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煉
(湖南開放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一個好的在線課程應該是內容與呈現形式的完美結合,如何實現兩者的完美結合是在線課程建設中應重點研究的課題,也是提高在線課程質量的基本要求。匹配理論最早用于大學招生和婚姻等匹配問題[1],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提升到現在的雙邊匹配理論[2],我們認為該理論在在線課程建設中同樣適用。在線課程根據不同內容選取不同的多媒體呈現形式就是一個匹配問題。
在線課程內容與呈現形式的匹配主要體現在類型匹配、通道匹配、技術匹配三個層面上。
類型匹配是對在線課程內容與多媒體呈現形式進行科學分類后,根據各自的屬性與基本特征進行匹配。
在線課程內容可以從不同視角進行分類,按知識類型一般將其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美國著名教育和心理學家布魯姆進一步將知識定義為四個維度: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3]。按課程性質一般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同時,還可以按教學設計項目和學科專業進行分類。
多媒體呈現形式的分類也有不同標準,從表征形式分,有語言、文字、圖表、圖像等;從技術形成視角看,有錄屏、實拍、動畫制作等。邁耶列舉了多媒體的多種呈現形式,如屏幕文本、解說的言語、靜態的圖表、動態的圖像、演講式言語、投影圖或錄像式圖像等[4]。
在線課程建設一般都是課程主講教師與多媒體設計師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多媒體呈現形式。根據教學內容或學習目標的不同,分別采用了動畫展示、圓桌會議討論、采訪、教師講授、教師講授+屏幕錄制/PPT展示等形式[5]。運用雙邊匹配理論對在線課程內容與呈現形式類型進行匹配,就是從課程的知識維度、教學設計項目、課程性質、學科專業等方面與多媒體的各種呈現形式進行配對,再根據雙邊匹配理論和在線課程內容與呈現形式的類型特征,通過理論分析推導或實驗檢驗其匹配程度。如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分別與課堂實拍、選景外拍、動畫模式、訪談模式、錄屏模式、基地PPT模式等進行配對[6],并分析或檢驗其匹配度。
通道匹配主要是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從人類信息傳遞與加工通道的視角研究其與在線課程內容及呈現形式的匹配。邁耶把多媒體定義為用語詞和畫面共同呈現材料,而語詞包括打印文本和講話等言語形式,畫面包括靜態圖像(如照片、地圖、圖表等)和動態圖像(如錄像和動畫等)。他認為人類信息加工系統包括視覺/圖像加工和聽覺/言語加工雙通道,視覺表征與聽覺表征材料有單獨的信息加工通道,但一條通道的信息通過轉換表征方式可以在另一條通道得到加工。
通道匹配就是在線課程的具體內容及其呈現與學習者的信息傳遞與加工通道相匹配。在線課程可以授課、演講、講解、問答互動等語詞形式呈現,以視頻、列表、圖片、動畫等畫面形式呈現,以課件、字幕等文字形式呈現。將這些呈現形式與聽覺/言語和視覺/圖像通道進行配對,再運用雙邊匹配理論對其匹配度進行分析。如一組程序性知識以講授、講解、問答互動等呈現形式與聽覺/言語通道進行配對,以視頻、動畫、圖片等呈現形式與視覺/圖像通道進行配對,以課件、字幕等文字呈現形式轉換與視覺/言語通道進行配對,再分析其匹配度。在多媒體環境下,更多的是兩種以上的呈現形式。如語詞+畫面、語詞+文字、畫面+文字等,根據雙通道原則,語詞+畫面的匹配度會高些,語詞+文字次之,畫面+文字只用視覺通道,不符合雙通道原則,匹配度低些。
技術匹配就是通過多媒體的各種技術手段,來實現在線課程內容與呈現形式的匹配。由于技術匹配涉及的內容較多,在此,僅對視頻制作技術方面的某些匹配問題進行探討。
1.3.1 教師畫面呈現的匹配
運用雙邊匹配理論,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師畫面呈現在位置、大小比例、動作手勢、持續時間等方面進行配對,研究其匹配度是技術匹配的一個重要方面。
根據社會存在感理論,大比例的教師形象可以清晰地傳達手勢、眼神和面部表情,激活學習者的社會反應。在線課程內容主要是通過教師儀態呈現的,與大比例教師形象的匹配度更高。而認知負荷理論認為,小比例的教師形象包含較少的干擾線索,占據較小的注意力資源。因此,不需通過教師儀態呈現的在線課程,小比例教師形象的匹配度更高。有研究表明,在陳述性知識教學視頻中加入教師形象不會增加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在程序性知識教學視頻中加入教師形象會增加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影響其學習成績。無論是陳述性知識還是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視頻,教師形象間斷呈現的在線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成績要優于持續呈現[7]。
1.3.2 與圖片和文字呈現的匹配
在線課程視頻制作中,教學內容與圖片和文字呈現的匹配也是一個重要的技術匹配問題。兩者空間的分離與接近會影響學習效果。屏幕上相對應的語詞與畫面鄰近呈現比隔開(分離)呈現能使學習者學得更好。有研究表明,兩者接近組比分離組在問題解決的遷移測試中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多68%。教學內容與相關圖片與文字的同時呈現與繼時呈現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即對應的語詞和畫面同時呈現比繼時呈現能使學習者學得更好。有研究表明,同時組比繼時組在問題解決的遷移測試中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多60%[8]。
1.3.3 視頻制作其他技術性匹配
在線課程色彩、背景環境的匹配,在技術上也是有講究的,要根據課程內容搭配不同色調。為了減少學習者的外在認知負荷,在課程背景環境的處理上,要盡量保持背景簡潔,避免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在線課程制作中,恰當運用嵌入問題進行學習效果測試,采用線索指引來引導學習者關注學習重點內容,都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在線課程內容與呈現形式進行匹配,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在線課程內容與呈現形式的匹配不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相互選擇,而是在線課程內容居于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對呈現形式的選擇,即內容居于主導地位。
根據內容主導原則,團隊在進行在線課程建設時,課程內容設計人員在團隊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多媒體呈現設計人員要認真研究課程內容,與課程內容設計人員進行充分溝通,根據課程特點,選擇最恰當的呈現形式與之匹配。同時,課程設計人員也要尊重多媒體呈現設計人員的意見,認真研究多媒體呈現形式的特點,共同確定多媒體呈現類型,在此基礎上確定或修改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接受多媒體設計人員對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選擇。
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必須保持在線課程呈現的信息與人腦信息傳遞和加工(即認知)的兩個通道對接暢通無阻。第一,開啟兩個通道的信息呈現。正如邁耶所說,兩種通道比一種通道能夠呈現更多的材料——就像兩條車道比一條車道能一次性通過更多的車輛一樣。同時,語詞和畫面雖然互不相同卻可以互相補充,并且學習者在心理上整合視覺表征和言語表征時,良好的理解才能產生[9];第二,選擇既能更好呈現課程內容信息,又能更好與學習者認知通道對接的呈現形式。因為學習者的認知通道與語詞、畫面、文字信息的對接是有選擇性的;第三,選擇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能夠刺激學習者感覺器官的信息材料,使學習者的感覺通道活躍起來,加快信息傳遞與加工速度;第四,減少不必要的信息呈現,做到無關文字不呈現,無關畫面不呈現,無關聲音不呈現,降低學習者的外在認知負荷;第五,課程內容設計結構簡單,聚焦要義,以降低學習者的內在認知負荷。
在進行技術匹配時,要綜合考慮影響技術匹配的各種因素,選擇匹配性最合適的相關技術。一是及時學習和掌握多媒體新技術,在進行技術匹配時,對于在線課程內容穩定、更新速度慢的基礎課,選擇新技術可以延長課程的使用周期;二是對多媒體技術領域有全面、基本的了解,對各項技術性能進行比較分析,確保在技術匹配時有廣闊的選擇空間;三是將技術的成熟性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不盲目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因為成熟的技術可以減少匹配的風險性,增強實現的可能性,節約建設與學習成本;四是了解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更新周期,在進行匹配選擇時,充分考慮技術更新周期與課程使用周期的一致性。
在線課程內容與不同呈現形式匹配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在不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前提下,應盡量選擇低成本的多媒體呈現形式。一是對各種多媒體呈現形式有一個成本核算,一般來說,不需要動用大型設施設備和專業團隊,其成本比較低;而需要動用大型設備進行攝影攝像,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安排布置環境背景,或是運用許多實驗實訓設施進行現場演示,建設成本會高一些;二是對在線課程內容可以匹配的多媒體呈現形式進行篩選,并對不同呈現形式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在保證應有學習效果的前提下,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比較簡單的課程可以匹配簡單的多媒體呈現形式。而對于一些內容多,教學手段復雜的課程,則需要多種多媒體呈現形式來匹配;三是進行在線課程與呈現形式匹配時,堅持經濟實用原則,將成本問題作為選擇在線課程多媒體呈現形式的重要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華麗和呈現形式的多姿多彩。一般課程動用大型設備呈現的效果更好,但是,在不影響學習效果的情況下,更傾向于選擇低成本的呈現形式。
對于在線課程內容與呈現形式是否匹配,匹配的程度如何,其評價標準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一些理論標準,也包括一些實踐標準。主要有學習效果標準、認知負荷標準、社會存在感標準、學習沉浸標準、學習滿意度標準、課程吸引力標準等,必須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手段。陶彥通過實驗研究比較四種不同類型(操作錄制、操作錄制+教師、圖文解說、圖文解說+教師)的教學視頻對程序性知識的學習效果、學習者認知負荷、社會存在感、學習沉浸的影響[10]。劉鵬程通過文獻研究法確定影響視頻學習效果的四個因素,分別是社會存在感、認知負荷、學習滿意度和學習成績,依據四個影響因素建立MOOC視頻學習效果評價指標體系[11]。云虹、王思懿通過學習者群體觀看行為的視頻吸引力模型構建,提出將視頻吸引力的評估指數作為課程質量的評估參考依據,用于評價不同課程的視頻質量[12]。
運用雙邊匹配理論對在線課程內容與多媒體呈現形式的匹配進行探討,是一個新的嘗試,本文提出一些初步設想,期望引起各位同仁的重視,并將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