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曉 王力偉
摘?要:通過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目標、時代價值進行分析,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提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施困境,并據此提出了實踐策略,要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教育體系當中,提供豐富的勞動實踐形式,完善師資力量保障,建立健全勞動教育協同機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踐策略
新時代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時代使命,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塑造一大批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特點在于它具有實踐性,在實踐中鍛煉技能、增長才干,而勞動教育也以實踐活動為主,因此職業教育與勞動教育有著內在一致性,在職業院校實施勞動教育具有天然的優勢。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可見,高職院校要切實開展體現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勞動教育,實施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事業高質量、高標準發展的新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勞動教育,將其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通過建立和完善勞動教育體系,開發適合學校特色的課程,科學評價實施效果,提升勞動教育的成效與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著力培養學生從事勞動的興趣和能力,引導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掌握勞動技能,增強勞動素養。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目標
高職院校要明確勞動教育的目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引導學生樹立勤勞、創新、敬業、合作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掌握實際工作中所需的勞動技能和技術知識,使他們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勞動素養。
(一)培養科學的勞動價值觀
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時,必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勞動平等觀、奉獻觀,面對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認知傾向,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深刻認識到一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要靠自身勞動去獲得,使他們產生對勞動的積極情感和態度,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投身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勞動實踐,在校內勤工儉學、暑期社會實踐、企業實習等過程中習得勞動技能。在勞動專題培訓、勞動課程中學習勞動法規,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遵守勞動法律規定。
(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當代大學生處于新時代背景下,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總體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很少讓孩子動手做家務等日常勞動。進入大學會發現學生缺乏勞動常識,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因此,學校要著重培養學生養成勞動習慣,鼓勵從身邊的日常事務做起,如打掃宿舍和教室衛生、洗衣等,組織和專業有關的勞動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三)提升勞動技能
勞動的目標就是創造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實現人類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學校的教育,提升學生具備生存發展所需的基本勞動技能。勞動技能一方面包括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能力,使自己有能力更好地生活;另一方面包括專業基礎能力,能夠習得一技之長,步入社會后能夠在各行各業中發揮作用,成為高素質的技能技術型人才。
(四)培養勞動素養
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是確保勞動教育有效實施和評估的重要一環,利用評價標準進行科學評價,對學生的勞動觀、勞動技能和勞動習慣綜合評估,評價他們的勞動素養,并作為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衡量指標,引導學生將熱愛勞動的情感內化于心,這樣才能將“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種子厚植學生的內心。
二、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
新時代背景下,要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高職院校要緊扣自身特點,抓好勞動教育,更好地發揮勞動教育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有利于高職院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因此,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從國家、高校、學生三個層面都能彰顯其時代價值。
(一)國家層面:開展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要求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期望在學生中大力弘揚勞動精神,使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顯示出開展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基本的方針政策的要求。《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也提出,要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推進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開展中小學生職業啟蒙教育。高職院校承擔著為我國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的職責,因此,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層面:開展勞動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需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其中勞動教育與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可缺少,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在德育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養成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勞動品質,塑造無私奉獻、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勞動情懷。同樣,勞動教育能夠使大學生以勞樹德立人,在勞動中彰顯道德情懷。新時代在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體系中,勞動教育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學生層面:開展勞動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
當代中國青年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重任,需要重新審視勞動教育在高職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涌現出新產業、新行業以及新職業和崗位,傳統的勞動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勞動教育教學體系,不能只是教授簡單的知識技能,而應重視勞動價值觀、勞動能力和勞動素養的培育,實現知行合一,將課堂上習得的知識應用于勞動實踐活動中,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習得新知識,才能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要求,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施困境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在“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指導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學校特點的勞動教育模式,開設獨立的勞動課,鼓勵學生參加勞動實踐,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部分高校的勞動教育依然存在勞動教育認知不充分、勞動教育形式泛化等問題,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進行具體分析,剖析癥結所在,為后續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勞動教育未能充分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
目前,學校雖已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但主要還是以現有課程為依托。由于學校未能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宣傳不足,要求不嚴,因此專任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意識不足、深度不夠,在專業實踐教學中,不能充分挖掘勞動教育元素,忽視引導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勞動教育內容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結合深度不夠,往往都是泛泛而談。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未能充分注重學生勞動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
(二)勞動教育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
一方面,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缺乏豐富的活動形式,不能滿足大學生對勞動形式多樣性的要求。專業課的實訓環節,對于經管類的學生來說,缺乏勞動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未能將勞動教育充分落實到位。有學生認為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而實際上在執行的過程中,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獲得參與勞動的機會,這與參加對象的選拔宣傳不到位、學校開展的勞動活動較少、勤工助學崗位不足有關。
(三)缺乏勞動教育教師隊伍
勞動教育專業師資的保障是勞動教育有效落實的前提。目前,學校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師資隊伍,缺乏專業的勞動領域的教師,也沒有發揮好思政課教師、班主任、二級學院輔導員、創新創業導師的作用,對他們缺乏專業培訓,因此導致在日常的課程教學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發揮勞動教育的作用。
(四)缺乏有效協同機制
家庭、社會和學校在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方面未充分發揮合力,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雖然學校被視為勞動教育的主體和最重要的場所,并且有明確的指導綱要和政策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第二,家庭作為學生開啟勞動教育的第一場所,其基礎作用雖然被強調,但目前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不僅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三,社會對于勞動教育的關注不足,缺乏對家庭和社會勞動教育研究和協同推進勞動教育的研究。
雖然家庭、社會和學校在理論上都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指導綱要,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三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導致勞動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家庭、社會和學校之間的溝通與協作,確保勞動教育能夠在各個層面得到有效實施。
四、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策略
通過厘清新時代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目標、時代價值,本文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原因分析。高職院校要將黨和國家在勞動教育方面的方針政策落在實處,緊扣時代脈搏,結合學校特色、不同專業特點,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教育體系當中
新時代高職院校應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專業實踐教學以及創新創業教育之中。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合,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以及職業素養,還能夠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這種融合有助于培育學生的良好品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并且對于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具體來說,勞動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的融合需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內在規律性,積極探索構建勞動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協同育人的實現路徑。這包括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強勞動教育內容的滲透和融合,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更好地感受到勞動價值和意義。此外,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實踐活動,如農村實踐、社區服務等,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勞動成果和社會責任感。
在專業實踐教學中如實驗、實訓、實習課程,需結合各專業的特點,通過浸潤式教學,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專任教師要深度挖掘勞動教育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學中。例如,在酒店管理專業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服務行業的榮譽感、幸福感,奉獻自己,服務他人。
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可邀請與各專業相關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進校開展講座,以同行業的榜樣力量感染學生、鼓舞學生。隨著新時代的飛躍發展,專任教師要引導學生要樹立勞動創新意識、鍛煉創造本領。
(二)提供豐富的勞動實踐形式
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勞動教育資源,如實驗實訓室,督促專業實訓課的教學效果,用足用好上課時間。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與企業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拓寬實習實訓基地,充分利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臺,使學生在實操中掌握勞動技能,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此外,高職院校還要拓寬學生勞動教育的社會渠道,拓寬學生與社會溝通的渠道,組織學生多參加公益活動。
(三)完善師資力量的保障
高職院校要在教師培訓方面加大投入,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既要有高素質、專業基礎扎實的勞動教育專職教師,也要從專業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隊伍中選拔一批素質過硬的兼職教師,分批次參加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勞動專業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夠充分挖掘勞動教育元素,并進行課堂設計,完善勞動教育方法,擔負起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中的勞動教育滲透。此外,要拓寬社會資源,邀請成功的企業家、勞模和大國工匠進校園開設勞動教育講座,以他們的事跡精神感染學生,有利于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培養,也可以讓他們作為生產、服務勞動的指導教師帶領學生直觀體驗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更能夠切身體會到勞動的意義。
(四)建立健全勞動教育協同機制
高職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發揮主導性作用,以學校為主陣地,承擔起與家庭、政府和社會多方力量溝通和合作的橋梁及紐帶作用,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學校要和家庭加強溝通交流,開設家校合作群、家長熱線等,對學生在校表現出的問題能夠及時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第一時間能夠了解學生在校真實表現。同時,家長也要配合學校發揮監督的作用,將學生在家的勞動表現及時反饋學校。社會要為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支持,如資金保障、實踐基地等。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在財政、政策、資源等方面積極支持高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
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質技能人才需要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這就對高職院校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提出了要求,高職學校要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勞模精神,為我國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葉華光.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914.
[2]馬繼斌.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施現狀及提高對策研究——以S市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22.
[3]高文紅.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施策略[J].職業教育研究,2022(7)3439.
[4]佛朝暉,張宇泉.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實施成效、問題與建議——來自754所職業院校的調研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06):2025+49.
[5]董偉武,龔春宇.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2628.
基金項目:2021年度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及其實踐策略研究——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課題編號:21kt130)
作者簡介:鄭素曉(1990—?),女,漢族,碩士,思政講師,研究方向:就業創業教育、學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