營,規模較小,分布較為零散。
3.4 農業農村發展機制亟待創新
在農業生產機制方面,徐州市部分農業生產仍依賴于傳統勞動力,消耗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成本較大;而在農業經營機制方面,徐州市農產品產銷環節存在脫節現象,農戶常常面臨產品滯銷的困境,經營銷售機制亟待創新。在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上,徐州市農村農戶較為分散,致使農業農村發展規模無法擴大,發展較為緩慢。農業農村領域改革任務繁重,農村基層工作薄弱,改革缺乏系統性、整體性,鄉村治理結構體系亟待加強。
3.5 農業農村發展所需人才資源匱乏
人才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盡管在國家的號召下,眾多優秀學子回鄉助力家鄉建設,使得鄉村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但是創新型、服務型、營銷型等高素質人才仍然匱乏。目前,徐州市農村居民整體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年齡結構偏大,缺乏新型職業農民。此外,在農業科技方面,現有的農業團隊無法實現農業的技術性突破,長期面臨著研究瓶頸,導致農業技術發展緩慢。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徐州市急需高質量、高素質人才保駕護航。
4 對策
4.1 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強有力的農業基礎保駕護航。1)依托徐州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發揮其作為歷史古都的獨特優勢,夯實農業基礎。2)調整并優化農業農村的產業布局,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縱深交融發展。基于徐州市的資源稟賦,巧妙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農業,打造獨具徐州風格的特色產業,推動產業全方面、多元化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3)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資源配置的協同作用。徐州市政府應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政策引導和市場監管,協調農產品供求關系,推動簡單初級農產品向高端深加工產品轉化,擴大初級農產品需求并增加高級農產品供給,最終實現農產品供求動態平衡。
4.2 優化農業農村發展環境
良好的環境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保障。改善徐州市農業農村發展環境,可從以下4方面入手。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農業生產基本保證。2)調整并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3)加強強農惠農專項資金審計工作,切實保證資金惠及農民。4)實現城鄉互聯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城鄉融合發展固然可行,但農村在各個方面發展程度長期滯后于城市,需要縣域內鄉鎮農村間協同步調,為農村發展提供緩沖區域[7]。
4.3 深入農村改革,激活鄉村發展的動力
徐州市政府應采用先試點后推廣模式,推進農村改革政策貫徹落實,提高農業農村整體性發展水平,加快農村的改革步伐,將全方位、深層次、多元化改革落地實施,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1)增強農業農村行動,促成城鄉縱深交融發展,立足自身鮮明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的特征,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業[4];2)優化農村空間布局,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帶;3)加快農業產品產業鏈的延長和升級,發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并舉,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促使農村居民增收,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4.4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創新發展機制
徐州市依據農業農村的發展實際,進一步加大農業農村科技的投入力度,以建立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和管理體系為重點的框架體系[8]。徐州市切實增加農業農村科研投入,鼓勵支持企業、科研院所等多主體共同參與農業科技研發,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實際應用。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探索適合徐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投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打造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等多元化金融融資渠道,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資金保證。
4.5 落實人才引進制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民受教育程度直接影響農村發展高度,徐州市要扎實推進“人才強基”工程,努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8]。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要充分利用徐州市產業資源優勢,鼓勵農村居民積極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以此為契機,進一步促進徐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5 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組成部分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都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本文以徐州市發展現狀為落腳點,分析目前徐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存在問題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措施,以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借鑒,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陸益龍.鄉村振興中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3):48-56.
[2] 郭翔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5):22-24.
[3] 杜志雄.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辨析、問題挑戰與實現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5):1-10.
[4] 王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農業,2023(21):50-52.
[5] 彭明唱.新發展階段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以徐州市為例[J].江南論壇,2023(4):46-50.
[6] 張淑云.徐州市鄉村振興的評價指標與策略[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9.
[7] 朱良晨.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探析[J].現代農機,2023(6):17-22.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4-01-12
作者簡介:謝明容(2003—),在讀本科生。E-mail:156620522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