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乞 周浩 張琴 何秀苗 姜明國
摘?要: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文章結合地方院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基礎,提出了海洋生物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總結和探討了“虛擬班”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路徑和經驗,比較分析了“虛擬班”和普通班以及“虛擬班”建設前后的人才培養成效,進一步豐富了海洋生物類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為地方院校其他專業的拔尖創新人才“虛擬班”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頭雁效應;虛擬班;“準碩士”化培養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基礎學科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源泉、先導和后盾。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1]。
21世紀初在對國內涉海高校的海洋科學專業的調研中發現不同高校的海洋科學專業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在涉海課程設置上也有所差異,但多數高校在實踐課程的設置都比較少,這也成了目前我國海洋生物科學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之一[2]。因此,面對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提出的人才培養的新課題,國內一些海洋院校在培養海洋生物人才方面加強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實踐[3]。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廣西面向東盟開放大力發展向海經濟,一些地方性法規也陸續出臺,總體發展勢頭良好。但是,與國內先進省區比較,廣西海洋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明顯不足[4],遭遇海洋資源、海洋科技、海洋人才、體制政策等諸多方面的瓶頸。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和特色,在地方院校建立海洋生物拔尖創新人才體系,為廣西向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建設人才,是我校海洋科學與生物技術教育需要探索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我院在培養適應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生物科學人才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步嘗試。我院已設有海洋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按照“寬口徑、厚基礎、有專長”的指導思想,并引入基于智慧教學工具的多元化教學模式[5],為海洋生物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提供新的人才培養思路和實施途徑。
1?培養目標
培養面向“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面向東盟、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海洋科學與生物技術的研究生后備人才。
2?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
2.1?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發揮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示范帶頭作用
(1)全力打造精品課程,構建海洋生物相關專業的國際化辦學模式的課程體系。在鞏固和深化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優勢的基礎上,一方面,調整優化現有的課程體系,打造一批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循序漸進,形成“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另一方面,構建海洋生物相關專業的國際化辦學模式的課程體系,利用我院與印尼巴查查蘭大學共建的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際聯合實驗室的平臺,邀請合作方教師來我院進行本科教學和講座,同時選派本科生赴印尼巴查查蘭大學學習,利用合作方的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為社會輸送在海洋生物領域從事科研和其他相關工作的創新型拔尖人才。
(2)深入推動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革,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在海洋生物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中,采取“學生主導、教師引導”的方式對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改革,突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學過程從課堂延伸至課外,積極探索科研訓練課程教學的新方式,關注并培養學生的智能發展和創新思維。
(3)改革教學方法手段,利用智慧教學工具教學過程的應用。將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慕課、學習通APP、微課等智慧教學平臺和工具引入傳統的多媒體教室,通過教師對教學數據的挖掘和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及時調整,提供個性化指導,從而激發學生智慧學習和思考的潛力,培養出高素質的拔尖創新人才[5]。
2.2?構建多模塊立體式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中培養拔尖創新海洋生物人才
(1)整合實驗室,優化資源配置,開發實驗教學中心平臺,提倡學生自帶課題進入開發實驗室,鼓勵學生自主創新。通過開放本科教學實驗室,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實驗,使學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體驗科研工作的全過程,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2)強化畢業專題實踐,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實施本科生的“準碩士”化培養,建立科研導師制。畢業實踐是學生學習深入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因此我院非常重視畢業實踐環節。為培養拔尖創新海洋生物人才,實施本科生的“準碩士”化培養,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于大二學年的暑期進行,以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質量較高的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
(3)積極開展課外科研實踐活動,開發創新性實踐教學的多元載體,培養海洋生物類拔尖創新人才的多維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加入導師科研團隊,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大賽以及各種學科專業比賽相融合,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研究、實踐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6]。
2.3?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
(1)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不斷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管理。我院通過為學生在學分制選課提供最大的自由度、完善和規范“雙師”制、建立“公平公正”和具有人性化的淘汰與增補機制等,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管理與服務中,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拔尖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管理氛圍。
(2)營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環境,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通過“學術月”開辦高水平學術系列講座,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本專業、跨專業、跨學校、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活動等,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努力健全和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的獎勵制度,設立拔尖人才獎學金、院長獎學金以及學生科研基金等,營造學生內部的良性競爭氛圍。
3?“虛擬班”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施途徑
選拔對象是2018級海洋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的在讀本科生。
選拔條件和要求。學生身心健康,有考研意向,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精神,所修課程平均學分績點2.5分以上,無不及格課程。
學員獎勵。拔尖人才獎學金用于獎勵“虛擬班”專業成績績點排名前10的學生;院長獎學金用于獎勵考取研究生的學生。
“虛擬班”的組織和實施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學院領導帶頭,各部門積極配合。學院院長兼任“虛擬班”項目負責人,班主任為資深專業教師,具體工作開展由學院教學副院長、系主任、班主任與教學辦公室共同負責。
(2)配備優秀師資,推進團隊教學。“虛擬班”實行小班精英培育,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由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先進教學理念孜孜以求的高級教師和了解本學科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具有飽滿的教學熱情的海洋科學和生物學博士組成,整個團隊中青年結合,富有活力。
(3)建立滾動淘汰競爭機制,培養健康的競爭意識。每學年對“虛擬班”的學生進行綜合評定,通過滾動淘汰競爭機制,吸納普通班的優秀學生進入“虛擬班”,將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達標的學生分流至普通班,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健康的競爭意識。
(4)實行雙導師制,進行全過程指導和全方位培養有以下內容。創建班級文化,提升班級凝聚力,營造優良的學習氛圍。“虛擬班”班主任組織學生通過自主設計班徽、班服、課外素質拓展等班級集體活動,創建班級文化,提升班級凝聚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友好的生活氛圍,潛移默化地樹立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
豐富專業知識,拓寬專業視野,提高交流能力。通過在傳統的學生工作體系之外,為“虛擬班”的每一位學生配備學術導師,開展研究性教學,注重學術導師引領,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制定科學的學習規劃、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訓練,促進學生自主深度學習、建構知識體系、形成多維能力。
提供個性化指導,提高專業寫作技能和表達能力,提升綜合專業素養。經過選拔的“虛擬班”學生為大三學生,其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較強,考研目的較明確,但對學業深造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院校還不明確,存在一定的迷茫。因此,在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科研導師、專業和課程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對考研筆試準備階段的學習規劃和面試階段表達能力的提升。同時,學術導師基于科研項目指導完成學生畢業論文的設計、實驗和撰寫的過程,注重塑造學生的科研精神、提高專業寫作技能和表達能力,提升綜合專業素養。
4?培養成效
4.1?學風優良,學習目標明確
2018級“虛擬班”畢業同學有30人,班級的整體學習氛圍濃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高,學習目標明確,有著強烈的考研意愿。畢業時“虛擬班”學生的專業平均績點均高于2.8分。
4.2?科研興趣濃厚,專業能力有所提升
通過提前進入實驗室,參與導師科研項目,參加全國互聯網+比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廣西大學生創意、創新和創業大賽以及主持或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科研興趣,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們的專業能力,收獲了多項科研成果。畢業時“虛擬班”獲獎學生35人次。
4.3?英語四六級通過率高
畢業時,“虛擬班”學生英語四級通過率100%,六級通過率60%。
4.4?考研上線率和錄取率創歷史新高
2022年,“虛擬班”學生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30人,報考率為100%。有29人通過國家線,上線率為96.67%。27人錄取,錄取率為90%。
4.5?頭雁引領,群雁齊飛
“虛擬班”的創立和試行,不僅在本班獲得了較好的人才培養成效,同時還帶動了整個年級的學習氛圍,提升了當屆院系的錄取率和升學率。與2020年和2021年相比,2022年生物技術系的報考率、錄取率和升學率,分別從50%和49%、25%和33%、13%和16%,明顯提升至58%、55%和32%,錄取率和升學率翻了一番。與此同時,海洋科學系在2020—2022年的報考率、錄取率和升學率也逐年提升,由48%、31%和15%,逐步提升至61%、44%和27%(表1)。
此外,2018級“虛擬班”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激發了2019級學生的考研熱情。在2023年,生物技術系和海洋科學系的考研報考率分別達到了65%和76%,創學院碩士研究生報考率的新高;在錄取率方面,生物技術系的錄取率為39%,海洋科學系的錄取率為51%(表1)。
自實施“虛擬班”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后,全院的碩士研究生報考率逐年增加,并在2022年和2023年的考研錄取率和升學率上整體有了較大提升(圖2)。
結語
近年來,在我國高校連年擴招的形勢下,面對數量龐大、個體差異性較大的高校學生群體,如何因材施教,做好高校實驗班建設,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成為各高校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的重點[7]。在2018級“虛擬班”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試行期間,我院教師們和學生們曾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比如,由于課程沖突,需要協調“虛擬班”和行政班各任課教師和學生的上課時間和上課地點;由于小班授課的教學要求有所提高,需要任課教師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課件以及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改進;由于采取的是“虛擬班”的管理方式,需要“虛擬班”的學生們既要參與行政班的日常工作和集體活動,又要完成虛擬班的學習任務和集體活動。但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虛擬班”師生克服各種困難并收獲了較好的成效,進一步豐富了海洋生物類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為地方院校其他專業的拔尖創新人才“虛擬班”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18(11):2829.
[2]劉洋.對我國高校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322(8):5455,68.
[3]劉晨光,楊秀霞,董樹剛,等.分層遞進式海洋生命科學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20,10(1):6165.
[4]胡建華.“一帶一路”視閾下廣西發展新興海洋產業路徑探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5):116120.
[5]周浩,高乞,廖宏澤,等.智慧教學在生物學科實驗課程教學中的探索[J].科技風,2023(8):107109.
[6]陽暉,張敏,韓宗先.創新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1(32):187189.
[7]陳養彬,許晨晨,嚴偉,等.林業高校化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以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梁希實驗班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8):149151.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教改工程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海洋生物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21JGA168)
作者簡介:高乞(1981—?),女,漢族,廣西柳州人,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植物學。
*通訊作者:姜明國(1973—?),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博士,教授,海洋與生物技術學院院長,研究方向: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