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武
摘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動手能力,可以使其獲得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課堂優化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結合時代發展要求,注重素質教育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滲透教學,保障學生在獲得科學理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動手能力。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科特征設置相應的教學策略,使其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操作興趣;加強指導,提高學生操作的正確性;巧妙設疑,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的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 動手能力? 教學質量? 課堂優化
基于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教學觀念發生較大改變。從以往的單一教育思想中解放出來,更加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通過開展科學實踐課程的方式,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鍛煉機會。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獲得動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提升??茖W是一門具有探索意義的學科,通過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索,幫助學生獲得理解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提升,對其未來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一、小學科學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意義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儲備較少,思維意識尚未發展成熟。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自主探究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并獲得良好的課堂參與感受。教師應當將素質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工作的每一處,使學生可以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其日后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基于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動,小學科學教師在進行素質教育時,應當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政策的發展要求,引導學生動手參與到實踐探究中,提高科學課堂的質量以及效率。
二、如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操作興趣
小學科學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學科特征創設具有特色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得以激發,有利于高效教學的順利開展。學生在情境教學中進行探究學習,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注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具有趣味性的課前導入內容,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
以青島版一年級科學下冊第四單元土壤與動植物的第一節《土壤與植物》為例,在對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進行科學探究時,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進行植物的培養。將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帶到教室,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到植物的養育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針對本節課程的理論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二)加強指導,提高學生操作的正確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以及創造力較為豐富,但是動手實踐能力較為欠缺。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使其可以獲得科學素養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1]教師需要在實踐操作開始之前,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操作工具,保障學生的人設安全,使得教學課堂順利開展。
以青島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六單元測量工具第二節《天平》為例,天平是測量物品質量的重要工具。教師應當將天平的測量原理以及操作方法向學生進行講述,使其可以掌握正確使用天平的方法,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
(三)巧妙設疑,讓小學生在操作中思考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較為發散,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學生的特征。在科學課堂上巧妙設計教學懸念,吸引學生對后續的所學內容進行探究學習。并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不斷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對科學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強化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動手能力,使其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可以獲得科學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
以青島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五單元密切聯系的生物界第一節《光合作用》為例,在開展本節科學探索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為了什么?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又是什么?”將學生帶入到深入思考的學習環境中,[2]使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問題探究中,實現自身全面素養的提升。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時刻貫徹素質教育,幫助學生在掌握科學原理以及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教師應當注重與學生之間的友好溝通,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使得學生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與教師進行分享,從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有助于針對性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先導者,應當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形式,還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調整,使得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倩.全息交互協作學習終端助力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S2):54-55.
[2]張馳.淺析機器人教育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作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S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