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育人功能的實現關鍵在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改革是新時代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本研究探索文化育人視域下《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思政改革,分析目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課程定位不準確、缺乏系統化的設計、缺乏新技術的應用及課程思政的改革有待深入等問題,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企業工匠精神等融合到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思政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為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改革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文化育人視域;《航空運輸地理》課程;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175-03
作者簡介:霍艷杰(1983.09—? ),女,漢族,河南省開封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2022年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美育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ZCZ132;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項目編號:2023SJSZ0400)。
引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歷來重視文化的育人功能。新時代,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等部門分別制定了一系列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文件。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推進文化育人工作。新的職業教育法的實施,進一步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高等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實施者更應該貫徹落實文化育人的功能,提高勞動者素質。本研究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文化育人的方針政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主題價值觀有機融入《航空運輸地理》教學,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航空運輸地理》課程研究現狀
航空地理學是圍繞航空運輸的人地關系、空間組織和區域結構建立的系統科學,它是交通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是 其最年輕的學科分支。王姣娥在“航空運輸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一文中分析了近百年航空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因歷史原因,我國的航空地理學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學者已經積極加入國際前沿性課題研究行列,并建立了前沿性研究方向。
為適應航空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及對專業的人才的需求,我國高等院校紛紛開設了多種形式的航空服務專業,在航空服務專業教學中,《航空運輸地理》已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課程。《航空運輸地理》是飛行技術、空中乘務等相關專業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但對于空中乘務專業而言,該門課程更側重與航空知識與旅游地理知識的結合,教學內容圍繞航空運輸地理學的相關內容,主要包括航空運輸相關的地理環境、航空運輸布局、國內外航空運輸資源地理分布、中國與世界游地理等。但針對專科層次空中乘務專業《航空運輸地理》課程研究非常有限,內容多是將航空資源的相關知識與旅游地理的知識生硬的疊加,研究論文比較少且多是基礎教學方法的研究[1]。
二、《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定位不夠清晰準確
《航空運輸地理》課程主要面向空中乘務專業學生開設,由于航空服務從業人員身體素質、外形等要求比較嚴格,大部分空中乘務專業學生中學時會將部分精力投入到藝術技能的學習,他們文化課程投入精力跟一般專業學生比較稍顯不足,導致部分空中乘務專業學生文化素養相對偏弱,但是隨著航空業的飛速發展,對航空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養要求越來越高。《航空運輸地理》內容既包含航空資源相關知識學習又包括地理文化的學習,因此,在眾多專業課程中,《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既肩負著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又肩負著文化素養培養的雙重任務,尤其對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非常有幫助,但是一些高職院校的空中乘務專業對該課程定位不夠清晰準確,認為該課程只需要讓學生學習地理學相關的知識,有些學校甚至將課程換成《旅游地理學》或者《中學地理》,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配備專職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力量的培養力度不夠,一些兼職教師有地理學背景但對航空資源知識儲備不足,一些有航空從業人員背景的教師對地理文化知識也有待提升,導致該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存在一定的阻礙。
(二)課程內容缺乏文化育人視域下的系統性設計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職業教育改革的文件為職業教育教材改革明確了方向。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多項職業教育改革文件中均提出了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共同研發新形態教材的要求。《航空運輸地理》課程也有一些院校開發了相應的教材,但是缺少校企“雙元”合作的研發,面對空中乘務專業生源結構多元化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不盡相同,一些教材形式拘泥于傳統形式,教材內容也相對缺少行業發展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目前針對專科層次空中乘務專業《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材較多是將航空資源相關知識與旅游地理知識的疊加,旅游地理部分的知識多以機場為單位較為簡單的介紹,沒有將航空資源的相關知識與旅游地理知識有機融合[2]。例如教材中涉及到中國航空運輸地理和世界航空運輸地理教學內容,國內某個重要空港城市的介紹多為機場的介紹及簡單的地理介紹,對于城市文化的內容涉及不多;其他國家地理文化資源也涉及相對較少,多以機場為單位簡單介紹。因此學生學習此部分內容很難對國內外的地理文化資源知識有系統性的了解,學習多是破碎的知識點,難以將點串成線,更難形成面或者知識體系,對于專科的空中乘務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效果并不明顯[3]。
(三)課程思政的探索改革有待深入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學校要精準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價值意蘊,充分發揮所有課程的協同育人功效。同樣作為空中乘務專業的專業課程,《航空運輸地理》既要承擔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也要發揮課程協同思政育人的功效,但是《航空運輸地理》課程內容較多,授課時間有限,教學任務繁重,加上高職空中乘務專業的學生生源來自不同的層次,有中職、對口單招、提前單招、高考等不同的生源,學生的學習能力不盡相同,部分學生的地理學知識基礎相對薄弱。面對有限的課時和較重的教學任務,多數教師們在授課時更多的傾向于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而對于主題價值引領等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探索非常有限,如何做到知識傳授的同時兼顧全過程、全方位的價值引領也是《航空運輸地理》課程亟待解決的難題[4]。
(四)課程與新技術應用的結合有待提升
目前絕大多數《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師都能夠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完成教學指定的教學任務,但是教師跟行業的聯系不夠緊密,很多行業發展的前沿知識、技術不一定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也存在接受不到位、理解不到位的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該課程的教學的需要,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學內容涉及航空和地理學的相關知識,教師應該結合兩個行業的發展新形勢,將一些新知識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普及。目前盡管有些教師已經探索將互聯網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但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將信息化教學與發揮教師導向作用、學生主體作用進行有效結合的程度有待提升,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仍存在不到位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航空運輸地理課程信息化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文化育人視域下的《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思政改革對策
(一)明確課程定位,加強師資培養
《航空運輸地理》課程作為眾多空中乘務專業的專業課的一門,除了航空資源知識的學習,地理文化資源的學習更為重要,地理知識的學習不能簡單的學習一些地理常識,更要注重系統性的中外地理文化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課程定位一定要明確。另外文化素養課程的學習要先從師資隊伍入手,加大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力度,對專業教師除了加大行業專業的培養力度,加強校企合作,有計劃地安排團隊教師到企業現場鍛煉、頂崗學習,實現產教結合,建立一支治學嚴謹,結構合理、團隊協作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同時也要注重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培訓,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主題價值觀全程滲透到每節課程,要堅持全過程、全方位的價值引領,既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又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
(二)改革教學內容,凸顯多元文化
由于空中乘務行業的特殊性,相當一部分空中乘務專業的畢業生在航空公司就業后面臨二次就業的情況,但由于部分學生文化素養相對薄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也相對不足。為貫徹落實國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針政策,校企合作研發符合空中乘務專業學生認知規律的新形態教材,將航空運輸專業、地理學專業的新知識應用到課程中,開發科學嚴謹、形式多樣的活頁式教材。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飲食文化、企業工匠精神等多元文化有機融入《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以期改變傳統的航線地理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內容,讓空港城市的學習更加靈動有趣,使得學生對空港城市的學習更為立體和豐富,使得學生掌握一個全面系統的航空運輸地理知識,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力,由淺表性學習向融知識、智慧、情感和信仰于一體的深度學習轉變,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航線講好中國故事,使他們成為空中的中華文化傳播使者,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5]。
(三)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
要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探索將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學的實施路徑,探索潛移默化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引領,探索將文化自信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解決專業課程只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統理念問題,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本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點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基礎地理知識部分,通過地球所處宇宙空間及大氣環境的學習,讓學生樹立大局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以開放的胸懷和視野看待世界。通過地方時及國際標準時的學習,認識世界大同,和諧統一的重要性。二是中國航空運輸地理部分。通過地理概況的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山川之美,結合空港城市及周邊紅色文化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空港城市文化的學習,使得學生堅定文化自信,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三是世界航空運輸地理部分。通過世界航空區劃三大區域不同國家航空及旅游文化的學習,讓學生理解世界大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四)理論聯系實際,推進課程思政
本課程是以理論為主,但結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情分析,需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情境任務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從旅客角色和乘務員角色為立足點,突出解決問題所需的能力培養,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多維度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除了將優秀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融入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還通過課下實踐作業,將本門課程與航空播音、客艙服務課程融通,將多元文化融入到實踐作業中,強化學習效果。最重要的是通過技能大賽、實踐教學實施課程思政,本課程結合航線設計職業技能大賽,學生設計愛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等主題航線,通過“長征路-火紅年代”愛國主題航線,弘揚長征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抗擊疫情主題航線讓學生體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通過絲路文韻、茶韻幽香、古都文化等主題航線讓學生重走陸上絲綢之路,感受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途徑,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體驗中華傳統文化茶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航線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通過民族文化主題航線,讓學生體驗和展示少數民族文化,讓學生感受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創新技術運用,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需要創新航空運輸地理課程信息化教學理念,既要落實好“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思想,也要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技術綜合應用于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學當中,最大限度提升課程質量和水平。可以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途徑,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拓展航空運輸地理課程信息化教學領域,積極探索拓展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學領域的有效實現形式,將部分文化傳播內容及規律通過地圖直觀反應,教學內容由二維空間中零星點形成三維立體的空間結構,設計特色文化航線,讓航空運輸地理課程學習由單一分散的知識學習,變成多維度立體化的學習,讓學生通過地圖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精神,提升航空運輸地理課程教學效果,夯實了專業知識。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高校教師更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在課堂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要結合新時代要求及學校專業發展實際,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將課程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要將兩者有機融合,讓學生學習專業課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貫徹落實專業課程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刻內涵,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文化等綜合職業素養。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不僅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及文化底蘊,更提升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水平,為培養有愛國之心,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創新民航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睿媛.新時期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及路徑探析[J].職業技術.2022,21(08).1-8.
[2]王姣娥,莫輝輝.航空運輸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6(30):670-680.
[3]徐泓粼.民航類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探討——以航空運輸地理課程為例[J].中國新通信.2022,24(07)126-128.
[4]霍艷杰.世界文化遺產融入航線地理教學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11):72-73.
[5]伏學燕.課程思政理念下構建“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交際. 2021(0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