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芳


摘要:二次函數的綜合性問題是中考數學試題的必考題型,可以系統地考查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在求解過程中,能促使學生將離散化的知識聚合成統一的知識體系,同時能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能力.文章結合具體例題分類探討了二次函數綜合題中的交點問題、線段的和差最值問題、一般最值問題等常見題型的解題方法.
關鍵詞:二次函數;綜合性題目;解題方法
二次函數是初中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構成,依托于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二次函數可以與方程、不等式、二次根式、平面幾何、三角函數等重要的數學知識點融合起來,形成綜合題.同時,由于函數的核心含義是反映兩個變量在某個變化中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也常常與有關動點的分類討論問題相結合,對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思維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查.因此,研究二次函數綜合性題目的解題方法,對于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培養數學核心素養、提升數學整體理解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二次函數綜合題中交點問題的解法
交點問題通常以二次函數與一次函數,以及二次函數與坐標軸的交點形式出現,交點可能是二次函數與坐標軸、一次函數以及平行于坐標軸的直線的交點.
例1? 已知拋物線y=ax2+bx+c,頂點M的坐標為-b2a,-4,拋物線與y軸的交點為點C,與x軸的交點為A和B,兩點的坐標分別為(x1,0)和(x2,0)(x1 解析:因為x1和x2是方程x2-2(m-1)x+m2-7=0的兩根,所以由韋達定理可知x1+x2=2(m-1),x1x2=m2-7.又x21+x22=10,所以(x1+x2)2-2x1x2=10,則[2(m-1)]2-2(m2-7)=10,即m2-4m+4=0,解得m1=m2=2.將m=2代入方程x2-2(m-1)x+m2-7=0中,得x2-2x-3=0,又x1 又因為點A和點B分別為拋物線與x軸的兩個交點,根據拋物線的對稱性可知,頂點M的橫坐標為1,所以點M的坐標為(1,-4).將A(-1,0),B(3,0)和M(1,-4)分別代入拋物線y=ax2+bx+c中,則有a-b+c=0,9a+3b+c=0,a+b+c=-4,解得a=1,b=-2,c=-3. 所以,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2-2x-3. 因為C是拋物線與y軸的交點,所以點C的坐標為(0,-3). 綜上,點A,B,C的坐標分別為(-1,0),(3,0),(0,-3),拋物線解析式為y=x2-2x-3. 例1以二次函數為載體,考查二次函數與坐標軸的交點以及二次函數性質,運用待定系數法,結合韋達定理、拋物線的對稱性質以及數形結合思想,即可確定交點坐標和拋物線的解析式. 2 二次函數綜合題中線段和差最值問題的解法 線段和差最值問題的關鍵是二次函數的“動點”問題,“化折為直”是解決此類題型的通用方法[1].線段和差最值問題的題型主要分為單一線段最值問題、兩條線段求和取最小值問題、兩條線段作差取最大值問題、三角形周長最小問題四大類型. 2.1 單一線段最值問題 在單一線段最值問題中,一般會存在兩個動點(點M和點N),分別位于二次函數圖象和一次函數圖象上(如圖1所示),解題的關鍵在于利用函數解析式表示動點的坐標,通過數形結合,判定動點的位置[2]. 2.2 兩條線段求和取最小值問題 兩條線段求和取最小值問題,就是求動點到兩定點距離和的最小值.如圖2所示,在定直線l上找到一點P,使得點P與定點A和定點B的距離之和最小.解決此類問題,可以通過“化折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借助對稱點,將PA+PB的最小值轉化為線段A′B的長度. 2.3 兩條線段作差取最大值問題 在兩條線段作差取最大值的問題中,題型通常為求定點與兩動點距離之差的最大值.如圖3所示,在定直線l上找到一點P,使得點P與定點A和定點B的距離PA和PB的差最小.若A,B兩點位于直線l的異側,則需要通過對稱點,將兩定點轉化到直線l的同側,將PA-PB轉化為PA-PB′.當A,B′,P三點不共線時,PA-PB′ 2.4 三角形周長最小問題 三角形周長最小問題是“將軍飲馬”類題型的變形,如圖4,在射線m和n上分別選取動點M和動點N,使之與定點P組成△PMN,使得△PMN的周長最小.此類問題的解法與上述二次函數的綜合性問題的解題方法基本一致,也是通過對稱點轉化后利用“化折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求三角形周長的最小值[4]. 3 二次函數綜合題中最值問題的解法 最值問題是函數的重要問題,在解決二次函數的最值等綜合性問題時,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線性規劃、基本不等式、單調性等知識點簡化問題. 例2? 已知二次函數y=ax2+bx+c(b>a>0)的圖象與x軸至多有一個交點,求a+b+cb-a的最小值. 本題屬于變量較多的最值形式,可以從已知條件出發進行變量替換[5]. 解析1:通過換元,替換變量b,結合基本不等式進行最值計算. 由題意可知a>0,Δ≤0,則有1 所以,a+b+cb-a=1+ca+2ba-1≥1+ca+22ca-1. 令t=ca>12,則a+b+cb-a =1+t2+22t-1=32+2t-14+94(2t-1)≥32+22t-14\594(2t-1)=3, 當且僅當t=2且ba=2ca,即b=c=4a時,a+b+ca-b取得最小值3. 解析2:通過替換變量c,實現消元的目的,進而使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 由題意可知a>0,Δ≤0,則有c≥b24a,所以a+b+cb-a≥a+b+b24ab-a.令b=a+t(t>0),則a+b+b24ab-a=32+9a4t+t4a≥3,當且僅當t=3a且c=b24a,即b=c=4a時,a+b+ca-b取最小值3. 解析3:從所求問題出發進行等價變形,通過對所求式子賦予變量,利用等式替換變量c. 令a+b+cb-a=t(t>0),則c=(b-a)t-(b+a).將c=(b-a)t-(b+a)代入 Δ=b2-4ac≤0, 得到t≥(2a+b)24a(b-a),下同解析2. 4 結語 二次函數是初中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構成,以二次函數為載體的綜合性題目具有知識面廣、靈活性強的特點,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合和綜合應用能力.解決此類問題需要根據題意,利用二次函數的相關性質和數學思想,選擇適宜的解題方法.在解決與交點相關的二次函數綜合性題目時,可以與方程建立聯系,利用判別式、根與系數的關系等知識點,將函數問題轉化為方程問題;在解決與線段和差的最值相關的二次函數綜合性題目時,可以運用“化折為直”的數學思想,通過軸對稱變換、旋轉變換、平移變換、構建特殊圖形等方式將“折”轉化為“直”,進而解決數學問題;在解決二次函數綜合性題目中的最值問題時,可以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和換元法,整合線性規劃、基本不等式、單調性等知識簡化問題.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有計劃地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總結解題規律,向學生傳授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海濤.解題應重視自然而至簡的通解通法——從一道二元二次函數最值題的研究談起[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7):75-80. [2]王新.初中數學綜合題分析及教學策略探究——以二次函數綜合題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1(35):19-20. [3]張洋.數形結合在二次函數圖象解題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7):50-51,93. [4]羅志.初中數學動點問題教學實踐研究——以二次函數動點問題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3):158-159. [5]張小平.二次函數與45°的美麗邂逅——關于一類二次函數綜合題的解題思考[J].上海中學數學,2021(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