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萍
摘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基于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聚焦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語文閱讀教學是幫助學生豐富語文知識、拓寬閱讀視野的重要途徑。但在實踐調查中發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難以滿足“雙減”政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明確“雙減”政策下的閱讀教學方向,并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等維度對其進行調整和優化,以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雙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在“雙減”背景下,減少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成了教學的主要目標。閱讀學習是學生輸入知識、積淀素養的重要途徑。經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全面加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踐行語文新課標的必然要求。但目前閱讀教學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教學模式單一、滯后,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鑒于此,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作為“雙減”政策的踐行者,要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教學要求,積極調整和優化閱讀教學方案,采用更適合學生的教學理念和形式,以減負提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 ?“雙減”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新態勢
在“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師應創建減負提質的高效課堂教學新模式。因此,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時,要明確閱讀教學的新要求:
第一,閱讀教學應具備趣味性。興趣屬于內在驅動力,與學生的閱讀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息息相關。因此,面對“雙減”政策下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激趣勵學,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其積極參與語言的學習與構建活動。
第二,閱讀教學應更加形象化。初中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比較發達,更容易接受具體化、形象化的知識。鑒于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立足于初中生的認知思維發展特點,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和信息技術等,將原本抽象的閱讀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以提升初中生的閱讀學習效果。
第三,閱讀教學應更具層次化。“雙減”政策背景下,為了真正落實“減負、提質、增效”等原則,教師在組織和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努力改變傳統“統一化”的教學模式,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等,基于班級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態度等,精準把握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需求點和成長點。在此基礎上,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案,實施差異化的閱讀指導,以更好地契合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的閱讀需求。
第四,閱讀教學應更加綜合化。根據現行新課標中的相關要求,教師應研究閱讀教學和學生綜合發展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實現綜合性發展。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為學生打通閱讀和核心素養之間發展的通道,開展綜合性的閱讀活動,提升閱讀效果,從而實現減負提質。
2? ?“雙減”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創新和優化的必要性
面對“雙減”政策下的閱讀教學新要求,以及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推進閱讀教學創新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具體來說,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順應教育發展的規律。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傳統語文教學已不能契合學生發展的需求,“雙減”政策則順應了這一時代發展的要求,旨在促進教育回歸學校,使學校教師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并嘗試制定一套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案,以學生為主體,減少學生無效、低效和機械的學習行為,精心設計活動,以提高教學質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因此,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積極推進閱讀教學方案的創新,順應了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真正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其次,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雙減”政策聚焦于學生的課后作業和課外輔導,旨在將學生從繁重的作業負擔和課外輔導中解放出來,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推進閱讀教學創新,這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動機,而且有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使學生在高質量的閱讀活動中獲得綜合性發展。
最后,有助于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實現了對閱讀教學理念、閱讀教學方法和閱讀教學模式的更新,使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學習中提升了核心素養。
3? ?“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3.1聚焦“雙減”政策要求,及時轉變教育觀念
“雙減”政策明確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向,并打通了語文閱讀和核心素養之間的通道,旨在通過閱讀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唯有對新課標和“雙減”政策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解讀,精準把握當前閱讀教學的方向,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具體來說,教師應聚焦于“雙減”政策的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積極推進閱讀教學理念的變革。首先,促進“知識型”閱讀教學轉化為“能力型”的閱讀教學。“雙減”政策作為新課標的持續和深化,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性發展。因此,教師應深入研讀“雙減”政策的內涵,優化以往傳統的閱讀方法,整合基于文本主題的資源和素材,選擇學生樂于參與的形式,將閱讀目標和核心素養連接、整合到一起,使學生在“能力型”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獲得綜合性發展。其次,減少教師的機械灌輸,踐行“少教多學”的理念。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自主閱讀活動中促進語文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以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最后,樹立高質量的閱讀觀。在“雙減”背景下,教師不應局限在以往的知識精講閱讀模式中,而是要依據學生的真實需求和文本的特點,采取靈活、自由和多元化的形式,選擇不同的閱讀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案,使學生在靈活多變的閱讀學習中獲得綜合性發展。
3.2創新閱讀教學手段,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初中語文教師在推進閱讀教學方法改革時,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積極創新閱讀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靈活多變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首先,聯系實際生活,提升閱讀教學效果。初中階段的學生還是對形象化、直觀化的內容比較感興趣。鑒于此,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時,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將閱讀文本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到一起,讓學生能夠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加深學生的理解,將文本內容拓展到實際生活中,以完成高效閱讀的目標。其次,創設閱讀情境。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基于閱讀教學的需求,通過多樣化的手段科學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將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使其深入文本情境開展各項探究活動,提升學習效果。具體來說,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不同的閱讀文本,利用信息技術、補充背景資料和提出問題等方式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與作者和文本進行深層次對話,深度理解文本內容,并從中感悟閱讀學習的樂趣。再次,實施問題驅動。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努力打通閱讀學習和核心素養之間的通道,使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活動獲得綜合性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聚焦于核心素養的要求,圍繞閱讀重點內容,科學設計探究性問題,使學生在環環相扣的閱讀問題引領下展開自主思考、交流碰撞等過程,最終在問題探究中完成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次解讀,并獲得綜合性發展。最后,設置層次化閱讀教學模式。“雙減”政策聚焦于所有學生的發展。鑒于此,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時,要努力擺脫“一刀切”的閱讀教學模式,提前做好學情分析,明確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語言文字理解能力,精準定位學生的層次。在此基礎上,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閱讀教學目標、閱讀教學內容和閱讀指導方案進行分層,使班級內所有學生均可在針對性的閱讀指導中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與發展。
3.3創新閱讀教學模式,提升閱讀綜合素養
以往,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基本采用單篇精講的知識傳授模式,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記憶、抄寫和背誦活動,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思維不活躍,學習負擔重。鑒于此,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要聚焦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積極推進閱讀教學模式的創新,使學生在讀寫結合與群文閱讀中獲得成長和發展。一方面,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新模式。在新課標背景下,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有效彌補了傳統單篇閱讀中的不足。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時,應立足于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內涵,依托一篇帶動多篇的閱讀方式,聚焦相應的議題,科學選擇閱讀文本,并對其進行重組。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經歷交流合作、達成共識等過程,最終在集體建構中完成閱讀學習;另一方面,采取讀寫結合的形式,將語言知識融會貫通。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打破閱讀和寫作相互孤立的狀態,努力構建讀寫結合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讀后進行續寫、仿寫、縮寫和寫讀后感等多樣化的讀寫結合活動,實現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雙重提升,并由此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從而真正落實新課標下的教學要求。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旨在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減少機械、無效、低效的學習行為,以提高學習質量。鑒于此,教師應結合語文學科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雙減”政策,并聚焦于這一要求,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四個維度,積極推進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與優化,使學生在高質量的閱讀學習中,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周曉.“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閱讀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23(42):48-51.
[2]瞿佳.“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家,2023(41):56-57.
[3]江凌.“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學周刊,2023(21):145-147.
[4]張銀幕.“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