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博物館通過展覽構建文化價值體系,進而展示文物、傳播文化和宣傳教育。展覽通過文物、文字、圖片、場景等,使觀眾能夠獲取知識、參與體驗。在展覽的陳列形式設計中,場景營造是一個重要的展示手法,是整個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場景的應用可以將平面化的信息轉換成立體的空間,打造多元化沉浸式觀展。文章結合河北博物院舉辦的展覽,分析場景營造在展覽形式設計方面的重要意義,希望能夠在展覽形式設計的場景營造方面提供參考,從而提升博物館的展覽展示效果。
關鍵詞:陳列展覽;場景;設計方法
文物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今在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推動下,文物工作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及支持。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秀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全國各地博物館積極行動,策劃舉辦各類常設展覽、臨時展覽,不斷強化文化供給,致力于讓文物“活”起來,使文物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進一步滿足廣大民眾對文化的需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若仍只采用以往的文物陳列方式,雖然以實物為基礎,但是缺乏互動性及參與性,給觀眾帶來的參觀體驗不夠強烈。在展覽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如何提升展覽的沉浸性、地域性與主題性,挖掘展覽的核心展示影響力,便成為設計師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陳列展覽形式設計的原則
策劃舉辦展覽是博物館的重要工作,觀眾對博物館展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必須科學有效地提高博物館的展覽效果,以更好地滿足觀眾的觀展需求。展覽的品質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博物館整體的影響力。展覽品質的高低,一方面有展覽內容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與展覽的形式設計息息相關。陳列展覽的形式設計工作就是將歷史文化與文物藏品進行立體、生動、直觀地展現,將枯燥的文字和平面的圖片經過排版呈現在觀眾面前。
形式設計要堅持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以展覽內容為依據,根據藏品、歷史背景凸顯文化內涵;以觀眾的參觀體驗為出發點,優化展覽流線,劃分內容層次,使內容充滿條理性;以內容來規劃展廳空間布局,突出展覽主題,合理陳列展品順序及藝術性展示;在展覽的平面設計方面也需要以展覽主題為著力點,結合展品本身提取設計元素,或者二次繪制與展覽主題相關的紋樣圖案等進行排版設計。
二、陳列展覽中場景應用的含義
場景通常是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但現在卻廣泛出現在各種藝術門類中。在展覽的陳列形式設計中,營造場景是可以打動觀眾的重要展示手法,但并非獨立的藝術形式,在博物館陳列展覽形式設計體系內,場景的構思與創建必須充分理解和提煉文本內容,凝結最為突出、最具特色的部分,并將其物化,通過對具有一定地域背景的建筑、景觀、遺址、生活場景、歷史事件等進行復制還原和場景搭建,充實展覽內容,滿足展覽多樣性的表現需求,以更直觀的形式語言生動、真切地詮釋展覽主旨,使觀眾通過物化的場景感受歷史情境,感受展覽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從而獲得沉浸式觀展體驗。場景化的實物展示不僅是一種創新的理念,更是一種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示方式。
設計師根據展廳空間和內容的需要,借助目前技術手段能夠實現的施工與展示方式來確定展覽中的場景如何營造。一個展覽中經常是多場景存在的,各個場景之間可以是關聯的,也可以是獨立的。在展覽空間中,觀眾與展品、觀眾與觀眾之間因不同的參觀流線相互形成一種戲劇性關系。
下面以河北博物院舉辦過的臨時展覽中的場景設計為例,重點分析和論述展覽中場景的運用方法與主要作用。筆者將其分為四個方面,即:場景復原烘托展廳氛圍、場景營造合理劃分展示空間、基于場景提升展覽參與感、地域性場景賦能展覽展示。
(一)場景復原烘托展廳氛圍
場景復原在陳列展覽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其利用文物展品、輔助展品、背景渲染、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復原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等。場景復原可以豐富展柜、圖版、視頻這種常規的展示方式,活躍展示效果,滿足和迎合觀眾不同的參觀喜好,打造沉浸式體驗。
“攜手同行小康路——河北博物院南柏山駐村幫扶圖片紀實展”是展示河北博物院工作人員和南柏山村民攜手打造小康生活的紀實圖片展,以圖片內容為主,輔以簡要的文字說明,共展出圖片400余幅。如果只按常規進行圖片排版,那么展示效果可能會顯得非常單調。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南柏山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南柏山村為明代建村。其中,南柏山戲樓位于南堡門內東側,單檐四檁卷棚布瓦頂,五花土坯山墻,因年久失修,自然損壞嚴重。蔚縣縣委宣傳部為此籌集資金,并結合貧困村文化設施建設規劃,組織村里的能工巧匠在遵循原建筑風格基礎上進行重修。
基于以上內容的梳理,對展示設計的需求分析,博物館根據展廳面積和參觀區域,按照南柏山戲樓與南堡門的樣貌,等比例縮小再現于展廳,以更好地還原南柏山的歷史生活情境,烘托展覽的歷史氛圍和文化背景,也讓觀眾對駐村扶貧工作項目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場景的設計加深了歷史與藝術的融合,賦予了展覽歷史的厚重感與文化氛圍。觀眾在戲樓前拍照打卡、在南堡門中穿梭,場景旁放置南柏山的主要經濟作物——杏樹的模型進行搭配展示,使展覽的人文與自然相融,地域性特征增強。
(二)場景營造合理劃分展示空間
展陳設計是博物館內涵承載的主體,實物與空間是展陳設計最具核心力量的部分。實物與空間,再加上建筑、色彩、照明、設備等這些要素,共同形成一個文化場景。觀眾走進博物館的展廳,其實也是在感受場景。通過場景賦予的氛圍感,觀看和理解空間與實物,從而形成自己的意識和認知,既有文化內涵,又能休閑放松。
展覽的空間布局,可以優化展廳空間的使用效率,在滿足觀眾欣賞需求的基礎上,增強展廳的實用性。設計師在設計展覽時,既要尊重展覽的內容與邏輯,又要創造性地塑造可實現展覽內容的空間。富有變化的展線、高低起伏的展示節奏以及錯落有致的空間布局,有利于提升觀眾的參觀效果。場景的加入正好可以巧妙地劃分展示空間,以場景為點或鏈接,或劃分展覽內容。通過空間影響并帶動觀眾的參觀行為,讓觀眾的參觀節奏與事先設想的參觀動線趨于同步,可以較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展覽內容。
河北博物院舉辦的臨時展覽“萬里茶道”,以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為背景,集中展示“萬里茶道”(中國段)沿線8省區文物收藏機構的340余件文物精品?!叭f里茶道”由清代山西晉商開辟,是一條專用于運輸茶葉的道路。位于河北省張家口的大境門段長城是居庸關外京西第一座較大的長城關口,“萬里茶道”興起之后,大境門成為中外茶葉交易的象征性標志,是“萬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交通設施。大境門經過歷史的沉淀已經形成境門文化,更是長城文化。據當時資料記載,茶葉貿易繁盛期間,茶道上駝隊繁多,一匹匹的駱駝、一列列的商隊形成非常壯觀的景象?!叭f里茶道”和絲綢之路一樣,如今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歷史文化遺產而永載國際貿易史冊。
該展覽展示了十余張行進在張庫大道上的駝隊照片,以及實物展品如駝鈴、牛鈴、木箱、皮口袋、駱駝馱架等,配合展品設計駱駝模型,再現沙漠中駝隊運輸的繁榮場景。在展廳中還設計場景用于制茶工具的展示,如茶葉專用風車、揉茶機等,此場景搭配茶園噴繪畫面以及“萬里茶道”視頻片,讓人不禁駐足細細觀看。通過歷史背景的提煉,在展廳內將大境門高高的城墻進行復制,樸實厚重的地標性建筑在展廳中起到空間劃分的實質性作用,在參觀過程中既能讓觀眾意識到茶路已到河北,又能讓觀眾回味當初張庫大道的繁榮。
(三)基于場景提升展覽參與感
陳列展覽活動的主要對象是觀眾,有效地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陳列展覽的主要目標。博物館要明確以觀眾為主體的宗旨,利用問卷、留言簿和網絡渠道,深入社會生活中進行全面細致地調研,構建高質量的溝通交流,切實了解觀眾的需求和思想動態,為陳列展覽提供有效參考。近幾年博物館旅游持續火爆“出圈”,成為人們的熱門“打卡地”,全國各地博物館為觀眾奉上高品質的展覽,零距離、體驗性強的展覽也被大多數博物館所推崇。
河北博物院2022年“自然故事”系列展覽之“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展覽(見圖),展出了重慶自然博物館館藏不同演化階段的熊貓化石、現生大熊貓標本和古人類化石模型百余件,追蹤大熊貓的演化軌跡,復原大熊貓的宗族家譜,宣傳保護大熊貓的最新成果,講述大熊貓與人類同行數百萬年的科學故事。
為了豐富展廳展陳場景、營造學習探索氛圍,運用不同的技術在展廳多個地點增加小型互動項目。以竹林為背景,前置多媒體觸摸屏,內容為“熊貓拼圖”和“熊貓100問”,觸摸屏與展覽內容相結合,寓教于樂,拓展知識。為了便于小朋友們參觀理解展覽,將枯燥的問答知識設計成為熊貓翻翻牌知識問答場景區,讓展覽語言變得活潑易懂,并且需要小朋友們自己動手來答疑解惑,增加參與感。展覽部分文物標本尺寸大,無法放進展柜,于是此次展陳便打破文物經常擺放到展柜中的陳列方式,將大多數文物標本都打造成為景觀的形式,移步換景,使小朋友在展廳空間內就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新鮮感,時刻保持參觀的興趣,在興趣中進行科普教育。場景之間融會貫通,將古代的化石與現代的標本并聯起來,形成古今對話,揭秘前世今生??臻g既是展示標本的展臺,又是穿梭的通道,更是藝術場景,營造步入式的沉浸式空間氛圍。為展示數字技術在古生物復原上的應用成果,還展示了四種不同演化階段的古熊貓3D打印完整骨架,為展覽增加科技含量。通過從局部到整體、動靜相宜的參觀體驗,揭秘國寶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四)地域性場景賦能展覽展示
博物館的臨時展覽接連不斷,如何讓每個展覽都獨具主題是設計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具有獨特地域性表達的展覽才能夠在當下煥發別樣的風采,才能抓住觀眾內心,在他們心里留下舉足輕重的印象。展覽設計的最終目的在于營造一個具有主題性的場所,空間是設計的重要環節。在展覽設計中,展覽信息的表達通常通過場景進行獨立展示。對于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傳統特點的展覽,根據展覽內容選取具有地域性的場景創造展示意境,營造“原汁原味”的展覽,將會更富有感染力。
河北博物院于2023年春節期間舉辦的“玫瑰國度——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展示空間內充分利用敘利亞的建筑與裝飾元素體現其國家文化特點。敘利亞境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馬士革古城列為首位,而大馬士革古城中最為壯觀的就是倭馬亞清真寺,它是融合古代東西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藝術智慧的宮殿。我們在序廳位置將立體與平面的表現手法相結合,融入清真寺的拱門、石膏線、立柱,還有大理石雕花等元素,提升展覽空間的代入感。而帕爾米拉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古城,被稱為“沙漠的新娘”,是絲綢之路上商隊往來的重要中轉站和交匯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帕爾米拉的藝術是羅馬時期古敘利亞藝術代表之一。在展廳中選取其建筑元素對古城建筑進行概念化的場景復原,并與二維的古城噴繪墻相結合,使展廳富有空間感與地域性。
三、結語
博物館承擔著向社會大眾傳遞文化信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并以展覽為依托傳播社會文化。在讓文物“活”起來的核心理念指導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實物的展示形式不僅要展示其本身的精美,更要充分挖掘和展現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場景化的呈現方式能夠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物的獨特魅力。因此,為了提升博物館展覽的展示水平,可以結合博物館展覽的實際情況,針對場景營造提升展示效果,使博物館展覽能取得更好的展示效果,提升博物館展覽的核心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曄旻,張燦輝.場景于展覽空間的意義[J].山西建筑,2011,37(20):29-30.
[2]曾星.探討博物館臨時展覽中的場景藝術[J].現代裝飾(理論),2014(10):136-137.
[3]劉小華.如何提升博物館臨時展覽中展板展示效果的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1):118-120.
作者簡介:
宋晨(1988—),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設計藝術學專業,文博館員,研究方向:陳列展覽形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