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超 涂祥
摘要:本文探討了當前高職院校在積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針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所提出的一項新型教學培育模式——項目進課堂模式。文章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途徑的探索、實施舉措的建立、師資隊伍的重構以及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詳細論述了基于項目進課堂的職業院校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旨在推廣一種適應當前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法,為職業院校育人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項目;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
引言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加強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性,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通過改革創新,培養和培育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力隊伍,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各類專業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創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結合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高職教育模式下的崗位操作技能導向型人才培養已經難以滿足產業對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緊迫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擴展人才培養的廣度和深度,以多維度保障人才輸出的質量。在這一背景下,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當重點關注實際操作環節,強調崗位實操能力的提升路徑培養,同時也需要在通識教育和知識遷移能力培養上加強[1]。然而,一些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偏重于技能的重復訓練,一味地強調熟練度,忽略了職業屬性的凸顯。此外,師資隊伍建設更多地聚焦于自身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忽略了學生在技能創新和職業拓展方面的培養。因此建立一種新型的職業院校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優化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職業教育必須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開設適應新興行業和技術的專業課程,強化實踐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素養,從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也需要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傳統的職業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加強校企深度融合,把企業項目引入課堂教學,建立實踐培訓和創新基地。需要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行業背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
二、項目進課堂的實施途徑
“項目進課堂”教學模式旨在通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和專業優勢,分階段、分模塊地獨立教授內容或研究課題,讓學生根據自身科研偏好選擇注冊專業指導。該模式針對的是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的職業學校學生[2]。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渠道,不僅可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還有助于培養其實踐技能。
這種教學模式將知識與興趣相結合,通過創建實際工作項目和任務為學生提供培訓和指導,以提高其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學生最終通過展示項目結果來評估學習情況。項目的具體內容是通過教師控制、學生申請、企業需求等綜合方法制定的。課堂教學中穿插理論教學與最新技能培訓,項目實施分階段進行。學生還接受來自學校其他部門、相關行業和企業的委托項目和需求,按要求完成產品開發或專利撰寫,以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理論儲備,并培養其實踐創新能力。
(一)與知名企業共建培訓中心開展創新人才培養
職業院校與知名企業共同建立區域品牌培訓中心,以該中心為紐帶,實施“一橋多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下游經銷商為出口。該模式旨在使學生能夠在學校、企業品牌培訓中心和實習公司之間分階段交替學習,將學生角色與員工角色、學習內容與職位相結合,以滿足企業對高科技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該模式將校園學習、品牌培訓和企業實習有機融合,與企業標準接軌,整合職業資格證書,并結合能力單元實施課程改革,建立逐步的職業能力導向課程體系[3]。
在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學校與企業聯合研究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模式,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徒制考核方法,將工作表現和企業評價納入學徒制評價標準。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崗位資格標準”,設置課程,建立適宜學徒制的課程體系,主要特點包括“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職業教育分級課程(企業認證證書課程)+企業工作項目”。該課程由企業培訓講師、技術骨干和專業教師共同授課。
(二)校企共建辦學聯合體開展技能型人才培養
校企雙方按照1:1的股份比例共同出資注冊成立產業培訓學院,作為教育載體,合作組織技術技能服務教育項目。學校和企業均選擇專業人才進行專業化管理,推進組織結構調整和管理流程再造,促進公司治理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在此基礎上,建立董事會領導下的專業化教育管理體系,全面激發教育活力。董事會(由企業任命的董事長和學校任命的總經理)負責決定與教育聯合體運營和發展有關的重大事項,如制定教學人才培養計劃、教學計劃、專業建設、產品研發、利潤分配和后續發展。
教育模式采用結合校內學習、校外實踐培訓和實習的方式,包括兩年的學校學習課程、半年的企業項目課程和半年的在職實習。學生在兩年的項目化課程學習中掌握專業知識和創新技能;通過半年的企業項目培訓,鞏固和應用學習成果,以滿足企業的工作能力要求。學校學習和企業項目課程融合進行,實現了學習與實踐的有機銜接。第三年在企業進行半年的創新項目實習,實現與企業工作要求的無縫融合。
(三)與重點企業聯合開展“項目進課堂”人才培養
職業院校專職教師與專業企業合作,共同開展橫向產學研項目,通過“項目進課堂”的方式,促進師生共同實施一項完整的項目工作。同時,根據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活動,建立專門的教師和學生工作室,并將每門課程的學生人數控制在10—15人之間。利用教師的實際教學和研究項目進行課程教學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已成為一種趨勢。創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教研項目研究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構建“產、學、研、用”四位一體聯動的教學機制,切實開展導師團隊型教研團隊長效機制建設。
“項目進課堂”作為高職高專技能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與教學科研工作模式創新的重要內容,是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途徑的創新舉措,對提高專業社會服務水平、鍛煉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使課程教學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三、人才培養的創新舉措
采用“產學融合、模塊化教學、創新引領、個性拓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產學融合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創業孵化項目引領課程體系構建方面具體體現了其主要特點。
(一)產教融合培養方式的改革
以現代產業學院為依托,與行業的龍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積極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共同構建、共同實施產學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雙方共同制訂、實施和評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任務驅動,能力遞進”的專業培養體系。校企建立長期合作協議,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形成相對穩定的企業師資庫,包括企業專家師資、高級技師、技術研發人員等,從學生入學專業教育直至畢業一直參與學生全過程培養。企業教師授課每門核心課程占一定的比例[4]。構建了一個產、教、研結合的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建立起學校與企業、行業的聯系以形成校企雙贏的格局。
(二)項目模塊化教學重構課程內容
模塊化教學是以項目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高職相關專業對口職業的實際項目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從職業普遍規律和需求出發,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基于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通過模塊課程間靈活合理地搭配,培養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和合格的專門職業能力。
基礎模塊主要包括人文素養項目模塊、德育項目模塊、通用崗位項目模塊、核心工作項目模塊以及提高崗位模塊(參與校企孵化項目模塊)。
(三)創新創業孵化項目引領課程體系
對接產業學院服務企業,尤其是新型服務型企業面向現場管理、銷售與管理、金融與保險管理、鑒定與評估等崗位群,旨在培養掌握技術車檢測、產品銷售、企業金融與保險、商品鑒定與評估以及后市場服務與管理等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復合型、創新型高技術應用人才。企業聘請教師與學校專任教師共同擔任創業孵化項目負責人,根據相應職位所需的技術和技能來評估和確定創業孵化項目[5]。
創業孵化項目提供了旨在實現的可驗證結果的詳細列表,如原型、圖紙、手冊或報告,并為研發協助、測試和測試、工藝工裝、售后服務等職位準備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點和水平要求,同時與職業技能水平標準形成了相應的關系。根據完成孵化項目知識和能力模塊的需要,確定人文素養、德育、創新、核心工作等模塊的具體教學內容,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這些課程根據不同的工作領域和復雜性水平組織,形成了技術技能課程模塊化系統的系列和水平。執行和評價大型綜合和長期項目需要進一步細分,學生可使用基于SWOT的大數據職業取向評估系統,根據指導選擇不同的職業取向和相應的孵化項目。
(四)構建多層次項目進課堂教師隊伍
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實現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協同建設,形成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具有高水平教學和成果轉化能力的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與汽車服務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建立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資源庫,企業兼職教師主要包括專家師資、高級技師、技術研發人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承擔著重要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高超的技能和科研能力。傳承他們的經驗、技能和科研能力對于持續傳播企業文化,沉淀核心知識和技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專業層面,企業的專家師資、高級技師、技術研發人員作為兼職教師,與學校整合人才,實現校企互利雙贏。在充分發揮企業兼職教師的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孵化項目,將他們的職業技能、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帶給學生。在管理層面,學校聘請企業高技術技能性人才為兼職教師,其薪酬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協定支付。企業高技術技能性人才與學校博士、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組建技術開發團隊,協同完成企業項目,以確保項目實施的時效性。
(五)依托項目開發升級社會服務
服務社會、融入社會、引導和推動社會發展是現代大學的職能和使命。職業教育相較于本科教育更能夠實現多樣化的社會服務,通過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實現“社會服務領先”。教師作為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中堅力量,通過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科研和服務,拓展自身職業發展空間,獲得企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同時帶領學生主動適應行業發展,在項目中向行業員工轉化,熟悉崗位職責和業務流程;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深入開展項目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構建校企協同創新中心開展項目合作產生專利成果;與企業聯合開展專利運營和規劃,建設智能工廠科技協同創新中心;輸出技能型創新人才,為企業開展技術實驗和數據分析,聯合進行技術攻關和技術產品研發,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結語
職業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方式應及時針對技術變革、產業轉型等新情況進行優化改革,堅持拓展人才培養的廣度和深度,保障人才的高質量輸出質量以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積極跟進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提前開展高技能創新人才儲備工作。從而提高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本文系1.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新時期廣州職業院校創新型工匠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2021GZGJ153);2.2021年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培訓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DJG2021069);3.廣東省高等職業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2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教學體系的創新研究》(項目編號:JTYSJZW2021A19);4.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第二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項目編號:20230109003,20230109349);5.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繼續教育創新型工匠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JYB2021001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靳曉穎,張鵬飛,劉翠.基于水利創新人才培養的科研成果進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03):67-72.
[2]王媛.新工科背景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工藝融合”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21):89-92.
[3]劉音,程衛民,劉震.新工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安全+”人才培養模式探討與實踐[J].科技與創新,2021(10):154-155.
[4]李必新,李仲陽,唐林偉.職業性、開放性與實踐性: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依據[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0):27-32.
[5]王靖.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與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塑造[J].中國高等教育,2019(60):60-62.
(作者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