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勝男
摘要: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和體驗情感的過程,也是學生探尋知識本質和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文章先介紹了深度學習的內涵,接著闡述了深度學習對于英語閱讀教學的意義,最后提出了在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在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提升,而且要關注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和文化意識等核心素養的發展。使學生由淺層閱讀轉向深度閱讀,感受閱讀的魅力,以促進閱讀能力與語言素養的提升。
1? ?深度學習的內涵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理解性學習的前提下,從客觀的角度審視語篇內容及自己的思維發展,以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在深度學習視域下,學生需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融合,將掌握的知識遷移至新的情境,并根據具體情境做出相應的決策。深度學習能突破淺層學習的制約,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思路,并促進學習方法的轉變。教師在教學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入多方面的資源,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豐富學習體驗,促進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感知,提升遷移能力。在深度學習視野下,教師要由“知識本位”轉向思維發展與能力提升,建立語篇內容與各種現實問題之間的關聯,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2? ?深度學習對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意義
現有的初中英語教材主要采用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獨立的主題。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先閱讀素材,以提高他們的閱讀量,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會割裂英語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導致閱讀的形式變得機械,學生陷于被動理解和記憶之中。英語閱讀難度大、內容繁多,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內化。想要實現閱讀教學由“量”到“質”的轉化,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閱讀需求,并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以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技能的提升。深度閱讀有明確的指向,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現有知識與能力水平,結合教材內容與教學理論,設計符合學情的學習方案。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實現詞匯量的積累、高階思維的發展以及文化視野的拓寬,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
3? ?深度學習視野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
3.1以適宜的語境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長期處于母語環境下會形成慣性思維,為此,教師要創設適宜的語境,提供語篇的創作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素材,讓學生能全面理解語篇的整體語境,加深對語篇知識點的理解,提升閱讀效果。但部分教師囿于語篇的翻譯和問題的解答,將語篇分割成多個部分,讓學生翻譯并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閱讀教學導致學生不能了解創作背景和語言環境,并習慣性地以漢語思維分析語篇。教師需要依托語篇內容融入背景知識,使學生感受語篇內涵,從文化環境和語言環境的視角去解讀內容,培養英語思維,從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語境要與語篇內容相匹配,以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的內涵。詞匯是語篇閱讀的基礎,學生要在掌握詞匯的基礎上準確理解語篇。教師可以將關鍵詞匯融入語境,幫助學生形成借助語境理解詞匯的意識。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一味讓學生背誦、記憶詞匯,而忽略了語境的支持,會影響學生對單詞記憶的效果。為促進閱讀效果的提升,教師需要營造語境,讓學生以猜測和推理等方式理解語境中單詞的含義,借助上下文的聯系準確理解詞匯內涵,促進推理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語篇句段中常有一些言外之意,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的內涵。教師要融入語境,幫助學生掃清障礙,建立內外部語境的聯系,準確解讀句意,避免產生歧義。但往往受語境意識薄弱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可能會過于關注句子的語法結構,而不能準確解讀其含義。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具體的語境,讓學生了解句子所處的環境和語言背景,從而正確解讀語句,以提高閱讀效率。
語境要與教學環節相匹配,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提高。從教學環節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引入具體語境,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促進學生思維的轉化,為后續的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師可以依托語篇內容,為學生創設模擬化的語境,引發學生的對話交流,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學生能從語境中獲得啟發,在后續分析中獲得獨特的感悟,提升閱讀的效果。教師依托語境構建沉浸式的對話課堂,讓師生運用英語進行互動交流,能促進學生語言品質的提高,促使學生對語篇進行深入理解。在語境的支持下,學生能主動用英語表達,并逐步規范自己的語用方式,促進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語境要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加深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資源創設真實的語境,引領學生回顧生活現象和關注社會事件,引導學生將語篇中的字句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語篇的內涵。
3.2以問題引領探討主題意義
主題意義是語篇的內涵,它貫穿于語篇的各個環節,能為語篇的閱讀提供指向。主題意義下的閱讀教學要立足于學生主體,引領學生探索發現,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探索。教師要設計遞進式的問題,引領學生深度分析與探討,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逐步領悟主題的實際意義。
在主題感知階段,教師在warm-up以及lead-in環節中,創設語境并提出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于主題內容,并結合語篇的背景,激發探索興趣。但如果教師的提問過多,就難以與主題內容建立有效的聯系,不僅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且會導致學生的表達缺乏邏輯性和層次性。教師的提問要立足于學生的思維起點,要具有趣味性和準確性,能吸引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活動,積極探索主題意義。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的反應往往決定了閱讀教學的進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疑惑點,聯系學生的生活,設計能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或者產生分歧的問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吸引學生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去評判,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深切地感知主題。
在主題理解階段,課堂提問能促進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和主題意義的探究以及高階思維的發展,但部分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缺乏主題意識和問題細碎無序等方面的問題,導致學生的理解囿于淺層,難以形成深度的探究。教師應以逐段提問的方式,聚焦于細節、知識點和閱讀技巧上的提問。問題的思維含量不足,也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主題理解階段,教師應以提問引領學生圍繞主題意義整合信息,對語篇的信息加以理解和分析。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要引領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和思考,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學生觀察、分析與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于語篇體裁及內容進行推理和評價,促進學生推理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主題建構階段,課堂提問能加深學生對語篇信息的結構化理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教師要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將外在知識轉化為可供表達和應用的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在主題建構中,如果對語篇的分析不到位、不深入,則難以驅動學生對語篇知識的內化,不利于學生高質量地表達。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主題意義探究的語言支架,借助情境、表格和思維導圖等方式引領學生深層次挖掘語篇,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形成對語篇內容的深度理解。
主題深化階段,是學生在準確獲取內容和深度理解內涵后深入探究主題意義的階段。教師要借助提問活躍學生的思維,并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表達。但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常存在缺乏深度和廣度以及思維含量不高等方面的問題。教師要對主題內容合理拓展,聚焦于作者的觀點、情感、寫作意圖、事件的發展趨勢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等進行討論交流,以促進對語篇內容的內化。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與主題相關的素材,對主題進行拓展,讓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闡述觀點,以加深學生對主題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批判能力與發散思維的發展。
在主題遷移階段,教師要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方法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實現從能力向素養的轉化。在主題遷移階段的課堂提問中,教師提供的語境較為空泛,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因此,教師可以搭建支架,設計問題,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實現發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3.3以多樣情境引發深度體驗
情境能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并帶來深度的體驗,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真實的情境,并將生活與英語知識聯系起來,營造愉悅的閱讀氛圍,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教師可以借助音樂調動學生的情感,吸引學生融入具體的場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教師以或喜悅,或歡樂,或平靜,或激情的音樂營造不同風格的氛圍,將學生置于具體的場景中,使其感受音樂的力量,活躍課堂氛圍,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將音樂與具體的內容結合起來,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對語篇內容進行深入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豐富的學習內容,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借助角色扮演吸引學生融入英語學習,能增加生生之間互動的機會,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能進行交際,有利于提升聽說、溝通和協調的能力,提升表達素養。針對故事性強的語篇,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活動,活躍教學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閱讀不能囿于淺表,教師要引領學生深讀文本,這樣才能使學生透徹地理解語篇,更好地學習語言知識。教師要改變閱讀教學模式單一的現狀,促進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和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麗.基于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初中閱讀教學有效性[J].名師在線,2021(9):6-7.
[2]袁莉.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21(8):82-84.
[3]李蔓,盧元柳.深度學習路線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廣西教育,2021(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