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凱月
摘要:繪本是以圖畫為主并配以簡短文字敘述的一種兒童讀物,它以其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表現形式和引人入勝的情節,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繪本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能力。現如今,在實際應用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繪本,如何合理運用繪本,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等問題仍然是值得美術教師深思的問題。因此,本文將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繪本的應用策略,旨在為一線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美術 教學 繪本 應用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繪本教學以其生動有趣的情節和精美的插畫更能夠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近年來,繪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繪本不僅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還能夠通過圖畫和情節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因此,教師要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選擇符合學生發展的繪本材料,調動學生在課堂的專注力,培養美術技能和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
一、選擇合適的繪本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繪本來引導學生了解藝術元素和藝術形式等知識點,通過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畫,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在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繪本來進行教學。以蘇少版小學美術《走進大自然》為例,可以選擇以色彩豐富的繪本為教材,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畫來認識各種顏色的名稱和特點,同時,教師則需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選擇適合的繪本,其內容應該與教學目標相符合,以便幫助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將一幅大自然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圖片中的內容,隨后給學生展示與本節課相關的繪本,讓學生自由閱讀,教師可以用貼紙或便簽標注出一些重點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繪本的故事情節和意義。學生在閱讀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將自己對繪本的理解進行分享,選擇自己喜歡的繪本情節或角色進行描述,分享對大自然的感受和想象。接著帶領學生到室外的自然環境中,讓學生仔細觀察大自然的景象,包括植物、動物、天空、風景等。[1]另外,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指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學生回到教室后,準備素描紙、鉛筆等繪畫工具,讓學生根據自己在大自然中觀察到的景象,進行素描繪畫。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繪本中的圖畫來幫助他們理解藝術元素和藝術形式的概念,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在這幅圖畫中,你能找到哪些顏色?” “這幅圖畫中的線條有哪些特點?”等等,幫助學生逐漸理解并掌握藝術元素和藝術形式的相關知識,也能為學生創作作品提供思路。當學生繪畫完畢后,組織學生進行繪畫展示,讓每位學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對學生的繪畫作品進行評價和鼓勵,給予肯定和建議。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繪本中的圖畫進行繪畫,或者根據繪本中的故事情節進行創作,通過模仿和創作,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并培養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因此,在選取繪本時,教師需要注意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和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并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能力。
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故事類的繪本作為教學資源,通過繪畫來讓學生表達對故事的理解和想象,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可以鍛煉他們的繪畫技巧和表達能力。以蘇少版小學美術《鳥和家禽》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選取一本富有想象力和故事性的繪本,繪本的故事情節應該簡單明了,容易理解,其畫面和插圖應該精美絕倫,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繪本的故事情節,引導他們思考和感受故事中的動物、場景和情感,學生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角色,或者以第三人稱的方式來繪制整個故事的場景和情節。隨后,讓學生用繪畫來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學生可以選擇他們認為重要或有趣的場景、角色或情節進行描繪,他們可以運用各種繪畫媒介和技巧,如鉛筆、彩色鉛筆、水彩、線條描繪等,來表現自己的創意和想象。[2]如,學生可以用明亮的色彩和細膩的線條來描繪家禽的快樂和活躍,用柔和的色彩和輕柔的線條來表達鳥的孤獨和渴望,還可以通過畫面的構圖來展示故事中的場景和情節,比如畫一片綠草地上,家禽們歡快地嬉戲,而鳥孤獨地站在一旁等待著友誼的到來。在這樣的繪畫活動下,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于故事情節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鍛煉他們的繪畫技巧和表達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結語: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繪本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教學資源,通過繪本的應用,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繪本,并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以達到藝術教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盧婷.分析兒童繪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J].大眾文摘, 2022,(18):19-21.
[2]于兆霞.兒童繪本在美術教育中的運用和思考[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2,7,(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