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友芬
【摘 要】為落實國家勞動教育政策,溧陽市文化小學抓住“蠶桑文化”勞動教育特色項目,整合校內外資源,創建勞動教育新空間,開發各類課程,構建勞動教育新體系;讓學生在實踐中樹立勞動觀育,并通過頂層設計,形成了開放、動態、迭代的勞動教育評價模式,助力學生勞動素養形成。
【關鍵詞】小學勞動教育 實踐教育 教育資源 課程建設
2018年,“勞動教育”被納入人全面發展的教育。2021年,為進一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國家在提倡“雙減”的同時,也提出了“雙增”,并建議推進勞動教育教學改革工作,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勞動的作用。由此,學校勞動教育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契機。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溧陽市文化小學緊扣“蠶桑文化”這一勞動教育特色元素,整合了校內外的勞動教育資源,融合創生了蠶桑勞動課程體系,提煉了目標明確、途徑鮮明的勞動方式,形成了學校主導的家校社教育共同體,構建勞動教育新樣態,真正做到“提質增效”,實現勞動教育與“雙減”政策同頻共振。
一、建場域:形成勞動教育新空間
(一)解決在哪里勞動的問題
勞動教育的實踐性對勞動基地的建設提出了保障要求。學校在整合原先蠶桑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創生,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從“校內實踐場”和“校外實踐場”兩個維度打造勞動教育空間。校內實踐場包含“自然種植園”“環境管理場”“班級勞動區”“美食制作坊”“創意工作室”等,讓校園每個空間具有勞動育人價值,成為學生勞動實踐的場所。此外,學校還結合了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與社會資源,創造性地開發了“農村原始桑田、地方蘇南蠶桑研究所、深山溝家庭農場”的“一田一所一場”校外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勞動教育實施提供場所保障。
(二)解決誰來教的問題
要實現以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終身發展,必須依靠全社會共同的力量。為推動和引領勞動教育深入開展,學校形成了上下聯動、家校社合力育人的勞動教育新格局。首先,從內入手,在原有教師隊伍基礎上進一步培訓具有一技之長的新教師,將在勞動、科學、美術等領域有特長的教師,根據其學科背景、技能特點和勞動需要,匹配到學校勞動教育隊伍中,打造專業化教師隊伍。其次,從外著眼,依托校外基地,聘請相關行業專業人士組建社會志愿者輔導團隊,作為外聘師資力量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共同推進勞動教育工作的落實。最后,牢牢抓住家長主體,通過建立家長志愿者團隊,發揮家長作用,讓其成為學校勞動教育中的關鍵指導者、參與者和協助者,形成家庭教育和學校共育的勞動教育新生態。由此打通學校與社會、課堂與生活之間的通道,從而形成學校領導下的勞動教育共同體,創造全社會共同教育的新環境。
二、創課程:構建勞動教育新體系
為實現更好的勞動教育,學校對現有勞動教育進行改革創新,結合國家課程與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構建了專題化、融合化、項目化和綜合化課程所組成的“蠶桑文化”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一)專題化課程
利用固定時間集中進行勞動教育,每周一課時,以學校及家庭為主要勞動教育場所,以專題學習為主要方法,實現勞動教育的啟蒙教育。如學校開設了“桑博園”課程,據此開設“認識桑樹”“桑樹養護”“桑樹種植”“蠶桑文化”等主題課程,引導學生系統學習桑樹知識,了解蠶桑文化,為后續的勞動實踐打下堅實基礎。學校還開設了“蠶寶小衛士”課程,貫穿學生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等。專題化課程設計,力求培養學習者對生活勞動操作技能的掌握、勞動習慣的形成,以及對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的培養。
(二)融合化課程
將蠶桑文化與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科學等課程相融合,找準課程與勞動教育的錨點,以最恰當的方法有機融合勞動教育元素,多路徑、全方位地開展勞動教育,以推進五育一體化。如與語文課程相融合,創生出了“詩詞探秘廳”“導游成長記”“尋根識字群”等課程,尋找蠶桑文化之源流;與藝術課程相融合,創生出了“桑茶韻味”“蠶繭作畫”“采桑舞蹈”等課程,感受蠶桑文化之魅力;與體育課程相融合,創生出了“專題游戲展”“主題運動會”“節律成長季”等課程,體驗蠶桑文化之快樂;等等。融合化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完成勞動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及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
(三)項目化課程
項目化課程以項目為導向,進行大周期的勞動實踐。此課程在4~5月份開設,與春蠶養殖時間相吻合。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寶貴時間,設計了豐富的項目化課程,如“桑樹繁殖”“蠶寶喂養”“蠶寶上山”“抽絲紡線”“蠶桑美食”等。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的過程中,完成研究性勞動項目任務,經歷勞動全過程,探究能力和遷移運用能力得到提升,勞動素養得以培養。
(四)綜合化課程
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如學校開展了“商場義賣活動”,將學校蠶桑課程中自制的蠶繭畫、蠶繭工藝品、蠶桑美食等進行義賣,義賣后的資金用于敬老院慰問、牽手困難同學等活動中。通過此類課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參與服務行業的意識。
三、重實踐:打開勞動教育新方式
(一)讓學生在出力出汗中感受勞動之趣
學校的自然種植園里有一棵百年古桑,食堂與操場周邊種植著百余棵桑樹,學校對這些桑樹實施了班級承包制,組織學生開展以種植、養護桑樹、采摘為主的農事勞動。如春季組織學生開展養蠶活動,每個學生在學校領回蟻蠶,并和家長共同細心飼養,記錄蠶成長過程,體會生命成長的喜悅,學會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冬季在修剪桑樹時,學生通過學習辨別病蟲枝條、細小弱枝、細枯枝,學習整枝與束枝的知識,學會使用桑剪與鋸子等工具,在此過程中,感受勞動的快樂與艱辛,體會勞動價值。
(二)讓學生在學習創新中感悟勞動之蘊
在現代勞動融合的教育實踐中,學校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融合現代勞動文明和科學技術,開發了創意勞動課程群,包含“能工巧匠”“美麗新世界”等課程。如“美麗新世界”課程,學校開辟了三間專用藝術教室、一間創客教室,并安排了專業的科技指導教師進行教學,3~6年級學生每學期均有相應時間進行動手實踐項目,通過學習蠶繭飾品制作、蠶繭繪畫、絲綢編織、3D蠶寶制作、設計小程序遙控機器人采蠶繭等活動體驗,感受新技術在創意表達方面的重要作用,感受現代服務性勞動中的創新精神,進而獲得素養發展。學校在校外勞動實踐中,帶領學生走進繅絲廠、絲織廠、家紡工廠等企業,學習使用抽絲機、烘干機等主要設備,了解工業生產并體會工人的勞動艱辛;邀請勞模進校園等,宣揚工匠精神,使學生感受到勞動最光榮。
(三)讓學生在服務實踐中感受勞動之美
圍繞勞動能力的培養,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公益服務活動,如學校“蠶桑小導游”帶領常州《現代快報》的小記者們走進了蘇南蠶桑研究所,向來客介紹了中國傳統蠶桑文化,帶領客人體驗蠶桑勞動。學生還經常去“溧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參加義務勞動,到“小城故事”欄目組分享蠶桑故事,弘揚蠶桑文化。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服務的快樂及勞動的價值。
四、重評價:探索勞動教育新評價
為了提高勞動教育質量,學校積極探索勞動教育評價,從頂層設計入手,形成了開放、動態、迭代的勞動教育評價模式,助力學生勞動素養形成。
首先,完善勞動教育評價維度,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維度,綜合評價勞動素養。其次,豐富勞動教育評價過程。為了精準、科學評價學生的勞動素養,學校采用了“精靈爭章”積分式評價方式,從勞動準備、勞動實踐、勞動展示三個階段進行評價,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學習特點與評價側重,根據學生在每一階段的表現予以表彰,通過爭章激勵模式助力學生勞動素養形成。最后,豐富勞動教育評價主體。將學校、社會、家庭、受教育者納為評價主體,形成立體交互的評價網絡,促進教與學的融合共生。
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教育應以勞動素養與勞動精神為主要培養目標,拓寬學校勞動教育的視野,創新勞動方式,超越活動,走入自然,走進生活,通過家校社協同實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蠶桑文化承創中的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場開發研究”(課題編號:B/2022/03/4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