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摘? 要:高校軍事理論課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于軍事理論課程教學,將學生價值觀塑造與知識傳授有機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國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實現“教書”和“育人”同頻共振。然而在軍事理論的教學實踐中存在國防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兩張皮”、授課內容出現教、學、用之間的脫節、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不足等問題。為此,高校應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
關鍵詞:軍事理論;教學改革;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E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157-03
作者簡介:楊? 明(1984.12—? ),男,漢族,山西省長治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防教育。
基金項目:貴州醫科大學2023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融通國防教育的紅醫培養戰略——《軍事理論》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szjp202208)。
引言
課程思政就是通過高等學校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來對大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1],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界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熱點,軍事理論課是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的必修課程,教師隊伍主要由高校從事思政工作的輔導員或者思政素養較高的行政管理人員組成,從事課程思政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把國防教育課作為課程思政的一環,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國防教育的基礎,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有助于推動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為提升課程思政育人質量提供了保證。
一、“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所需來看,加強國防建設,凝聚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是有力的保障力量,這離不開一大批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戰略人才積極投身國防建設,主動對接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自覺將個人夢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統一起來。其內在精神動力在于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內容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塑造。而軍事理論課程體系中包括了國防建設和動員、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形勢、軍事思想、新軍事革命、現代戰爭和信息化裝備等,既包括了思想意識的教育引導內容,也包括了與信息化戰爭密切相關的科研攻關戰略任務,能從思想和實踐兩個方面激發大學生的愛黨報國意識,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有契合之處。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參軍入伍的熱情
軍事理論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培養具有愛國擔當和報國情懷的青年學生需要發揮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雙方的協同作用。我國國防建設發展的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包含著理想信念的教育點[2],軍事理論課程中關于國防建設發展歷程的內容與中國革命的歷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契合的邏輯聯系。課程中的軍事文化是軍事實踐的理論成果,同時也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宗同源,其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邏輯是一個結構相似,功能相近的共同體。因而,在教學中通過宣揚中華民族優秀軍事文化傳統,將軍事文化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可以樹立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其堅韌不拔、不怕犧牲、嚴守紀律、愛國愛民的情懷。將軍事理論融入課程思政,有助于大學生在使命與責任的感召下,深刻理解國家強盛的根本在于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不僅能正向引導青年學生參與國家建設、推動國家走向永續發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且能激勵青年學生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參軍入伍的極大熱情。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軍事理論課程教學中的痛點
(一)國防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存在“兩張皮”的現象
課程思政建設深受各高校的重視,可是在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實踐中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對于如何挖掘軍事理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怎么將這些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學存在諸多認知誤區和實踐誤區。主要表現為:一是對軍事理論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類教育資源重視程度不足。專業課教師的思政育人意識不足[3]。有些教師不能正確認識課程內容和課程思政之間內在聯系,對課程知識融入的內容、方法、案例的選擇以及結合的點和度之間的平衡點把握不準,課堂上疏于將對學生價值觀塑造有機地融入知識傳授中。二是教師思政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儲備不足。一方面,高校中接受過系統的軍事理論專業知識培訓的教師不多;另一方面,現有的教材和輔助教學資源缺乏課程思政的理念指導。因此,相當多的授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仍舊停留在理論建構層面,沒有真正認識到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政價值。三是學校缺乏相應的評價機制。絕大多數學校并沒有對教師在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的相關獎懲制度和硬性要求,致使教師教學改革的內驅力不強,尤其一些思想不夠解放的教師抱殘守缺,傳統教學觀念仍舊根深蒂固,對課程思政存在天然的抵觸心理。有些教師則“為了思政而思政”,簡單地采用“軍事知識+思政”的生硬拼接,致使思政內容無法做到“精準滴灌”、“恰如其分”地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
(二)教師授課內容出現教、學、用之間脫節
“課程思政”是指在專業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同時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觀教育相統一”的全員育人目標。它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等融入各類課程中,使學生的思想、行為等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課程思政”的核心是“思政”,沒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4],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硬融入”的問題,導致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三者之間產生割裂。有些教師側重于對具體現象、場景、故事的描摹以及不同學術流派的辨析、考據,而將價值判斷擱置一旁,使學生在獲取信息、接受知識的同時得不到理念、觀念上的引導,以致形成了較為模糊甚至反向的認知與判斷[5]。有些教師只重視書本知識、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傳授,沒有深入挖掘軍事理論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學生的學習以單純地死記硬背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為主,缺乏軍事理論知識的前沿性和時代性,導致課堂活動死板機械,學生思維僵化,求知動力不強。一旦課程育人體系結構僵化,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接受的理論性灌輸性的知識過多,切身體會過少,學生的參與度不強,積極性自然無法調動,很難做到感同身受、知行合一。
(三)教師對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不足
軍事理論教學課堂不僅要注重形式的感染力與多樣性,更需注重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改進,突出軍事理論課“兩性一度”的特征,即學習內容的“高階性”、學習方法的“創新性”,以及課程教學具有一定“挑戰度”[6]。課堂教學關乎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擔負著思政育人的第一責任人,如何在專業課程體系中靈活挖掘思政元素需要高校教師對思政有深刻的把握[7]。然而,有些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和能力不足,教學設計千篇一律,教學方法陳舊老套,教學內容生搬硬套。生硬“滿堂灌”的單向輸出教學模式,忽視了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高階思維發展的要求,加之學生缺乏課前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的主動性,課中又機械性地接受知識輸入,難以培養其逆向思維與質疑精神,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且參與度較低,對國防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膚淺層面。
三、“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路徑
(一)激發課程思政教學活力,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作用
作為課程思政建設主體,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華大學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一方面,夯實師資隊伍,推動思政意識入腦入心。教師需更新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提升融入的系統性、有效性和學理性,進而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論認知和實踐能力,把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國防教育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通過發揮課程的比較優勢形成思政教育上的協同效應。比如,在講授軍事常識的時候,應深刻理解并梳理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找到思政素材與軍事理論課程內容的融合點,有意識地在課堂中傳輸思政元素,將知識與價值融會貫通至教學中,達成“知識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統一”。另一方面,教學單位可以通過集體備課、教學分享、專題講座、教改項目、教學競賽的方式,討論分享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不斷促進教師主動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意識,增強教師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養成主動研究、持續改進課程思政的自覺意識。另外,因勢而新,切實推動思政課教研相長。軍事理論課教師要通過科研不斷了解最新的學術前沿和社會熱點,結合教學所遇到的問題、學生提出的難題[8],通過思考和研究形成自己的見解,達到“傳道”“授業”與“解惑”的目的。
(二)構建軍事理論課程思政結構體系,發揮課程建設“主戰場”作用
軍事理論課的教材包含五大板塊,各章教學目標不盡相同,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戰爭觀方法論教育、戰爭常識教育和軍事創新教育。課程思政要根據教學內容,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進行有機分解融入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各章節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中明確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第一章“中國國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國防基本知識,了解國防歷史,樹立國防觀念。通過了解我國國防形勢,激發學生建設國防、保衛祖國的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把職業理想和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結合起來進行成就動機的挖掘與發展,努力爭做“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比如在第一章第二節國防法規的教學目標中增加“培養愛國情懷,樹立法律意識”的思政教育目標。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南開大學青年學子積極投身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故事,讓學生在大學生參軍的感人事跡中,感受當代大學生不怕苦、不怕累,自覺將小我融入大我的價值追求,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章“國家安全”主要是讓學生認清我國所處的戰略環境和面臨的安全形勢,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和機遇意識,增強總體國家安全觀。第三章“軍事思想”主要是進行無產階級戰爭觀和戰爭方法論教育,了解中國傳統軍事文化和兵家文化,提高學生用軍事思想的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戰略思維等思維方式處理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復雜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第四章“現代戰爭”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信息化戰爭的特征和發展趨勢、信息化戰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在“新軍事革命”這一節中,圍繞“了解新軍事革命的發展演變及趨勢,樹立民族自信心,培養愛國情懷”這一思政目標,在講到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時,引入殲-15艦載機總指揮——羅陽的案例,鼓勵學生向時代英雄學習,引導學生愛崗敬業,為民族復興努力奮斗。第五章“信息化裝備”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軍事科技的熱愛,培養創新精神,激發學習科學技術、報效祖國的熱情,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和國家的關系,個人的選擇和國家的需要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鼓勵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積極投身民族復興大業。如在講解火箭軍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時候,通過講述“816”地下核工程遺址,讓學生感悟“三線精神”,扛起先輩旗幟;通過講解2019年國慶閱兵我軍首次公開亮相的戰略核導彈DF41,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樹立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思想”的重要論述。
(三)構建全鏈條式育人格局,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動課程建設入心的主要舞臺。課堂教學的水平,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首先,課堂教學應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認真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活動、完成教學反思,只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可以采用“沉浸式情景體驗”與“師導生演”相結合創新型教學手段沉浸式情景體驗,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融入課程設計當中,在教師導演的過程中,串演好自身的角色,用“角色”身臨其境的體驗,將師生互動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貴州醫科大學充分利用獨特的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創新開展軍事理論課實踐教學。通過組織學生“沙盤模擬推演紅軍四渡赤水”、參加“黨史知識大沖關”趣味知識游戲、體驗“紅軍運動會”等活動,讓青年學子通過角色扮演切身體驗和感受紅色文化,讓貴州的紅色資源成為教書育人的“必修課”和“陣地課”。其次,通過思政元素和思政載體來豐富課堂實踐教學內容。思政課堂實踐教學要以“故事思政”作為基點,通過學生自主討論、課堂辯論、案例分析、激趣思政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經驗相聯系,讓課堂知識教學得到延伸和發展,使學生在實踐課堂中豐富知識,增長才干。
結語
總之,軍事理論課程內容中的軍事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防歷史、現代國防發展歷程、軍事領域的新技術和新成果等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只有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響應時代的號召,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讓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在“課程思政”中實現知、情、意、行的完美統一,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劉建軍.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教育研究,2020(9):28-33.
[2]王進.《軍事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課程思政”視角下[J].學理論,2018(11):211-213.
[3]程曼麗.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J].中國編輯,2021(2):8-11.
[4]萬力.論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以會計學專業課程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8,20(12):49-50,53.
[5]孫振虎,趙甜.新聞傳播學新文科課程體系建設路徑探析——以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為例[J].現代出版,2021(4):23-27.
[6]呂峰.高校思政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改進與優化——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120.
[7]徐曉軍,孫權,韋雨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華中師范大學3450份調查問卷的實證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4):41-53,126.
[8]姚愛琴,陳維榮.以新理念新舉措應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論高校思政課教師教研調適與應對[J].社科縱橫,: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